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海大院
夏天,那些堵塞的、放肆的失眠夜晚要整整持續(xù)數月。萬幸,有蹦迪這項解放身體、釋放靈魂的體育運動拯救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它已從街頭揮汗如雨的青春中成為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在音樂和酒精的安慰下,他們各自蹦著各自的迪,仿佛找到了無處安放的青春。
霹靂舞:霹靂舞,本名 breaking / break dance,起源于美國70年代紐約布朗克斯區(qū)和黑人區(qū)。1987年引進的美國電影《霹靂舞》把這種街頭舞蹈跳上了大舞臺,熒屏的外面,大西洋的彼岸,中國青少年也開啟了在街頭苦滑“太空步”苦“擦玻璃”的模式。
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過,也撩動起一顆顆本就不安分的小心臟,整個神州大地都浸泡在荷爾蒙里面,霹靂舞不火就奇了怪了。
行頭:除了認真買文化書籍,嚴肅認真學習蹦迪姿勢,最核心的蹦迪裝備能落下嗎?當然不能——飛機頭、蛤蟆鏡、喇叭褲、尖頭鞋……從頭到腳,總之怎么拉風怎么來。
江湖:霹靂舞的江湖,有幾個如雷貫耳的傳奇不可不知吶?!芭Z舞王子”陶金,本色出演電影《搖滾青年》一夜成名,圈粉無數。廣州歌舞團的鄧志樂,用一曲《雨中即景》伴舞以時髦的霹靂舞太空步,打動萬千少男少女的芳心。北京的震動隊和勝利舞蹈隊,雖然是玩票性質,也玩得有模有樣,頗具影響力。
歌曲風格:這種飽含激情的迪,背景音樂也是直白熱烈且溫柔。先有《荷東》、《勇士》這種歐洲舞曲音樂系列。后有《87狂熱》中文填詞翻唱英文原曲的迪斯科合輯系列。《路燈下的小姑娘》、《站臺》一系列名曲皆出自此。
90年代:六零七零的青年們,給燙過的頭吹個大彎,拎一雙喇叭立體聲,往文化宮、露天旱冰場之類的“洋盤”走去……走著走著,就走入了90年代。
Techno:一張叫“野人的士高(Savege Disco)”的磁帶橫空出世,一舉拿下了蹦迪的天下。由這張磁帶的風靡可以看出,90年代的蹦迪,迪斯科蹦得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電音的另一分支——Techno。畢竟這張專輯主打的音樂人是2 Unlimited。簡而言之就是聽起來“現代感”強多了。
交誼舞:在我小時候模糊的記憶中,夜幕降臨,我家老式音箱里總會響起一些現在早就記不起來的舞曲旋律,老爸老媽時不時會在家里喝著便宜紅酒翩翩起舞。此外,舞廳里也常跳交誼舞。
跨界科技感:比如無聲迪斯科,也就是戴著熒光耳機各自在各自的音樂里嗨,充分反映出當代年輕人既融入群體又保持自我,既共享資源又互不打擾的生活哲學。
搞復古:應驗了那句“時尚就是個循環(huán)”。馬賽克、新褲子,均屬此列。北京女孩張薔再度戴上假發(fā)套,穿著亮片裙踩著細高跟站在音樂界舞臺上甜甜地唱起《別再問我什么是迪斯科》,一個迪斯科女王icon就此誕生。
蹦野迪:酒吧、livehouse、小區(qū)、公園、田野、樓頂、房間、停車場……只要心中有舞池,處處是舞池。地點隨意、時間隨意、動作隨意,墨鏡、帽子、口罩一起上,就圖個“隨心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