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廣東名師曹小燕的信息,問的是“這棵樹怎么啦?”
“這棵樹”是繪本《逃家小兔》插畫中的“斷樹”,確實值得琢磨。《逃家小兔》的故事內(nèi)容很簡單:小兔子寶寶覺得自己長大了,于是有了“離家出走”的念頭。媽媽不擔心,淡定地表示:“你要是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崩碛梢膊⒎求@天動地,僅是“因為你是我的小寶貝呀!”就這樣,一個不停地逃走,一個不停地追趕;一個不停地變化,一個不停地應變。小兔先后變成了小魚、石頭、小花、小鳥、小帆船、馬戲團里的空中飛人、小男孩,而媽媽先后變成了捕魚的人、爬山的人、找小花的園丁、讓鳥停的樹、吹小帆船的風、在半空中遇到空中飛人的走鋼索的人和正好抱住小男孩的媽媽,真應驗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其中有一次,小兔子變成了小鱒魚,兔媽媽就變成捕魚人。兔媽媽用一根胡蘿卜把小兔釣回了家。就在溪流左岸,一棵大樹折斷了,露出猙獰參差的豁口,兔媽媽就在溪流里“釣”兔子,和斷樹近在咫尺,給人以不安的感覺。有種說不出的感覺籠罩在畫面中、心里、故事中……
困惑曹老師的,也就在這強烈的沖突中——為什么要在原本可以很溫馨的畫面中,赫然出現(xiàn)一棵折斷的大樹呢?有什么隱喻呢?
看不懂的地方,就是繪本最具魅力的地方。
松居直的觀點——繪本“圖*文*故事”的合奏創(chuàng)意構思,也就在這“斷樹”中淋漓盡致地展示。首先,從畫面整體構圖看,插畫作家營造“森林里,溪流邊”的熟悉場景。溪流貫穿畫面,成為一條聯(lián)系兔子媽媽和寶貝的紐帶。河的右岸,兩三棵茂盛的樹木,一下子帶讀者來到情境之中。而相呼應的左岸,如果也是同樣茂盛的樹木,會遮擋住主角“兔媽媽”,也會破壞河流的完整,“紐帶”就斷了,畫面就破了。因此,插畫家很巧妙地畫出了一棵折斷的大樹,既符合場景創(chuàng)設的需要,又仿真大自然景觀,給人以真實感。整個畫面顯得真實、貼切、完整。不由想到游覽九寨溝時,看到河岸、河底,到處都是斷枝殘干,但絲毫不會破壞自然毫無保留地奉獻美感。插畫家必定是個懂自然的人。
其次,斷樹醒目的裂口,也是一種暗示——母子間,確實因為成長有了新生的,需要雙方主動去融合的地方。原先,年幼時的依賴、信任,母子一體的其樂融融,可能因為小兔子的出走而暫時出現(xiàn)裂痕。圖,也是故事,也會說話,參與讀者的閱讀體驗。小兔子要逃走,還要變作一條小鱒魚。兔媽媽去追他,同時用胡蘿卜作誘餌。一切是那樣具備動感,具有故事性,具體而真切地撲面而來。難得的是,還帶著喜感。原本,不應該有“不和諧”的突兀。但不知道大家留意了么——此時小兔子還沒有“上鉤”,還沒有回到兔媽媽身邊,母子之間還沒有回到初始狀態(tài)。斷裂預示著隔閡。矛盾沖突帶來閱讀時的差異體驗,讓讀者心里感受到不平靜,給閱讀帶來了刺激。喚醒,就在這樣的刺激中產(chǎn)生。此時喚醒的是對故事后續(xù)發(fā)展的猜測,對母子關系的擔憂,還有對此刻僵局化解的期待。一個斷枝帶來閱讀觸動,真難得,這真是一個優(yōu)質(zhì)的設計。
讀繪本的插畫,我們還需要帶著放大鏡,多關注細節(jié)。大家發(fā)現(xiàn)了嗎,兔媽媽甩出的釣魚線,居然是三角的形狀。而這個形狀和折斷的樹枝所構成的三角形非常類似。也就是說,這個畫面的中央有兩個隆起的三角形,像兩座小山峰。圖中的三角形給人帶來危機感。閱讀繪本的小孩也能隱約感覺到小兔子正處于危險,兔媽媽也在努力。具有動態(tài)感,能推動故事發(fā)展的插畫,深深牽引著我們。誰都希望小兔子順利回到媽媽身邊。一個巧妙的斷樹構思,讓讀者和故事中的人物心靈共振了。真難得!三角形,似乎就像我們讀圖、讀故事時起伏的“心電圖”。
故事、圖、文,在繪本這個統(tǒng)一呈現(xiàn)的世界里,永遠是合奏的??吹竭@樣一幅圖,我們會感覺到畫面的節(jié)奏,會發(fā)現(xiàn)圖畫也在說故事,會帶來應激反應感,一切都感謝插畫家的精心設計。小孩的心是自由的,充滿著各種各樣神奇的想象。他們認為大人并不理解他們,盡管他們也知道——爸爸媽媽是愛他們的。兔子媽媽的愛有技巧,插畫家有技巧,我們就好好享受吧。即便以上的解讀都是誤解,我想曹老師也不會見怪,誤讀本身也是一種享受。
(摘自何捷的教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