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利榮
摘 要:俞平伯詩集《憶》是由孫福熙作封面畫,豐子愷作畫,朱自清作跋詞的一部回憶幼年時代的兒童詩集。本文主要從兩大方面來進行論述:第一部分通過對展現(xiàn)親情的意象、朦朧的愛情意象、富有童趣的意象三個方面的論述揭示作者在詩中所體現(xiàn)的對童年的追憶和其豐富的情感;第二部分主要論述豐子愷吟讀詩歌后所作的十八副圖將詩歌中的意象具體化對讀者們理解詩歌欣賞詩歌之美所帶來的便利。
關(guān)鍵詞:俞平伯;《憶》;意象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4-0-02
俞平伯于二十年代寫了《冬夜》、《西還》和《憶》三部新詩集,其中《憶》是1920年開始創(chuàng)作,于1924年完成并于1925年12月由北京樸社出版。這部詩集被王泉根稱為我國第一部描寫兒童生活的新詩集,是中國兒童詩創(chuàng)作的重要收獲。并稱:“除了《憶》之外,我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有過這樣的內(nèi)容豐富、藝術(shù)精湛的兒童詩集。”朱自清在跋中這樣寫道:“平伯說他的憶中所有的即使是薄薄的影,只要它們歷歷而可畫”。他說‘歷歷可畫原是一句綺語;誰知后來真有為他‘歷歷畫出的子愷呢?”也正是有了這雙美,才使得朱自清讀后發(fā)出“我的光榮啊,我若有光榮啊”的喟嘆。
有關(guān)《憶》的內(nèi)容,樸社出版社作過介紹:“是他回憶幼年時代的詩篇,共五十六篇。”吟賞整部詩集,可以清楚地感受作者兒時的歡樂,詩歌用童稚的語言描繪自己與親朋好友的玩鬧、嬉戲,對自然界的好奇。正如詩集中第三十六首所寫:“小燕子其實也無所愛,只是沉浸在朦朧而飄忽的夏夜夢里罷了?!蓖昃褪亲髡叩囊粋€五彩繽紛的夢。在這個夢里,作者是翩翩飛舞的小燕子,和他一起的有紅燭的光,流蘇帽兒的她,爸爸的大斗篷……這一個個鮮活的意象編織了這兒時的夢,也滲透著作者濃濃的情誼。
一、飽含深情的意象
1、展現(xiàn)親情的意象
《憶》的開篇就寫“呈吾姊”,和姐姐共有的生活回憶給予了作者詩的靈感。姐弟之間的親情在多首詩歌中顯露無遺,描寫姐弟二人吃橘子的《第一》就是這樣的篇章:
有了兩個桔子,/一個是我的,/一個是我姊姊的。/把有麻子的給了我,/把光臉的她自己有了。/“弟弟,你的好,/繡著花呢。”/真不錯!/好桔子,/我吃了你吧。/真正是個好桔子?。?/p>
這首詩是《憶》的第一首,姐姐把麻子桔子給了“我”,自己吃了光臉的,還說麻子的是繡著花。這樣的描繪充滿了童趣,我們可以看出姐姐的“聰慧”和弟弟對姐姐的信任。本來是不好看的桔子,弟弟卻被姐姐一句“繡著花呢”所打動,認為麻子桔子真是好的?!皟蓚€桔子”成了姐弟二人之間的聯(lián)系,任何有過兄弟姐妹的人讀來都會想起自己童年經(jīng)歷:年齡小的往往會非常信任年齡大的,即使在現(xiàn)在看來這“繡著花”的麻桔子分明是姐姐哄騙弟弟的。
在作者的回憶里,姐姐是從小的玩伴兒。正是這樣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玩伴兒造就了后來的一樁美事,此事將在第二部分展開。
親情中除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手足情之外,還有恩重如山的父母之情。請看詩集中的《第十一》:
爸爸有個頂大的斗篷。/天冷了,它張著大口歡迎我們進去。/ 誰都不知道我們在哪里…… “爸爸真?zhèn)€好。/怎么會有了這個又暖又大的斗篷呢?”
這首詩歌寫的其實是和小伙伴兒們捉迷藏的時候,躲在了爸爸的斗篷下面,孩子們覺得躲在這里,斗篷漆黑,其他的人永遠都找不到。從中我們看到了童趣之外,還有一種對爸爸的崇敬之情。這首詩里的一個意象——“斗篷”就是爸爸保護“我們”的“武器”,“我們”為了取得游戲的勝利尋求爸爸的“斗篷”的幫助,其實也是相信爸爸的力量,相信大山一樣的父親一定會保護“我們”。而這“斗篷”被“我們”當成是捉迷藏用的也體現(xiàn)了孩子的天真活潑。朱自清在《中國新文學(xué)大系·詩集》導(dǎo)言中說:“《憶》是有趣的嘗試,童心的探求,時向一中,教人歡喜贊嘆”正是對《憶》的懇切的評價。
2、朦朧的愛情意象
本文在第一部分中談過作者和姐姐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玩伴兒。這樣的關(guān)系也成就了一樁美事。俞平伯的兒子俞潤民于1993年寫的《關(guān)于<憶>的話》中說明了此詩集中的“呈吾姊”中的“姊”其實就是自己的母親,父母親是表姊弟,自幼住在一起,感情深厚,并于1917年結(jié)婚,相伴到老。詩集中有多首詩也朦朧的描寫了這樣的愛情。表現(xiàn)朦朧愛情的意象主要有:流蘇帽、新娘面紗、《禮記》、照片。先看《第十》:
有一天,黃昏時,/流蘇帽的她來我家。/又有一天的黃昏時候,/她卻帶著新嫁娘的面紗來了……這首詩中的“流蘇帽”和“面紗”兩個意象給人營造了兩個場景,一個是自己兒時帶著“流蘇帽”的玩伴兒,一個是自己戴著新娘“面紗”的妻子。而這卻是同一個人,讓作者不由得感慨:“是她嗎?是的。/只是我怎么不相信呢?”正如俞潤民所說:“這首詩是將童年表姊弟之間的兩小無猜和新婚時的感情熔在一起?!痹倏础兜诙罚?/p>
攤開一本《禮記》…… “她來了吧?”/《禮記》中盡是些她了。/“娘!我書已讀熟了?!?/p>
這首詩只是很短的幾句話,用《禮記》這一意象來表明自己的心意。聽到她來了,《禮記》中全是她,并不是書讀熟了,而是聽到她的聲音就熟悉了。短短幾句表現(xiàn)了即朦朧又深厚的感情?!兜诙犯菨M滿的不能言說的情誼:“她的照片在一小抽屜里。/他們都會笑我的,/假如當著他們?nèi)タ础?但是,/背著他們看不更好嗎?/好笨的啊!”
這首詩中的作者很想看“她”的照片,但是又怕別人笑話,只能想了一個方法:“背著他們看”。作者把這樣的不能說的秘密用一種充滿天真童趣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反而使人在讀之后莞爾一笑,也不得不為作者的“妙招”拍手稱好。這首詩中“照片”這一意象構(gòu)成了作者對“她”思念的畫面。想看“她”卻又小心翼翼地怕別人知道,朦朧的愛情在“照片”這一意象中慢慢地生發(fā)。
3、富有童趣的意象
前文已經(jīng)論述了這部詩集的內(nèi)容大多是作者對自己兒時的回憶,詩集中自然有很多童趣的意象。如將珍藏的“紅綠色的蠟淚”說成是“龍王爺宮里的珠子”,“蠟淚”融成“水晶樣”,被人們叫成“淚珠”《第三》。這一系列充滿奇特想象的意象在作者的腦中不斷變換,不由使人感慨孩子們的世界是多么的有趣和神奇。還有《第四》:騎著就是馬兒;/耍著就是棒兒。/在草原上拖著瑯瑯的,/來的是我。在孩子們的眼中,只要是騎著的東西,不管是什么就是一匹馬,他們可以在草原上狂奔。這首詩雖短,卻描繪了一個活潑天真、獨自玩耍的兒童形象。更有《第六》將梧桐子當成“彈珠兒”撿著玩,這兩個意象湊在一起就構(gòu)成了一副孩子撿梧桐子當彈子玩的動態(tài)畫面。
除此之外,還有捉迷藏的“門”;搶在小鳥前面吃的“櫻桃”;門前叫賣著帶來的“桂花白糖粥”等一個個在日常中鮮活可見的意象一同構(gòu)成了作者兒時充滿歡樂的畫面。
二、意象的具體化
這部詩集除了內(nèi)容方面,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豐子愷吟讀之后所作的十八副圖。這些圖是以詩為畫,畫將我們在詩中所意會的意象具體化,如《第四》騎著馬兒揮著棍跑來的我;《第十》中新娘的面紗;《第十一》中爸爸的斗篷等等;一張張的圖畫將一個個的意象具體化,將作者記憶中的童年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
誠然,詩和畫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藝術(shù)樣式。二者之間存在著差異性即:時間藝術(shù)和空間藝術(shù)的區(qū)別;間接藝術(shù)和直觀造型藝術(shù)的區(qū)別。但是,詩畫之間也具有同一性,即“以詩為畫”?!耙栽姙楫嫛笔窃姼杪氏却嬖冢瑒e人吟讀詩歌后根據(jù)詩的內(nèi)容作畫。豐子愷讀詩后所作的十八副圖正是和顧愷之所作《洛神賦圖》有異曲同工之妙。更令人驚喜的是豐子愷做到了“詩畫一體”,即在作畫時將詩也題在一旁,詩和畫就得到了很好的結(jié)合,做到了詩意與畫意的表達相一致。正如朱自清所說的:“影子上著了顏色,確乎格外分明:我們不但能用我們的心眼看見平伯的夢,更能用我們的肉眼看見那些夢。”這樣不可多見的“雙美”給我們在閱讀詩歌時一種無與倫比的美的感受。
結(jié)語:
這部詩集是作者對自己童年的回憶,回憶里加藏著太多的情感。再有作者自書,豐子愷作畫的加持,使得這本詩集成為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品。此外,這種詩畫結(jié)合的文本樣式能夠讓一些小讀者也享受到詩歌所帶來的美感。
參考文獻
[1]劉福春主編,中國新詩總系10史料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0.09,
[2]盧新顏:詩與畫的融合[J].金華:浙江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4,29.
[3]王泉根:憶:中國文學(xué)史首部兒童詩集[N].北京:中華讀書報,2016.5.18,第014版.
[4]俞平伯:憶[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