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寧寧 林俊杰
摘 要 目的:探究兒童學校權威認知的發(fā)展水平與其分享行為的關系。方法:通過小學兒童學校權威認知問卷以及糖果分享實驗,考察128名小學生的學校權威認知水平對其分享行為的影響。結論:小學兒童的分享行為受其學校權威認知發(fā)展水平影響顯著(F (1,128)=72.93,p =0.000<0.001, 2=0.378, =1.000),即高學校權威認知的兒童表現(xiàn)出更多的分享行為;但其分享行為在性別上差異不明顯。同時,移情這一變量對兒童權威認知與分享行為的關系的影響不顯著。
關鍵詞 兒童 權威認知 分享行為
中圖分類號:B84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5.06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ldren's school authority cognition and their sharing behavior. Methods: through the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school authority cognition questionnaire and the candy sharing experiment, the influence of the school authority cognition level on the sharing behavior of 128 primary school pupils was investigated. Conclusion: the sharing behavior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level of school's authority cognition development (F (1128) =72.93, P =0.000 < 0.001, 2=0.378, =1.000), that is, children with high school authority cognition show more sharing behavior, but their sharing behavior is not obvious in sex.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luence of empathy on children's authority cognition and sharing behavior is not significant.
Keywords child; conception of authority; sharing behavior
1 問題提出
權威認知(conception of authority)是兒童社會認知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中,自古就有“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王應麟,南宋)的傳統(tǒng)。對學生而言,學校是除家庭以外對其影響最大的微系統(tǒng)(Bronfenbrenner,1979),具有更重要的社會化功能。分享行為(sharing behaviors)作為一種親社會行為在兒童的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兒童在學校的權威認知發(fā)展與其分享行為之間具有怎樣的關系?本文將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最早涉足權威認知研究的皮亞杰(1965)認為,年幼兒童對權威的服從是自卑感、依賴性、依戀、贊賞、害怕等情感綜合體,它使得兒童服從成人指示,將規(guī)則視為神圣不變的東西。而在與學校同伴的交往中,兒童得以發(fā)展其觀點采擇能力,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與他人交換意見,對同一問題或行為分享信息,開始擺脫權威的束縛。由此看出,學校中同伴間的互動分享在發(fā)展兒童道德認識中起著關鍵作用。分享行為是指個體愿意把屬于自己的東西讓他人使用或擁有,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親社會行為。它有利于個體間和平共處,促使社會穩(wěn)定有序(王海梅 ,陳會昌,谷傳華,2004)。對兒童而言,學會與他人分享,不僅促進兒童自我身心健康發(fā)展,也有助于兒童與同伴友好相處,獲得友誼。
權威認知作為社會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兒童社會化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具有較高社會認知水平的兒童更傾向于表現(xiàn)出親社會行為,而在特定情境內(nèi),親社會行為通常是由移情或者同情引起的(Bason,1991;Hoffman,1982;Eisenberg,1998)。但就目前整理的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移情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尚未形成一致性結論,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進行驗證和考察(丁芳,郭勇,2010)。因此,本研究將引入移情這一變量,探究其在兒童權威認知發(fā)展水平與分享行為的關系中的作用。
以往對兒童權威認知領域的研究(Damon,1977;安秋玲,2001;章菁菁,2009等人)在研究對象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較少對學校這一情境的關注。目前研究更多集中在同伴權威、教師權威、父母權威以及社會上有地位的成人等權威角色上(Damon,1977;安秋玲,陳國鵬,2003),缺乏對學校這一相對獨立環(huán)境的研究。因此,為更好地補充兒童學校權威認知發(fā)展的相關研究,本文嘗試采用《小學兒童學校權威認知問卷》(林俊杰,2015)來考察在學校情境下兒童權威認知對其分享行為的影響。
2 研究兒童學校權威認知發(fā)展對分享行為的影響
2.1 研究目的
考察小學兒童學校權威認知發(fā)展水平與其分享行為的關系。
2.2 研究方法
2.2.1 被試
選取江西省弋陽縣某小學128名6年級學生,采用自編的小學兒童學校權威認知問卷篩選出高低得分組的學校權威認知兒童各64名。接著,高、低認知水平組分別按照移情問卷分數(shù)分為高移情組和低移情組。被試具體情況見表1。
2.2.2 實驗設計
研究采用2(性別:男,女)(小學兒童學校權威認知發(fā)展水平:高,低)(移情水平:高,低)的組間實驗設計,因變量為兒童的分享行為。
2.2.3 實驗材料
移情水平問卷BES(Basic Empathy Scale)。采用Jollife和Farrington(2006)編制的基本移情問卷,共20題,問卷采用5級評分法。問卷得分越高,表明移情水平越高。其Cronbach's系數(shù)為0. 73,信度良好。
小學兒童學校權威認知問卷。問卷由林俊杰(2015)編制,共包括校長權威、教師權威、同伴權威三種權威類型,每種類型有兩個兩難故事情境,每個故事后面附加三個問題供被試回答。通過對答案進行編碼統(tǒng)計得分。問卷Cronbach's 系數(shù)為0.85,信度良好。各權威類型與總分的相關均高于0.75,問卷結構效度良好,可以用于正式測驗。
2.2.4 實驗程序
首先,讓兒童填寫《小學兒童學校權威問卷》,以此篩選出高、低認知組。然后,讓兒童填寫移情水平問卷,劃分出高、低移情組。接著,發(fā)還給兒童之前填好的移情水平問卷。主試告訴兒童,為了感謝大家協(xié)助完成全部的實驗,我們會送給每位兒童糖果和巧克力共5枚。禮物全部發(fā)放完成后,主試準備離開,此時,一旁的助手告知沒有給其他班級的小朋友準備禮物。主試將這一問題詢問兒童,是否愿意與其他班級的小朋友分享自己得到的糖果。如果愿意,就把愿意拿出來分享的糖果數(shù)目寫在移情問卷(剛才發(fā)下去的)的最下面空白處。最后,把問卷收齊并告訴大家,剛才的狀況已經(jīng)解決好,每位參與該研究的兒童都獲得了應有的糖果。
2.3 結果
2.3.1 描述統(tǒng)計結果
對小學兒童分享行為得分進行描述統(tǒng)計,具體結果見表2。在性別上,女生比男生更傾向于表現(xiàn)出分享行為;在學校權威認知水平上,較高認知水平的兒童會具有更多的分享行為;而高移情水平的兒童比低移情水平的兒童表現(xiàn)出更多的分享行為。
2.3.2 方差分析結果
接著,以兒童的性別、學校權威認知水平以及移情水平作為自變量,以其分享行為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兒童權威認知水平對其分享行為在年級上主效應顯著(F (1,128)=72.93,p =0.000<0.001, 2=0.378, =1.000),高學校權威認知水平的兒童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分享行為。而性別的主效應(F (1,128)=0.88,p =0.351>0.05),移情的主效應(F (1,128)=0.79,p =0.376>0.05)不顯著,各交互作用也均不顯著。
3 討論
3.1 兒童學校權威認知影響其分享行為
研究表明,學校權威認知水平對兒童分享行為影響顯著,這與部分學者研究一致(Barrett & Yarrow,1977;Denhan & Couchoud,1991)。兒童的權威認知水平不斷發(fā)展,當達到一定程度時,會進入個人自我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無論是觀點采擇能力還是邏輯思維能力,都處在快速發(fā)展期或轉折期,能夠換位思考,能夠權衡外部權威力量的影響與個體自身的權利。同時,兒童的道德發(fā)展水平達到自律階段,會綜合考慮事情的結果與當事人的動機,自身發(fā)展需要與外部權威命令。由此看出,學校權威認知水平越高,表明兒童越能“去自我中心化”(皮亞杰,1984),進行以他人為需要的思考,進而促進分享行為的發(fā)展(林俊杰,2015)。
3.2 兒童性別與移情對其分享行為影響不顯著
研究表明,兒童性別對其分享行為影響不顯著,這與部分研究(Damon,1977;Eisenberg,F(xiàn)abes,1998;賈蕾,李幼穗,2005;李幼穗,趙瑩,2008)的結果一致。但Carlo等人(Carlo,Reoesch,Knight,&Koller;,2001)通過跨文化研究認為,女孩比男孩會更具親社會性?;谛詣e刻板印象,人們對女性寄予更高的期待,希望她們對弱者能能比男性施以更多的回應,表現(xiàn)出更多的移情以及更高的親社會水平(Spence,Helmreich,&Stapp;,1974)。而性別是否會對兒童的分享行為產(chǎn)生影響仍未得出一致結論。對此,Zarbatany、Hartmann、Gelfand和Vinciguerra(1985)認為這可能是測量工具的問題,大多數(shù)評估兒童親社會傾向的量表中含有比例不均衡的利于女孩作答的項目,這可能是影響性別差異結果顯著性的部分原因。為避免這一問題,本文嘗試通過分享糖果實驗,以行為數(shù)據(jù)更客觀地探究性別對兒童分享行為的影響,但研究結果仍不顯著。研究者推測,這可能是由于幼兒的觀點采擇能力不存在性別差異(張穎博,2012),導致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能夠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在分享行為上的表現(xiàn)差異不顯著。
此外,研究通過問卷施測認為被試的特質移情水平與分享行為差異不顯著。Eisenberg和Miller(1987)等人認為,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根據(jù)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通過圖片和故事的方法獲得的結果顯示兩者并不具有顯著相關,而一些非自我報告則發(fā)現(xiàn)愛你兩者存在顯著相關。研究者認為,如果只是較高的移情水平(即特質移情)不一定導致兒童做出分享行為,只有兒童的移情達到喚醒水平(即狀態(tài)移情)時才會誘發(fā)親社會行為。由此看出,兒童的權威認知也需要一定的道德推理能力和觀點采擇能力才能促進分享行為的發(fā)生,暫時的情緒喚醒并不能引發(fā)分享行為(林俊杰,2015)。其次,群體身份影響個體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因素。進化心理學認為,群體內(nèi)成員更具親緣性,和自己的“相似性”越大,親社會行為越容易發(fā)生(陳陽,2014)。研究中詢問班級中的小朋友是否愿意將糖果分給其他班級的小朋友。此時,班級成為兒童進行群體劃分的單位,這可能導致兒童不能夠很好地進行移情反應,不愿意將糖果分享給其他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