陳立武
[關鍵詞] 師德師風;演講;比賽;講話
出于教書育人的需要,師愛應是嚴愛而不該是溺愛。但需要嚴中有慈,嚴慈想濟——既有母愛的純真、慈祥、熱烈,又有父愛的深沉、莊嚴、厚重。
嚴格要求是教師高度責任感的體現(xiàn),嚴就是愛。嚴愛必須做到以下四點:一是嚴而有“格”,應該按照學校規(guī)章制度、日常行為規(guī)范以及好學生標準來要求學生;不能隨意設定、擅提要求。二是嚴而有“度”,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妥善處理學生問題;不能侮辱學生人格,侵犯身體。三是嚴而有“恒”,要依據(jù)教育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不能一曝十寒,葬送嚴格。四是嚴而有“方”,即講究方法和藝術,剛?cè)岵⒂茫傆谌?,不能簡單粗暴,率性而為。教師要拿捏得當,嚴中有慈。“慈”是指態(tài)度上的和藹、友善、嚴肅,行動上的關懷、引導、幫助。
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個人情感,而是職業(yè)情感,故師愛是泛愛而不是偏愛,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公正、無私的愛。
人“不患寡患不均”,學生最期盼教師的公正、公平。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個性心理乃至容貌、氣質(zhì)各有不同,學生家長的身份、職業(yè)、社會地位也會有差異。教師不能按自我喜好和利益得失而厚此薄彼、有所偏袒,而應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師愛。決不能因?qū)W生家長的社會地位不同而對一些學生另眼相待。至圣先賢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陶行知先生倡導的“愛滿天下”都在說師愛的公平性,我們當銘刻于心。
尊重就是把學生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承認個體差異,允許犯錯誤,不把自己觀點強加給學生。信任就是推心置腹,以誠相待,充分信賴學生。
學生與教師,角色不同,人格平等,我們必須給予學生應有的尊重和信任。當學生感到教師對他們尊重和信任時,會涌起一種莫名的自豪和無限的喜悅,對教師產(chǎn)生強烈的信任和依賴,無形中師生關系和諧了,教育效果增強了。無論是對于品行端正、學業(yè)上進的學生,還是對于那些犯過錯誤,成績不好的學生,給予他們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才算是真正的師愛。
教師必須全面了解學生。了解學生是熱愛學生的起點,是尊重學生、對學生實施有效教育的前提。沒有了解的愛是盲目的愛,沒有了解的教育是無的放矢的教育。
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欣賞和贊美。人都希望得到承認與贊美,這是基本的心理需求,人性使然。“好孩子是表揚出來的”,這已是教育界的共識。
在教育大家們的眼里,是沒有所謂“壞孩子”的,在他們看來,所有孩子都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他們能以無比快樂的心理去欣賞孩子、贊美孩子。學會欣賞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他們的特點和長處,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可能連其父母都不曾發(fā)現(xiàn)的好根芽,通過口澤心潤,讓每個孩子都樹立自信,健康成長。
學會欣賞,要跳出眼前,著眼發(fā)展,以陽光心態(tài)去審視孩子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鼓勵是良藥,教師的激勵和贊美是給孩子的精神按摩和撫慰,能讓他們再接再厲,勇攀高峰。
愛是一種過程,是人們發(fā)現(xiàn)事物的美,容忍其缺點,使其逐漸完美的過程。
教育是農(nóng)業(yè)而不是工業(yè),莊稼生長需經(jīng)過拔節(jié)、蹲苗、抽穗、揚花等固定階段和必要時間,有足夠的光照和積溫,才能結(jié)果收獲。學生也必須經(jīng)歷相應的階段和歷程,在磨煉的感受體驗中成長;我們需要等待,急躁不得。
法國社會主義理論家歐文說過:“教師對學生的溫和態(tài)度,甚至比他們的學問和修養(yǎng)更為重要”??涿兰~斯主張在“和藹可親和愉快的氣氛中喝下科學的飲料”。孩子是成長中的個體,有毛病、犯錯誤在所難免,教師需要寬容,需要大度,需要耐心,需要等待,要給“花開的時間”。要記?。轰撌菬挸鰜淼?,不是恨出來的!切不可急躁冒進,因愛生恨。
微笑能包含一切,更能拉近一切。教師的微笑能打開學生的心扉,與學生心靈相通。不要吝惜我們的微笑,那不經(jīng)意間的微笑,往往就能改變一切。
總之,我們既要“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蘇霍姆林斯基語),也要注意把握愛的分寸、尺度,掌握愛的技巧、藝術,懂得愛的基本“元素”,使學生在愛的陽光下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