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澤
日滿盈昃,月滿虧蝕,皓月千里,仍萬里清輝。星辰更替,春秋代序,彩云易散,任卷舒隨意。
黑眼睛,黃皮膚,炎黃子孫,龍的傳人。這積淀五千年的民族文化給予我們歸屬感也給予我們責(zé)任感—我們不只是種群繁衍中的一個微渺個體,更是傳承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一木一石。
因為有了文化,我們不再是僅僅是直立行走的動物,不再僅僅是會用工具的古猿,昂起頭來,頭頂?shù)亩忿D(zhuǎn)星移已化為亙古不息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強”;俯下身去,腳下的土地已化為深沉悠遠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五千年的風(fēng)和雨啊,藏了多少夢,八千里山川河岳像是一首歌!五千年,薪火相傳,如永恒不變的明月;五千年,新故相推,如卷舒自如的彩云。“文化”一詞未有定式,卻逾越千歲而貌有壯容。是什么讓它在歷史長河中如中流砥柱般存在?是你,也是我,是千千萬萬無以計數(shù)的個體,曾傳承過文化,曾浸染過文化,也曾創(chuàng)造過文化,如泉泉活水,涌動,匯流,讓這方塘之內(nèi)水澄如鏡。
所以新故相推,所以日生不滯,所以龜甲獸骨后有篆隸楷草,所以詩經(jīng)楚辭后有駢文散曲,所以孔孟之道后有程朱理學(xué)—傳承與創(chuàng)造,一脈相連,如皓月因彩云而朦朧凄美,如彩云因皓月而清麗生輝。
蕭伯納說:“人生并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由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要把它燃燒得更旺,然后雙手交給下一代?!笔前?,延續(xù)的最好方式,無非令其發(fā)展,或許你自己都未意識到,你也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之一。
也許你讀《蒙馬特遺書》時,并沒有想起《錦瑟》中與之極其相似的凄迷動人;也許你接到好友飛花令邀約時,并沒有想到會稽蘭亭或滕王閣序中以文會友的場景;或許你擠在春運大軍中時,并沒有想到《論語》中“父母在,不遠游”的孝道。但是就在你的手邊,你的身旁,文化正以耳濡目染的方式被傳承,正在每一個最微小的單元中隨時代改變。它包容,接納,選擇,為己所用,這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品質(zhì),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文化的締造者。因此,我們的中華文化不畏更替,甚至不畏巨變,我們心中都深植著文化的根,它讓我們堅守自己的靈魂,也讓文化得以傳承并歷久彌新。
所以啊,愿此火不滅,愿此水不竭,愿此志不移,愿此情不已,愿文化之氣脈如日之恒,如月之升,以萬丈光耀照亮每片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