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劍堯
摘 要:《避碰規(guī)則》中一直以來沒有對“不應妨礙”有具體的定義,造成在理解上的混亂。本文針對《避碰規(guī)則》中“駕駛和航行規(guī)則”的存在容易引起誤解的有關“不應妨礙”條款,分析“不應妨礙”的含義;對《避碰規(guī)則》中有關條款的“會妨礙”、“避免妨礙”、“不應妨礙”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避碰規(guī)則 不應妨礙 避免妨礙
1.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貿易的不斷發(fā)展和海上資源的不斷開發(fā),海上通航水域的船舶密度大大增大,事故頻發(fā),安全形勢嚴峻,使得幾十年來該研究領域的學術研究不斷發(fā)展,并始終屬于“熱點”研究課題。如《避碰規(guī)則》中有關“不應妨礙”相關條款所帶來的問題比其解決的問題還多,至今很多海員和專家仍對“不應妨礙”條款提出眾多質疑,而且仍沒有解決這些問題。
2.“不應妨礙”條款的沿革和疑義
2.1避碰規(guī)則回顧及現狀
零星的海上船舶避碰規(guī)定以及在海商法中體現出的避碰慣例早已有之。1840年,倫敦航運公會制定了一個簡單的避碰規(guī)則。1861年英國商務部擬定了一套新的《避碰規(guī)則》,經與法國協商修改后于1863年開始執(zhí)行,即《1863年避碰規(guī)則》,先后被法國、美國和德國等30多個海運國家采用。該《規(guī)則》共20條,確立了交叉相遇、對遇和追越三種局面的避讓規(guī)則以及讓路與直航的避碰義務分配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可以看作是今天《1972年避碰規(guī)則》的雛形?!?972年避碰規(guī)則》盡管在編排形式上與之前存在很大不同,但其實質內容沒有發(fā)生變化,隨著航海技術的發(fā)展以及船舶的大型化和高速化,已明顯不適應于海上避碰實踐的要求。
2.2“不應妨礙”相關條款的疑義
盡管“不應妨礙”條款在規(guī)則中存在幾十年了,但人們對此一直都有異議。IMO海上安全委員會于1982年4月以通函方式對此“不應妨礙”一詞作了補充說明,但仍沒有解決《避碰規(guī)則》中的諸多問題。主要有:“不應妨礙”問題從表面上看是如何對“不應妨礙”下定義;而實際上,重要在于如何解釋規(guī)則提出的“不應妨礙”和“讓路”的關系,再者,規(guī)則中出現的“會妨礙”、“避免妨礙”、“不應妨礙”沒有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在一些復雜的局面中,航海人員很難根據條款所規(guī)定的確認船舶間的避讓關系。
3.關于“不應妨礙”條款的理解
3.1“不應妨礙”條款的適用范圍
(1)“不應妨礙”條款的適用對象?!兑?guī)則》中出現的不應妨礙船舶和不應被妨礙的船舶包括:第九條2款:帆船、長度小于20m的船舶;3款:從事捕魚的船舶;4款:穿越狹水道或航道的船舶。第十條9款:從事捕魚的船舶;10款:帆船、長度小于20m的船舶。第十八條4款:除失去控制的船舶、操縱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外的任何船舶;5款:在水面的水上飛機;6款:貼近水面起飛、降落和飛行時的地效船。
(2)“不應妨礙”條款適用的能見度。根據《規(guī)則》第十八條4款規(guī)定, “不應妨礙”條款既適用互見又適用于能見度不良情況。
(3)責任劃分?!安粦恋K”條款不僅適用于構成碰撞危險之前,還適用于構成碰撞危險之后。根據《規(guī)則》第八條6款(1)項和第八條6款(2)項的規(guī)定,當兩船出現碰撞危險的時候,不得妨礙其他船安全航行的船舶同樣具有“不應妨礙”的責任。這也說明了不應妨礙的義務不僅適用于兩船構成碰撞危險之前,還適用于兩船在構成碰撞危險之后。
3.2“不應妨礙”含義的分析
1972年的《指南》對“不應妨礙”一詞做了補充說明,但是對如何避免并沒有明確的表明,依然存在許多爭議的問題。各國在討論中對“不應妨礙”的定義也各有己見,主要有下列幾種:“應盡快采取最有助于避碰或允許另一船安全通行的行動”,“應盡快采取最有助于避免碰撞危險或允許另一船安全通行的行動”,“應及早采取行動以避免碰撞危險的形式”。這些的定義的共同點是“不應妨礙”的要求中包括盡快、及早采取行動的意思;不同點則是這些行動是避免碰撞、避免碰撞危險或者允許一船有足夠的水域安全通行。因此,對《規(guī)則》的不同理解會導致碰撞責任劃分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對不應妨礙一詞進行明確的定義,這能極大地幫助航海人員在實際的避讓行動中采取正確的安全措施,防止一系列悲慘事故發(fā)生。
3.3“不應妨礙”與“讓路”的關系
從《指南》中“不應妨礙”的定義來看,碰撞危險是“不應妨礙”和“讓路”的分界線,即規(guī)則關于“不應妨礙”的要求只適用于碰撞危險形成之前,因為一旦碰撞危險已經形成就談不上避免碰撞危險的形成,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責任與義務也是不同的。筆者分析如下:
(1)適用水域和能見度的不同。除了《規(guī)則》十八條中的“不應妨礙”適用于互見中外,其他能見度情況都是適用的。“讓路”適用于《規(guī)則》適用的任何水域中的互見,不適用于能見度不良的水域。
(2)適用的時機不同。不應妨礙的義務不僅適用于兩船構成碰撞危險之前,還適用于兩船在構成碰撞危險之后。而“讓路”適用于會遇船舶致有構成碰撞危險。也就是說在采取行動的時機上“不應妨礙”比“讓路”要早。
(3)采取行動的要求不同。讓路的行動是開始于兩船距離較遠的地方,而不應妨礙的責任在遠距離和近距離都是適用的。
(4)責任和行動不同?!白屄贰笔侵府斠淮瑸樽屄反臅r候,另一船就成直航船了。分別應遵守《規(guī)則》的第十六條和第十七條。“不應妨礙”則應按規(guī)定一船不應妨礙另一船通行或安全通行,遵守第八條6款的規(guī)定。
4.關于“不應妨礙”條款的修改建議
現行的《避碰規(guī)則》所規(guī)定的避碰行動體系過于繁雜,海員在實踐中根本不會、也無需去區(qū)分如此細致的避碰措施,在具體避碰義務上無據可依。根據我對“不應妨礙”相關條款的理解,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修改建議。
(1)“不應妨礙”的定義。建議將《1972年國際海上避碰規(guī)則若干條文的統一運用指南》中關于“不應妨礙”一詞的說明加入《規(guī)則》第3條的一般定義中。建議:增加《規(guī)則》第3條第14款:“不應妨礙”一詞。
(2)關于“不應妨礙”的規(guī)定。應該對《規(guī)則》中有關條款 的“(不)會妨礙”、“避免妨礙”、“不應妨礙”應做出更明確的表述或規(guī)定,否則,一旦發(fā)生碰撞,責任不便確定。
(3)關于第八條第六款“避免碰撞的行動”。建議在“避免碰撞的行動”條款中添加:根據本規(guī)則任何規(guī)定,要求不得妨礙另一船通行或安全通行的船舶應給它船讓路。
(4)關于第十八條“船舶之間的責任”條款。應增加不應妨礙船舶的責任,直接定義其為讓路船,使之主動讓清深吃水船舶。建議:在“船舶之間的責任”條款中添加:除失去控制的船舶或操縱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除外,任何船舶,如當時環(huán)境許可,應給顯示第二十八條規(guī)定信號的限于吃水的船舶讓路。
(5)關于第十八條第5款與第6款的規(guī)定。《規(guī)則》第十八條第5款(水上飛機)與第6款(地效船)的規(guī)定中,建議加入補充條款說明兩者相遇時的具體避碰行動:互見中,高速靈活的水上飛機和地效船在高速航行時,無論其他船舶的種類及其避碰義務如何,均要單方寬裕地讓清并避免妨礙其航行。兩者是一種雙讓的關系。
5.結束語
隨著航海技術的發(fā)展,《避碰規(guī)則》中的眾多概念已不再適用,海上避碰實踐與《避碰規(guī)則》出現了的嚴重脫節(jié)。因此,有必要對海上避碰實踐進行全面回顧,在要求海員嚴格遵守《避碰規(guī)則》的同時,保證《避碰規(guī)則》能用、好用,以便使其與時俱進,切實保障海上避碰安全。
參考文獻:
[1]溫清洪.對國際海上避碰規(guī)則中“不應妨礙”條款的一些理解[J].廣州航海高等??茖W校報.2011,19(01):23~25.
[2]王容.關于漁船適用“不應妨礙”條款及法律責任的探討[J].漁業(yè)現代化.1998(0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