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朱侃,郭樹根
(蘭溪市農作物技術推廣站,浙江 蘭溪 321100)
近年來,蘭溪市辣椒的栽培面積不斷擴大,為了進一步提高辣椒的產量、品質和效益,從浙江省農業(yè)廳2016年度種植業(yè)主導品種中引進了7個新優(yōu)辣椒品種進行試種,以本地常用的栽培品種杭椒2號作為對照,對生育期、植株性狀、田間發(fā)病情況、果實性狀及產量等指標進行比較,以期篩選出適合在本地栽培且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產、優(yōu)質辣椒新品種。
試驗于2016年11月—2017年7月在蘭溪市永昌街道的孟塘果蔬專業(yè)合作社基地內進行,試驗地土壤類型為砂壤土,地力均勻,排灌條件優(yōu)良。
參試辣椒品種共有8個:玉龍椒、衢椒1號、衢椒3號、杭椒玖號、杭椒10號、杭椒12、杭椒13、杭椒2號,其中以本地常用的栽培品種杭椒2號作為對照。
試驗以品種為處理,8個品種均種植在gp825型鋼架大棚內,每個品種種植1個大棚,面積為200 m2,隨機排列,不設重復,各試驗棚內地力相當,肥力均勻,前茬作物均為花菜。
采用穴盤育苗移栽技術,于2016年11月15日播種,2017年3月1日定植,行距70 cm,株距45 cm,每棚種植640株。
定植前翻耕整畦,667 m2施商品有機肥2 000 kg、復合肥40 kg作基肥,穴栽定植,每穴1株,結合施肥中耕除草3次,667 m2每次根外追施尿素20 kg。待植株長至需要搭架時,固定植株,及時整枝,并摘除黃葉、病葉、老葉。早春溫度低,采取人工輔助授粉的方式提高坐果率[1]。生育期內視情況進行病蟲害防治。辣椒是多次開花、多次結果蔬菜,及時采摘有利于提高產量和商品性。在果實表面顏色轉深、光潔發(fā)亮時及時采摘,采收宜在早、晚進行。
觀察記載始花期、始收期、株高、分枝特性、首花節(jié)位,采收期調查果實顏色、果面特征,測定果實單果質量,記錄各期采收的產量。所有品種終收期均在7月10日。采收期調查疫病、青枯病等辣椒常見病害的發(fā)病情況,計算發(fā)病率,發(fā)病率=發(fā)病株數/定植總株數×100%。
由表1可知,7個試驗品種中始花期最早的是玉龍椒(3月28日),始花期最遲的是杭椒玖號、杭椒10號(4月8日)。始收最早的是玉龍椒、衢椒1號(4月25日),始收最晚的是杭椒10號(5月2日)。所有供試品種株高均大于杭椒2號(CK),其中以衢椒3號最高,為128.0 cm。玉龍椒、杭椒10號、杭椒13分枝性為中等,CK分枝性為弱,其余品種分枝性為強。始花節(jié)位介于9.0~13.0,以玉龍椒和杭椒13始花節(jié)位最低,為9.0節(jié),說明二者較早熟。
由表2可知,7個試驗品種中,杭椒10號果形為線形,其余品種均為長指形;果實顏色玉龍椒、衢椒1號為乳白色,衢椒3號、杭椒12、杭椒13為綠色,其余品種為黃綠色;衢椒1號果實最長,為17.5 cm,杭椒13最短,為10.2 cm;玉龍椒果徑最大,為3.2 cm,杭椒玖號最細,為1.3 cm。衢椒1號、杭椒12商品辣椒的市場反饋較佳,比較符合本地市場的需求。
表1 不同品種生育期及植株性狀
表2 不同品種果實性狀
由表3可知,7個試驗品種中,衢椒1號平均單果質量最大,為42.5 g,杭椒13平均單果質量最小,為18.7 g。各參試品種產量均高于CK,且差異較大,以玉龍椒產量最高,小區(qū)產量和折合667 m2產量分別為1 185.7、4 165.3 kg,667 m2產量比CK增產2 340.2 kg,增幅128.22%;其次是衢椒1號,小區(qū)產量和667 m2產量分別為977.6、3 431.9 kg,667 m2產量比CK增產1 606.8 kg,增幅88.04%;第3是杭椒12,小區(qū)產量和667 m2產量分別為808.4、2 837.8 kg,667 m2產量比CK增產1 012.7 kg,增幅55.49%。
田間發(fā)病情況調查結果見表4,8個品種抗性都較高,疫病、青枯病等病害發(fā)病率較低,均在3%以下。
表3 不同品種產量統計
表4 不同品種病害發(fā)生情況
在本次試驗中,玉龍椒結果性好,產量高;衢椒1號果形好、單果質量大,產量較高;杭椒12生長勢旺盛,果形好、果色碧綠,產量較高。經綜合分析,玉龍椒、衢椒1號2個白辣椒品種均表現較佳,杭椒12各項性狀也有明顯的優(yōu)勢,且3個品種均無明顯病害發(fā)生,因此這3個品種較適宜在本地種植,有推廣潛力,建議擴大試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