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格
若不是三十多年前的“叛逆”,李雅華現(xiàn)在可能穿著花頭巾、短上衣、銀腰帶、大筒褲,在家相夫教子或出海打魚。她與父親一路“斗爭”,打破定規(guī),從端不起“石飯碗”的福建惠安女子,變成發(fā)揚傳統(tǒng)技藝的“影雕女王”。
名門之后,卻沒資格學藝
海邊小城惠安位于閩南,盛產(chǎn)花崗巖,特別是青斗石、黑膽石。這些石頭適合雕刻,催生了著名的惠安石雕。經(jīng)過300多年發(fā)展,石雕呈現(xiàn)出多種形態(tài)、風格,惠安被世界手工藝理事會(WCC)認定為“世界石雕之都”。
李雅華的祖上李周,是清末南派石雕一代宗師,被稱為“閩南圣手”。父親李走生也技藝高超,被人們尊稱“石頭李”,參與創(chuàng)作過人民英雄紀念碑。
出身名門,李雅華卻沒有學雕刻的資格。在惠安,重男輕女的思想挺重。長期以來,雕刻技藝也都傳男不傳女。李雅華出生時,父親失落得頭也不回就走了。母親相繼生了兩個女兒,因身體原因不能再生育。父親怕一輩子抬不起頭,便抱養(yǎng)了兩個兒子。
這種家庭氛圍令李雅華變得要強、倔強?;蛟S是血脈相承,她從小就愛聽老人講石頭的傳說,喜歡敲打石頭發(fā)出單調(diào)卻富有節(jié)奏的聲音。她求父親教她雕刻,父親一口否決:“只有男人才端得起‘石飯碗。”李雅華混在石匠堆里偷藝。父親很不滿,看見她一次趕一次。
拉鋸戰(zhàn)中,父女倆越鬧越僵。一天,父親再次呵斥:“這不是你們女人的事,不準學!”李雅華當眾頂撞:“憑什么他們可以?”“他們”指的是父親的兩個養(yǎng)子。父親下不來臺,直接下令不準她進雕刻房。
為了表達對父親的不滿,李雅華常常一身男孩打扮,把父親氣得夠嗆??墒遣还芩趺凑垓v,父親就是不松口,認為不能打破“傳統(tǒng)”。
高中畢業(yè)后,李雅華一氣之下跑去學開車,學成后去了一家國營單位,當司機兼秘書。大家都喜歡她的豪爽,叫她“小李子”。一次機緣巧合,公司總經(jīng)理知道李父是鼎鼎大名的李走生,便勸她:“你腦子活絡(luò),又有闖勁,應(yīng)該去繼承你父親的事業(yè)?!笨偨?jīng)理上門做起和事佬:“時代變了,老觀念要改改。小李子有靈氣,如果給她機會,一定能有一番作為?!?/p>
這次,李走生聽進去了,同意李雅華回到身邊跟著他學,主要方向是形式細膩的影雕。
石頭堆里,有苦也有甜
惠安影雕是一個衍生產(chǎn)物。與其他雕刻形態(tài)不同,影雕更像刺繡。它采用黑色、青色等純色花崗巖,水磨拋光后,先描繪圖像,再用特制的合金鋼針,運用腕力調(diào)節(jié)疏密粗細、深淺實虛,或輕或重地鑿出數(shù)以億萬計的點。這些點最終構(gòu)成精美生動的作品,民間素有“蘇杭刺繡繡絲綢,閩南刺繡繡石頭”的說法。
重新回到石頭堆里,李雅華沒興奮兩天,就發(fā)現(xiàn)學藝特別枯燥。影雕的點很細,要一直盯著石板,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她比一般女孩有腕力,細心靜心卻不足。
大大咧咧的性格讓她吃了不少苦頭。一天,父親見她沒認真學習,順手拿起一個小石獅砸了過去。幸好母親在一旁,迅速拽住她的衣服往后拉,小石獅從身旁擦過。小石獅足有十幾斤重,如果砸在身上,后果不堪設(shè)想。母親嚇哭了,李雅華卻倔強地昂著頭,瞪著父親。
父女倆在一起久了,發(fā)現(xiàn)彼此很相似。兩人都脾氣大、執(zhí)拗,相處中充滿火藥味。這也激勵著李雅華認真學藝,想讓父親刮目相看。一段時間后,她掌握了精湛的技藝,還有所創(chuàng)新。她的作品不限于攝影、繪畫的照搬,而是再創(chuàng)作。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湖里公園等處的影雕都出自她手。她的《纖夫》《指揮家鄭小瑛》等,成了經(jīng)典。
李雅華懂技術(shù)會經(jīng)營,成了父親的左膀右臂,但兩人理念上存在很多分歧。李走生做生意講朋友義氣,不簽合同、不收定金也無所謂。李雅華卻覺得,企業(yè)想發(fā)展好,得明算賬、講合同。面對女兒的提醒,李走生不以為然。陪父親到外地考察過幾次后,李雅華發(fā)現(xiàn),南派石雕細膩,北派、西南派也有各有風格。她覺得不可故步自封,要博采眾長,盤算著把外地石雕師傅引進來。李走生怒了:“影雕是我們的傳統(tǒng),你叫外地人來干什么?”李走生覺得女兒在破壞傳統(tǒng),一怒之下,把她趕出了廠。
李雅華轉(zhuǎn)身就收拾了東西,離家出走了。不久,李走生的廠正對面,開了一家新石雕廠。令眾人吃驚的是,這是李雅華另立的門戶。她買了一部舊貨車,每天親自到礦山運石頭。開車開得實在太困,她就在路邊找個僻靜場所,先睡上一會兒,再繼續(xù)趕路。她來往穿梭于客戶和商家之間,風風火火,經(jīng)過父親的廠門口時看也不看一眼。
李走生認為女兒在挑釁,幾次想沖到對面鬧,都被身邊人攔住了。他只好下令全家人不準與李雅華來往。雖然賭氣,李雅華還是期待和好。她把廠命名為“惠和”,寓意為父女“會和”,可父親并不買賬。
1991年,李雅華結(jié)婚了,父親不準家人參加婚禮。她只好獨自跟著新郎坐上車,一路哭到了婆家。之后,李雅華煮了點心,請朋友給父親送去。父親卻把東西扔到馬路邊。李雅華傷心極了,發(fā)誓再也不去求和。
沒了親情,李雅華把心思都花到了創(chuàng)業(yè)上。她對商業(yè)潮流嗅覺靈敏,企業(yè)做得蒸蒸日上。與此同時,李走生的廠卻在新浪潮中衰落下去。
李走生不肯認輸,直到有一天病倒了,還呆在廠里不肯去醫(yī)院。李雅華趕到后,強行把父親送進了醫(yī)院。生了病的父親只聽李雅華的話,只要她到場,父親就乖乖吃藥,拉著女兒的手久久不松開。在病榻前,父女倆重歸于好。
李走生去世后,他的廠也破產(chǎn)了,家人都來到“惠和”,分開多年后破鏡重圓。
開出花兒的是石頭,也是人生
影雕對創(chuàng)作者的手、眼睛損傷很大,這是門吃青春飯的手藝,17歲到25歲是事業(yè)黃金時段。這個規(guī)律限制著李雅華。27歲時,她的視力不再如之前敏銳。
“封刀前,要留下一個有紀念意義的作品。”李雅華尋思著。主題定什么好呢?她遲遲下不定主意。一天,她在書房休息,瞄到書架上的《紅樓夢》,“不如把金陵十二釵雕出來?!?/p>
既要創(chuàng)業(yè),又要創(chuàng)作,還要與視力的退化賽跑,李雅華爭分奪秒。第十二個人物栩栩如生地出現(xiàn)在石板上時,李雅華激動得哽咽了。這幅《蘭閨雅集》,花了一年時間,敲了12億個點,每敲一下,都是她靈魂的寄托。
封刀后,她著力傳授和推廣技藝。在這個過程中,她發(fā)現(xiàn),和許多傳統(tǒng)工藝一樣,影雕面臨傳承難題,老一輩師傅文化層次不高,缺乏與時俱進的審美眼光,年輕人又吃不了苦。她決定闖出一條“新路”。
別人成長是摸著石頭過河,李雅華卻扛著石頭走路。她懷揣雕刻夢,走遍了祖國的山川大地,學習其他派系的雕刻藝術(shù)。一次,幾個國外游客來到“惠和”,對影雕贊不絕口,不停地拍照、感嘆:“這些東西多么有趣、神奇??上兀瑤Щ厝ヌ环奖?。”這事啟發(fā)了李雅華,她把動物、人像等傳統(tǒng)作品縮小,做成旅游紀念品,很好地推廣了影雕。
2006年,惠安影雕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李雅華也被認定為代表性傳承人。隨后,她成立了影雕技藝傳習中心,發(fā)展出彩色影雕。這個平臺上,惠安女成了主角。2015年11月,“惠和”成功掛牌新三板,李雅華成了公認的“影雕女王”。
2017年廈門金磚國家峰會期間,舉辦了閩南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李雅華的《蘭閨雅集》等也在其列。習近平主席贊其“在石頭上繡花”,普京總統(tǒng)也稱贊她“美人繡美女”。
舒婷的《惠安女子》描述惠安女:“這樣優(yōu)美地站在海天之間,你成為風景,成為傳奇。”這樣的畫面中,也可以看到李雅華的影子。只不過,她的精神底色,是包容與創(chuàng)新。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趙瑩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