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
常言道“常言道”,其實“常言道”并不都高明。比如“身外之物”,多指名利,或?qū)γ疇幍妮p蔑,此外還有什么嗎?問題是何為“身內(nèi)之物”?“身內(nèi)”未定,“身外”難免疏漏。這讓我想起一位國人對幸福的總結(jié):“高知不如高官,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舒服?!闭婵芍^步步進取,直指“身內(nèi)”。便又讓我想到國人多忌談死,你一說死,立刻引來勸慰:“哎呀哎呀,您可千萬別這么想。”怎么想呢?死,難道可以因為不說它,它就終于不來?漸漸有點明白了:“身外”既已摒棄,“身內(nèi)”若再有失,后果自不堪言。好了,“身內(nèi)”已辨,“身外”也就有些輪廓了。但“身內(nèi)之物”遲早是要玩兒完的,靠些遲早要玩兒完的東西來鼓舞自己和祝福別人,總歸不妥。故“身外之物”切不可一律輕視。習(xí)慣中,“心”與“身”“靈”與“肉”常相對立,故可推想,“身外之物”中還有心靈,或說精神。試想,以此類“身外之物”去祝福別人,不好嗎?相當(dāng)于說您靈魂不死,精神永在——就像媒體上常常頌揚的那些偉人。
又比如有人曾跟我說,那常見的祝福之詞“身體健康、精神快樂”,不如顛倒過來——“精神健康、身體快樂”。是呀,精神的境界,怎么能僅僅是快樂呢?記得有人就曾贊美過“平靜的壞心情”。止于快樂的精神,難說不夠狹隘,就算是幸運吧,也得有遲鈍來配合。精神又遲鈍,身體又健康,這哪里是祝福?分明是嘲諷了。而精神又健康,身體又快樂,才是最佳配置。身體無論強弱,快樂都是目標(biāo)。而健康的精神,則不僅可以享受快樂,更能夠應(yīng)對苦難。徐悲鴻有一副座右銘式的對聯(lián)“獨執(zhí)偏見,一意孤行”,可見其精神是何等健康,而絕不會是說,因此其身體可得何等的舒適與保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