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彬,朱建軍,郜超,李軍保,付廣軍,劉冬林,柴紅燁,董強(陜西省治沙研究所,陜西 榆林 719000)
樟子松[1](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Litv.)是歐洲赤松分布至遠東的一個地理變種[2-4],天然分布于我國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沙地草原,原蘇聯、蒙古也有分布(46°30′—53°59′ N,118°00′—130°08′ E),垂直分布于海拔600~2 000 m[5-10]。1964年,陜西省治沙研究所在榆林紅石峽沙地引種樟子松治沙造林獲得成功,經過幾十年的引種栽培已成為陜北毛烏素沙地防風固沙效果最好的常綠喬木樹種,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有效地治理了土地沙化,對于保持水土流失、減輕沙塵暴災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已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應用。因此,對陜北毛烏素沙地現有樟子松人工林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調查研究,總結引種造林治沙經驗,探索和解決存在的問題,對陜北毛烏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陜北毛烏素沙地位于陜西省最北部,毛烏素沙地東南緣,以風沙地貌為主,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11],年降雨量多介于250~400 mm,常集中在7—9月,暴雨多,強度大,7—8月多冰雹,小如豆粒,大似拳頭。年蒸發(fā)量由東到西逐漸增大,平均為2 388.7 mm[12],一般為降雨量5倍。年均氣溫8 ℃左右,溫差在30 ℃以上。全年日照時數一般在2 700 h以上,無霜期150~180 d。秋、冬、春三季多為西北風,夏季多為東南風,風力多為4~8級,最大11級,起沙風(≥5 ms-1)平均每年出現220~592次,風沙日60~90 d。
2.1 造林面積及分布情況
陜北毛烏素沙地樟子松治沙造林總面積達7.5萬hm2,主要分布在榆陽、橫山、神木、靖邊、定邊、府谷和佳縣等縣區(qū)的沙地。橫山縣樟子松造林面積最大, 2.1萬hm2,占全市樟子松造林總面積的28.27%,主要分布在蘆河以西、無定河以北,涉及7個鄉(xiāng)鎮(zhèn)的雷龍灣林場、趙石畔林場、白界林場、二石克林場;其次為榆陽區(qū),樟子松造林面積1.7萬hm2,占全市樟子松造林總面積的22.58%,主要分布在北部風沙草灘區(qū),包括小壕兔鄉(xiāng)刀兔村萬畝林、巴拉素林場、小紀汗林場、牛家梁林場;神木縣樟子松造林面積為1.5萬hm2,占全市樟子松造林總面積的19.79%,主要分布在爾林兔林場、公草灘林場、大保當鎮(zhèn)紅泥壕村;靖邊縣樟子松造林面積為0.7萬hm2,占全市樟子松造林總面積的9.72%,主要分布在沙石峁林場、治沙試驗站、河東萬畝林、柳樹灣林場;定邊縣樟子松造林面積為0.7萬hm2,占全市樟子松造林總面積的8.94%,主要分布在城郊防護林區(qū)、亂井子林場紅衛(wèi)營工區(qū)、老爺廟工區(qū)、長茂灘林場、長城林場、郝灘林場、馬蓮灘苗圃;府谷縣、佳縣由于沙地面積較小,兩縣樟子松造林總面積為0.8萬hm2,僅為全市樟子松造林總面積的10.69%,府谷縣主要分布在縣城山坡、松宏灣林場,佳縣主要分布在打伙店林場。
3.2 陜北毛烏素沙地樟子松林生長情況
從表1中可以看出,榆林紅石峽沙地不同年代的樟子松人工林生長情況良好,樹高、胸徑都趨于正常發(fā)展。將樹高設為變量x,胸徑設為變量y,根據表1可以得出相關系數rxy=0.964 319 92,說明樹高與胸徑極其正向線性相關。
表1 榆林紅石峽沙地樟子松林生長情況
表2 陜北毛烏素沙地樟子松造林及生長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陜北毛烏素沙地各個造林點中,定邊縣馬蓮灘苗圃株行距2 m×2 m的林地與佳縣王家砭打火店林場株行距1.5 m×2 m的林地,樟子松長勢一般,其他各點樟子松生長情況都良好。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定邊縣馬蓮灘苗圃株行距2 m×2 m的林地與佳縣王家砭打火店林場株行距1.5 m×2 m的林地造林密度過大,林木之間對水分、養(yǎng)分競爭激烈,而由于當地的地下水條件和降水條件差,土壤也貧瘠,不能滿足林木對水分、養(yǎng)分的競爭需求,所以造成了長勢一般的狀況。其他各個造林點造林密度適中,林木對水分、養(yǎng)分的需求平緩,生長情況良好。
通過對陜北毛烏素沙地樟子松造林技術的系統(tǒng)研究,以及多年的造林實踐,提出陜北毛烏素沙地營造樟子松林的綜合配套技術:大苗保濕、根系處理、合理稀植、適當深栽、適時澆水、埋土覆蓋、嚴格管護。
4.1 大苗壯苗:即造林苗木均選用4~5年生以上的大苗壯苗,苗高80~100 cm。
4.2 根系處理:帶母土移植,遠距離運輸苗應注意苗木根系的保護,可用草繩等纏繞護住苗木的根部,保持母土的完整無缺,避免風吹日曬及水分的散失。
4.3 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在造林地附近建立臨時苗圃,為大面積造林提供優(yōu)質苗木,做到隨時起苗隨時造林,成活率明顯提高。
4.4 栽植密度:合理稀植,造林密度為3 m×4 m、4 m×5 m或5 m×6 m。
4.5 適當深栽:即栽到干沙層以下50~60 cm的濕沙層內。
4.6 適時澆水、埋土覆蓋:即栽植前澆足定根水,栽植后及時澆水,用沙土覆蓋栽植穴,起到防止水分蒸發(fā)的作用。
4.7 在流動沙地和半固定沙地栽植樟子松,應先搭設障蔽擋沙,然后栽植,以減少或免除沙理、沙割及風蝕對幼樹的危害。
4.8 造林后的管理管護,造林以后,加強管理管護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苗木不必要的死亡,維護造林成效。
5.1 樟子松人工林混交類型少,結構單一
陜北毛烏素沙地早期的樟子松造林一般采用樟子松和灌木(紫穗槐、沙蒿、沙柳等)混交,林分為簡單的雙層結構,但是隨著樟子松的生長,達到郁閉或半郁閉程度后,林下植被逐漸衰退,成為單一的樟子松純林。如佳縣打火店林場1982年栽植的樟子松與紫穗槐混交林,現在除林區(qū)邊緣有部分紫穗槐保存外林內的紫穗槐等灌草幾乎全部退化消失;紅石峽樟子松林區(qū)原有的混交灌木(沙柳、沙蒿等)也都退化消失,形成單層結構的同齡純林,而林分組成中樹種的單一化影響到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直接表現為對外界干擾的抵抗能力差,容易導致林分生長量的下降和病蟲害的發(fā)生,大面積的樟子松人工純林也不利于森林防火,一旦發(fā)生火災將造成毀滅性損失。
5.2 營林過程中林地、林牧矛盾
林地矛盾主要表現在一些縣區(qū)農民與國有林地或集體林地在土地權屬方面爭議較大,造林地塊落實困難,積極性不高,易造成阻工現象。林牧矛盾主要表現在一些縣區(qū)的樟子松林地偷牧、夜牧現象嚴重,對幼林破壞較大,導致造林保存率不高。
5.3 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問題
在陜北毛烏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中,任何林齡的林分中幾乎沒有天然更新的幼苗、幼樹,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樟子松的自然發(fā)展,而樟子松在原產地呼倫貝爾沙地和大興安嶺山地,是一個天然更新能力非常強的樹種,說明在陜北毛烏素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存在著某些障礙因子,還有待于研究、解決。
6.1 樟子松是適合于陜北毛烏素沙地引種治沙造林的優(yōu)良樹種。
6.2 樟子松在陜北毛烏素沙地引種范圍廣,生長狀況良好,樹高與胸徑呈線性回歸關系。
6.3 樟子松在陜北毛烏素沙地大面積造林的綜合配套技術措施是:大苗保濕、根系處理、合理稀植、適當深栽、適時澆水、埋土覆蓋、嚴格管護。
6.4 建議營造適合于陜北毛烏素沙地的以樟子松為主的混交林。
6.5 建議對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問題進行研究,找出樟子松人工林在陜北毛烏素沙地不能天然更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