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的高中音樂鑒賞課處于兩極分化:華麗的公開課和淡漠的日常課。多數(shù)高中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鑒賞課,視音樂課如雞肋。面對如此情形,音樂教師如何能夠在課標的指導下,根據(jù)高中學生特點,上出讓其有所期待的音樂鑒賞日常課,是值得所有高中音樂教師關注的問題。本文結合作者多年在音樂鑒賞課中的實際教學案例,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課;日常課
1 高中音樂鑒賞日常課現(xiàn)狀
眾多高中音樂鑒賞課中,教師主要面對的是兩種課堂:一種是公開課:精心策劃,眾師齊力,師生配合,多次演練,課堂華麗浮夸。另一種是日常課:教師墨守成規(guī),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課堂毫無生機。其實兩種音樂鑒賞課模式學生均不喜歡,何談達到教學目標。前者學生配合老師表演出虛假的狂歡,后者課堂呈現(xiàn)出真實的淡漠。
高中音樂鑒賞課雖是必修學科,但因學生文化課的升學壓力,學校都只在高一開設此課程,甚至有的學校會兩周安排一次,所以本來就喜歡音樂的學生就更加期待和珍惜每一次的音樂鑒賞課。如若課堂再充滿了虛假和淡漠,那高中音樂鑒賞課堂真的是《空空如也》了。
筆者任教高中音樂鑒賞日常課已十多年,記得下課時,很多同學經(jīng)常會問:“老師,我們下節(jié)音樂課上什么內(nèi)容?”“你想學到什么呢?”同學們各抒己見且戀戀不舍。每次與學生這樣的交流都會刺激筆者去思考:下節(jié)課該如何去準備才會不辜負每一位學生的期待,不留遺憾。在此,筆者依據(jù)平日教學中的實際案例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以供參考。
2 高中音樂鑒賞日常課的幾點建議
2.1 熟知高中音樂鑒賞課和高中學生的特點
高中音樂鑒賞課在課標指導下,堅持以聆聽音樂為主的教學原則;在聆聽的基礎上側重于討論、交流;強調(diào)在感受音樂的基礎上進行鑒賞、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高中階段作品范圍廣、程度深、水平高。如今的高中生同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具有一定的審美和創(chuàng)造能力;自我意識強。教師應熟知高中課程和學生以上特點,頭腦清晰,認真分析且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日常課教學方案。
2.2 名人名言進課堂
高中生活中處處彌漫應試硝煙,若在音樂課中適時加入名人名言,既可讓學生呼吸到英雄的氣息,獲得心靈支撐;又可點燃學生青春的熱情,激發(fā)他們的奮斗精神。
在古典音樂這節(jié)課中,筆者講述了愛因斯坦的故事。作為科學家的愛因斯坦常被人提及,其實他也是位藝術家,愛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樂,他尤其酷愛巴赫、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有一次有人問他對巴赫有何見解時,愛因斯坦則回答說:“關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們只有聆聽他、演奏它、敬他、愛他,而不要發(fā)什么議論?!逼鋵嵰魳泛涂茖W之間是相通的,它們都需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作為支撐,音樂不能幫助科學家解開題目,但卻能拓展我們的文化視野,豐富想象力,提高審美,達到另一種精神境界,繼而有助于我們成為下一個愛因斯坦。筆者認為講述這樣一個名人故事足可引發(fā)學生思考,致其全身心投入到古典音樂的學習中。
另外還可播放一些勵志視頻,如美國勵志演講短片《夢想》《超級演說家》中劉媛媛的《寒門貴子》。音樂名人名言(貝多芬、肖邦、郎朗、李云迪等)當必不可少,德彪西曾講過:“唯有音樂能夠喚起人們對似真非真的美景,對將信將疑的世界的想象?!币魳疯b賞課中加入此等信息點不僅可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驅力,還能提升其思想品位和精神境界。
2.3 流行音樂進課堂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但對多數(shù)高中生來講,他們熱愛音樂,但卻不愛上音樂鑒賞課。面對此情形,教師可從學生熱愛的音樂作品著手策劃課堂,由喜歡的音樂過渡到教材,這其中需要教師課前做大量工作:了解學生關注點、知曉當下前沿音樂信息、熟悉教材重難點,收集資料對比貫通。教師對待日常課若能如此精心準備,相信完全可在學生的期待和熱愛中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國之瑰寶——京劇》這一課時,筆者精心選擇了MIC男團的《霍元甲》,作品來自真人秀節(jié)目《國色天香》。這個版本被筆者作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欣賞曲目,整個視頻從各個角度把主課題京劇基礎知識點都涵蓋了,也和流行音樂元素做到了完美結合,如唱腔、板式、伴奏、行當?shù)?,同時講到了京劇人物胡文閣。教師只需對視頻中的知識點做出放射性的講解,就足以讓學生在流行音樂中學到京劇知識。
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穆塞爾和格連在其《學校音樂教學心理學》中寫道:“假若我們能在一個孩子身上喚起對音樂的一種強烈的熱忱,假如能把這種興趣延長至若干年并且緩步地把它提到更高水平的話,那么即使他永遠成不了一個技藝名家,他也將通過音樂找到他的個人幸福,并且為自己建立一個更好的生活和一個更廣闊的個性。這是音樂教育的主要任務?!?/p>
2.4 日常生活進課堂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贝苏f法切中忽視手腦結合的教學弊端。在如今的高中音樂教學方法中,雖專門設計了體驗、比較、探究和合作,但很多學生不愿參與,如若課堂實踐活動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學生則會提高關注度且樂意手腦并用參與進來。
《音樂與影視》這一節(jié)課尾聲部分,筆者首先在課前拍攝了學生的校園真實生活和學習中的視頻,做好剪輯,在課件中加入剪輯好的各種風格音樂片斷。課堂中請學生擔任導演的角色,為以自己為主題的視頻配樂并講出理由,或加入自己的創(chuàng)新見解。在這一活動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置身于視頻中興趣盎然。所以,教師可花些心思多將學生的日常生活信息進行“音樂化”,為其提供多的音樂實踐和音樂創(chuàng)新機會。增加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和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的途徑,引導和鼓勵學生運用音樂活動的形式表達情感,交流思想,正所謂實踐才能出真知。
總之,教師如想讓自己的音樂鑒賞日常課出彩且受歡迎,則萬不能按部就班教授,學生循規(guī)蹈矩接受,久之學生對此類課堂就會產(chǎn)生嚴重的厭倦情緒。所以高中音樂教師課下在擁有過硬的專業(yè)技能之余,更要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拓寬知識面;同時要具備科學的教育思想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做足做好課前工作,知書本所知、懂學生所懂,在書本和學生之間架起堅固的音樂橋梁。
參考文獻:
[1] 穆塞爾,格連.中小學音樂課教學法[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 音樂課程標準研制組.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文利(1978—),女,江蘇銅山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