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丁
深刻感受改革開放40年家國巨變,當以我輩20世紀70年代前后出生之人為最。衣食住行日新月異的變遷,在記憶的底片上,歷歷在目、清晰可見,不妨就從“衣”談起。
幼年時期關(guān)于衣著顏色的記憶,基本像是黑白照片,無論男女老幼,暗淡的黑白灰藍是主調(diào)。父輩們最正式的服裝莫過于深藍或深灰色的中山裝,三十出頭的媽媽們雖年紀尚輕,但衣著色彩款式也很單調(diào),冬天棉襖加罩衫,有件藏藍色布面棉猴已算奢侈,夏裝以棉布為主花色不多。春秋一件沒腰身的小翻領(lǐng)夾外衣,式樣千篇一律。腦海中鮮有父母穿過什么鮮亮顏色的印象,自己的衣服也多是兄姊親戚穿小后淘汰下來補了又補的舊貨,穿上難免顯得灰頭土臉。
20世紀80年代前后,國家倡導開放搞活市場經(jīng)濟,百姓們的錢袋子里慢慢有了余錢,次第繁榮熱鬧起來的街市上、商店里,開始出現(xiàn)了鮮艷的色彩,服裝的款式也悄然發(fā)生著變化。記得大約是1978年的夏天,在城市里上小學的我第一次穿上了玻璃絲短襪,柔軟光滑、涼爽透氣的感覺著實讓人興奮了一陣子。隔壁鄰家姐姐好不容易攢下零花錢買了雙高筒絲襪,穿時不小心劃了個洞,心疼得直掉眼淚。待到80年代初,社會上剛開始風行喇叭褲,到北京出差的父親愛女心切,給我買了一條亮藍色小喇叭褲,穿到學校,同學們大多還沒見過,圍著指指點點,弄得我很不好意思。
牛仔褲也是80年代后才逐漸進入國人視野的新式服裝,面料結(jié)實挺括,色彩清新獨特,款式帥氣百搭。街面上好似一夜之間就冒出來的無數(shù)個體戶服裝攤位上,藍色牛仔褲成了最搶手的“爆款”,領(lǐng)風氣之先的小青年們爭相搶購。開始還有不少觀念古板的長者一時難以接受,認為是有傷風化的奇裝異服。后來在影視明星們的示范下,年輕人的著裝越發(fā)款式翻新、色彩繽紛起來,人們對于穿著打扮保守陳舊的觀念也漸漸得以破冰。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0世紀90年代后,伴隨著經(jīng)濟騰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各種新型面料、新穎設(shè)計的服裝你方唱罷我登場,一時間吹皺了服裝行業(yè)和市場的一池春水,各種毛呢大衣、西服套裝和羊毛羊絨換下了秋冬厚重臃腫的棉襖棉褲,花色繁多、物美價廉的化纖衣料的確良乃至錦綸氨綸桑蠶絲飛揚起春夏靚麗的裙裾。曾幾何時,打開國門后歸來的海外赤子帶回的異國服飾,在國人眼里還頗為新奇;能用外匯券在北京專賣國外商品的友誼商店購買服裝,更是令人艷羨的高端大氣上檔次。而當時光的腳步穿越新世紀的門檻,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審美眼光與能力早已今非昔比,穿著服飾與國際潮流接軌不再只是熒屏上俊男美女們的專利,紐約巴黎倫敦等時裝之都著名設(shè)計師的名牌新款,也紛紛在中國閃亮登場。
從北上廣令人眼花繚亂的商業(yè)街到小城鎮(zhèn)琳瑯滿目、摩肩接踵的夜市,城市鄉(xiāng)村,大街小巷,人們服飾之新之美,無不映襯著新時代的明亮底色,回響著改革開放的鏗鏘足音。
責任編輯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