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
有的書籍讀后會讓人眩暈,比如杰夫·戴爾的《尋找馬洛里》一書。
“這場搜尋開始于沃克與蕾切爾的相遇”,小說這樣開篇,很簡潔很干脆,清晰明了,閱讀起來也非常愉悅,仿佛人生中的任何一場尋找或者其他什么事情,都會有這樣一個簡單喻悅的開始。
只是開始以后,許多的東西就不那么簡單了。沃克受蕾切爾所托去尋找她失蹤的丈夫馬洛里,可是蕾切爾提供給沃克的關(guān)于馬洛里的線索卻是非常有限,甚至連一張馬洛里的照片都沒有。這便注定了是一場極其艱難的尋找,且這樣的尋找還是違法的。沃克根據(jù)自己以往類似的經(jīng)歷推測出這次尋找中可能存在巨大危險,雖然蕾切爾承諾給他的酬金不菲,但沃克答應蕾切爾并不是因為缺錢。從種種角度來看,沃克接受蕾切爾的這個委托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但是世界上的很多事都是鬼使神差,沃克最終選擇了答應蕾切爾。如果一定要究其原因,估計不外乎兩個:其一是蕾切爾身上那種不確定的美帶給他的某種誘惑,其二或許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點,那就是沃克已經(jīng)無所事事好幾個月了,他正在承受著“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因為許多時候,人類都需要一些外在事件來打破自己過于平靜的生活,否則無休止的平靜可能讓人窒息。至少對于該書中的沃克是如此。
一場完全無法預計的驚心動魄的尋找之旅就此拉開帷幕,沃克面臨的是馬洛里若有若無的行蹤、極端惡劣異常的天氣、追蹤與被追蹤甚至被殺、荒誕詭異的城市、夢境般神秘的旅程,許多次馬洛里分明已近在咫尺了,卻轉(zhuǎn)眼間又失之交臂。那些莫名其妙的人和事,那些突如其來的危險,讓讀者閱讀的時候常常忍不住會想:怎么會是這樣?會站在沃克的立場上,像沃克一樣心里充滿了迷茫困惑、緊張焦慮。尋找馬洛里原本是很清晰明了的一件事情,卻漸漸變得如隱喻一般,甚至沃克途中遇到的一切事物,比如街道、商店、橋梁、書本、電話機、錄音帶,等等,也都變成了隱喻,似乎都是命運的某種暗示,卻又讓人不得其解,云里霧里。讀者常常忍不住在心里發(fā)問:作者寫作的目的到底想要說明什么?
不過最終讀者還是會明白,雖然不一定完全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但讀者自己多少會從中悟出一些東西。比如:這世上任何一趟旅程,無論有著怎樣的開始,其過程和結(jié)果都是事先無法預料的;一旦踏上旅途,就一定要堅持往前走,因為迎面而來的一切驚喜和艱難都是命運所賜的彌足珍貴的禮物;無論對誰而言,這世上都有著太多太多未知的事物,所以永遠不要說自己已經(jīng)很了解這個世界;當殘酷現(xiàn)實撲面而來,人類遠遠比自己所想象的要勇敢和堅韌,并且充滿智慧。諸如此類的感悟,或許跟作者杰夫·戴爾想要表達的東西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但卻是一個讀者最真實的領(lǐng)悟。
讀完《尋找馬洛里》一書,最讓讀者喜歡的是沃克在尋找過程中的幾個轉(zhuǎn)折。最初他的尋找主要是依賴蕾切爾提供的外在線索而展開,那也是偵探破案最常見的思路和做法,然后他開始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直覺,再然后他考慮的是自己應該去哪兒而不是馬洛里去了哪兒。這并不代表馬洛里去哪兒了這個問題不重要,而是這個問題已經(jīng)完全變成了沃克自己應該去哪兒的決策過程。這像極了我們的人生,當一天天成長起來,終將要學會或者說應該學會,做出某個決定時不要一味遵循外部世界的風向標,而是更多更認真地傾聽一下自己的內(nèi)心。
沃克最終也沒有能夠找到馬洛里,但他沒有遺憾,他覺得自己“盡力去做了某件事,現(xiàn)在可以回家滿意地待上一陣子了”,小說的后半部分尤其是結(jié)尾處,寫到了沃克為尋找馬洛里而經(jīng)歷過的一場慘烈的生死較量,作者似乎是在強烈地暗示讀者——其實馬洛里不是別人,就是沃克自己。當然這也是讀者的感悟,只是“似乎”。
其實,人生中的每一次選擇,大到學業(yè)、工作、情感,小到一趟旅行、一個約會甚至一次閱讀,人類的潛意識里無不是在追尋或靠近自己,或者說是努力追尋或靠近希望成為的那個自己。所有選擇時的經(jīng)歷,歡樂與悲哀,折磨與煎熬,眼淚與血汗,希望與失望,身心所親歷的一切起伏與曲折,最終都將打磨出世上獨一無二的每一個人類個體。從這個意義來講,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尋找自我的旅途,這場尋找,只要生命還在,就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