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遠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既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語文教學比較難啃的骨頭。這主要是因為語文教師對古詩詞的講授往往依賴于名家及教學參考,難以形成符合學生審美要求的教學引導,以至于出現(xiàn)古詩詞教學就是教師課堂講、學生課后背的情形。這種古詩詞教學不僅使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引起反感情緒,而且也無法落實古詩詞教學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要求,對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與審美情趣幫助不大。因此,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要善于反思,把時代審美要求與古詩詞的內(nèi)在美挖掘結(jié)合起來,找到學生與古詩詞鑒賞的聯(lián)系紐帶,才能領悟詩中之美與意境之妙。筆者結(jié)合自己在古詩詞教學的心得與經(jīng)驗,從誦讀、推敲、品味三個層面,論述對初中古詩詞教學的思考。
一、反復誦讀,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的韻味美
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對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而言,誦讀甚至吟唱是學習古詩詞的入門階段。但現(xiàn)階段由于語言的變遷,曲調(diào)的流失,古詩詞吟唱還處于一個非常小的范圍內(nèi),且?guī)缀醵际菍I(yè)人士或?qū)<摇R蚨?,引導學生學會誦讀古詩詞,實際上是引導學生走出名家鑒賞的約束,進行自我鑒賞與學習的第一步。由于古詩詞一般都是篇幅較短,特別適合學生的反復誦讀,且這種誦讀還可以加入方言進行滲透。由于我國方言眾多,且某些地方的方言相對進化較慢,更符合唐宋時期的平水韻的發(fā)音,那么學生通過這種方言滲透,在韻味上更符合詩人的心境。
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為例,由于筆者所教地區(qū)為廣東,而廣東三大方言分別是客家話、廣州話(粵語)、潮汕話(屬閩南語),這三種方言都普遍保留了較多的唐代平水韻發(fā)音。筆者讓學生們根據(jù)自己的家鄉(xiāng)話來進行誦讀,不僅一下拉近了學生與作品的距離,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自己熟悉的方言中迅速體會到了作品的韻味。如用廣州話誦讀上片,一讀就可以發(fā)現(xiàn)詞作中的音樂性:狂、黃、蒼、岡、郎等字是完全押韻的,且用廣州話讀起來朗朗上口。這樣一來,學生們對這首詞的興趣大增,主動通過誦讀來進一步體會詞作中的韻味美,從而為后面的教學打下了較好的基礎。由此可見,通過一定形式的誦讀,引導學生自我去探索并發(fā)現(xiàn)古詩詞的內(nèi)在音樂性,初步引導學生透過這種規(guī)律來體會韻味美,有助于實現(xiàn)古詩詞教學的目標。
二、精心推敲,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的字詞美
引導并教會學生怎么讀,只是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第一階段,也可以叫做是淺層階段。要真正教會學生進入古詩詞鑒賞,就要引導學生進入到賈島精心推敲的境界中,通過對古詩詞字詞選擇來一步步實現(xiàn)古詩詞鑒賞。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初中生知識儲備與思維方式的變化,其對字詞推敲可能不盡如人意。但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這種方式卻特別容易引導學生進入到自我鑒賞、自我探究的階段,從而實現(xiàn)自主、探究學習。
李清照的詞作現(xiàn)存不多,只有50余首,但首首皆精品。她的詞就非常值得精心推敲,并通過這種精心推敲的引導,讓學生自己的推敲心得與名家鑒賞一經(jīng)對比,就能較好地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的字詞美。如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武陵春·春晚》中,李清照的遣詞用字之精致,無一不散發(fā)出文字美的氣息。在首句中“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不僅把用“住”字把風停的靜態(tài)表現(xiàn)出來,更通過一個“盡”字寫出了詞人心里沉重的愁緒,所以“倦”就成為了一個自然的情緒表現(xiàn)。學生要精心推敲這三個字的時候,也曾用“?!薄皽纭薄皯小钡茸謥硖鎿Q,結(jié)果經(jīng)過一番爭議討論后,還是覺得詞作中的原字用得好。表面上看起來學生似乎做了一些無用功,但事實上卻決非如此。透過一個“倦”的心緒流露,為全詞定下了濃郁的愁情,使“載不動許多愁”的傷春情愁賦予了詞人的思想。由此可見,引導學生精心推敲古詩詞的字詞美,并以此自然引導學生進入到詩詞鑒賞,使古詩詞鑒賞理論與實踐有機結(jié)合起來,是初中古詩詞教學非常關鍵與重要的一環(huán)。
三、細細品味,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
經(jīng)過誦讀、推敲兩個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基本上能理解古詩詞,而且開始把自我鑒賞的體驗與詩詞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定的共鳴。這就把語文教師從授課中解放出來,更好地引導學生把名家鑒賞的心得進行個性化設計與體驗。對于初中生而言,要掌握古詩詞,僅僅理解或背誦了古詩詞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實現(xiàn)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這實際是初中古詩詞教學在誦讀、推敲基礎上的升華,即進入到自我鑒賞與他人鑒賞相結(jié)合的審美階段,就如“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各種審美解讀。因而,引導學生進行品味,并把品味上升到意境的高度,就是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歸宿——鑒賞。
以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蒹葭》為例,作為著名詩作,王國維先生曾稱其“最人風人情致”。其意境之美在于“伊人”代稱下的“在水一方”。如果把“伊人”看著是愛人或人生理想的追求,那么在“溯洄從之”與“溯游從之”當中,人生境遇的選擇就顯得有著非同一般的意蘊。在孜孜以求中,語文教師要把學生中考之前的困境、思想的矛盾等與詩中的意境聯(lián)系起來,學生們很容易就產(chǎn)生出共鳴,并進行個化性體驗與詩歌意境美鑒賞的有效結(jié)合。如此一來,“伊人”的具象化多樣性就呈現(xiàn)出來了,每個學生對人生與理想的追求也和詩歌意境體驗相一致,從而使詩歌品味具有了個性化特征。
總之,對于初中古詩詞教學而言,要針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什么樣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加以解決。但在實際教學的經(jīng)驗來看,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也在音韻、字詞、意境的理解與審美上。因此,加強誦讀、推敲與品味,有助于古詩詞教學效果的提高。
★作者通聯(lián):廣東佛山市高明區(qū)富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