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田
古城西面的江上,星星點點的吊腳樓矗立于湍流中,間或夾雜著一些裝飾特別的小船。吊腳樓里,通常住的都是帶家眷的漁民,拖兒帶女的,他們的堂客卻呆在停泊在水邊的“花船”中。岸上的人,把花船上的女子喚作花娘。
水花娘的“花船”則選了偏僻的水灣處歇腳。也是奇怪,偌大一座城,卻沒有水氏人家。
民國十年,古城來了一支隊伍,督軍坐在棗紅大馬上,威風凜凜。忽一聲鞭炮在馬腳下炸響,馬受驚嚇,狂奔起來,巷子里看熱鬧的人,一個個張大了嘴,督軍還未回過神來,那馬早己奔出百米,眼見那畜牲將撞向一孩童時,倏忽,馬便停在了原地。此時,那馬的身邊,多了一妙齡少女。那督軍看得木呆呆的。少女只是莞爾一笑,輕輕地拍了拍馬頭,像是在對自家淘氣的小狗撫慰。水花娘與督軍的“戀情”,有許多版本,說書人還編了故事演繹。
水花娘的船,離城門約六、七里的腳程。二十多年來,水花娘的船依然孤寂地獨處一隅。她的“花船”已如風中的“敗絮”,顯得凋零敗落了。
水花娘模樣俏自然不消說:杏眼,柳葉眉,鵝蛋臉,那張嘴兒,就夠你看的,薄薄的嘴唇,像一彎月亮,閃亮潤澤。又黑又粗的長辮子凹凸有致于胸前,煞是標致。古城的男人說,水花娘是尤物;女人說,水花娘是水妖。
水花娘平素喜歡著一件藍色對襟碎布衫,也不施粉妝,卻喜歡在胸前掛一朵花。桃花開的時候,別一枝小小的桃花,夏日,則是那種淡雅的梔子花。與那些花娘不同,沒有人聽說過,水花娘委身于哪位富家子弟。某日,開“紅樓”的老板帶來一眾潑皮,想吃“豆腐”,在花船上點了迷魂散,待潑皮近前捆綁時,也沒看清水花娘用的是何種招數(shù),只三兩下,便將那幾個潑皮踢入江中,像王八羔子在水里吃爛泥。
水花娘人緣好。城里的三教九流,黃包車夫,教書先生等等都與她有來往,她呢,沒事情的時候,便會上得岸來,有時候,會到山貨店里買些堅果啦,核桃啦。有些開雜貨鋪的掌柜,除了會送些笤帚、毛巾之類的小東西外,還會將備好的水果罐頭讓她帶回去品嘗。水花娘當然會欣然收下,只是,銀子是分文不少的。水花娘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城南水亭街上的那個西洋人辦的教堂。教堂里的那個安德魯牧師,也不避諱,說水花娘是罪孽深重,一輩子無法得到上帝的寬恕。倒是那些市井俗人,說,一個女人,不靠賣身,實屬難得。空閑的時候,太陽落了山,有些人,會結(jié)伴出城,去水花娘的船上坐坐,聽她唱個曲兒。她畫畫兒,總是避開眾人。興致好時,也會將畫的梅花啊,雪松啊,送大家一兩幅。城里的丹青高手看了,說水花娘的畫,取法八大,卻自成一派,古城三百年之未見??鋸埵强鋸埩?,可是,畫有氣象,有節(jié)氣,是真的。聽曲兒、看畫兒的人,下回再去的時候,籃子里便多了一些自家釀的米酒、腌制的雪里蕻、剛出鍋的蘑菇燉母雞。也有些年輕后生,迷戀水花娘綿密流盼的唱腔和吸引人眼球的身子,整日恍惚地圍著水花娘的花船轉(zhuǎn)悠。
當?shù)厝讼矚g聽婺劇,而水花娘常常唱的是京劇《四郎探母》、《岳母刺字》,配以月琴彈撥,真是悲悲戚戚,蒼涼凄楚,連汩汩流淌的江水也不忍卒聽!
民國三十年,日本人一夜間把吊腳樓統(tǒng)統(tǒng)給燒了。
水花娘的花船,不知何故,卻安然無恙,依舊泊在原處,大家就揣度:水花娘賣身求生,依附于那個叫島崎尾三的日本聯(lián)隊長。有傳言說,看到那個叫島崎的肥豬,常常光顧水花娘的花船。后來,城里的人們再也沒見著水花娘入城。只是,有消息不斷傳來,說水花娘整日癡癡呆呆的,對著江水邊唱邊哭,披散著頭發(fā),面如枯木。更有謠傳,說那個小鬼子島崎,對水花娘動了情,還要把水花娘送到他的家鄉(xiāng)東瀛去。城里人聞之,無不切齒怨懟!有人放出話來,有朝一日,當取其首級祭奠那些亡靈。
某日,水亭門外,擺起了擂臺,島崎與水花娘相對而坐。圍觀的人屏息而立,面容凝重,江水也靜靜的。玄白陣形如長龍,如迷宮。只見島崎不停地搖著“王星記”檀香扇,汗珠啪嗒啪嗒地落下,而水花娘,卻面露寒霜,素手輕拈一方白素絹,落子,也如蜻蜓點水一般。有明白人,看出這是一場生死之戰(zhàn)。直到太陽把江水染紅,那個叫島崎的忽然站了起來,彎下腰,嘴里咕嚕咕嚕的幾下,大家才吐了一口長氣。關(guān)于這次圍棋大戰(zhàn),縣志上有過記載,只是那以后,古城再沒人見過水花娘了。
奶奶臨死前,把孩子們叫到床前,問,民國三十一年,古城發(fā)生的日本汽艇爆炸案件,你們聽說過嗎?奶奶話未說完便咽氣了。后來,我查閱了無數(shù)檔案,想把當年那個水花娘與奶奶聯(lián)系起來。
選自《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