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本
1984年,埃塞俄比亞遭受一場空前饑荒,700萬人在死亡線上掙扎。加拿大記者布萊恩·斯圖爾親眼目睹2歲的玻函·沃爾杜,自她父親的臂彎中滑了下來,掉到地下。不遠處,她的墓穴已經(jīng)挖好。
一個摯愛生命的護士,希望小生命還能生還,給她注射了一針體液補充液。邊上的那位加拿大記者攝下了這段情景,還有那張煞白的臉。
1985年夏天,巨星義助非洲慈善演唱會通過電視向全球10億觀眾現(xiàn)場直播,也剪輯了那次攝下的玻函的面孔和墓穴。誰知這段剪輯震撼了10億良心,慈善款一下籌集到了3.3億美元,創(chuàng)下了人道捐助的歷史紀(jì)錄。
2005年7月2日,巨星義助非洲慈善演唱會,再次在8個發(fā)達國家同步舉行,全球頂級歌星和100多萬名歌迷,再掀慈善颶風(fēng)。由摯愛而起死回生的玻函·沃爾杜也來到了現(xiàn)場,“20年前,她距離死亡只有20分鐘”,屏幕上再現(xiàn)玻函那張失血的面孔。此刻,她健康活潑,就與伙伴一道站在臺上,那顆苦心就是這樣被愛心點化成開心的,她對這個世界充滿希望,她早在2000年已是一名大學(xué)生。
此刻,一切話語都是多余的,在場觀眾熱淚盈眶,場外觀眾淚流不止。慈善義助,再次推向巔峰。
一位普通記者;一個死神掌心的孩子;一名無名護士。護士受愛心驅(qū)動給孩子補了一針;孩子離墳地只一步的時候撞上了運氣;記者因道義按了一下快門,就這樣,組合成了世界良心,一次次激勵著億萬民眾向善、向慈。他們已成了關(guān)愛生命的代言人,成了人類愛心的一個縮影,在億萬人心目中,他們已是很了不起的模范和英雄。
有道是“下下人有上上智”,其實,我們每個都離“上上智”很近。
卑微與偉大就這樣毗鄰著,而愛心可能是一條捷徑。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