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我國清代著名作家、《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出身金陵官宦之家,在江寧織造府度過了他早年錦衣玉食的公子哥兒生活。到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獲罪被抄家,當時15歲的曹雪芹隨家人一起遷回北京老宅。隨著家業(yè)的不斷衰敗,曹雪芹后來又移居北京西山。曹雪芹素性放達,是個雜家。他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yī)、織補、工藝、飲食等都有所研究。
在西山居住期間,曹雪芹生活十分困頓。他的朋友愛新覺羅·敦敏在《瓶湖懋齋記盛》中記載,曹雪芹家貧窮的程度達到“筑石頭為壁,斷枝為椽,垣堵不齊,戶牗不全”,經(jīng)常是“舉家食粥酒常賒”,生活有時都要靠親朋好友接濟。但貧困沒能打倒他,多年艱辛反而孕育出了巨著《紅樓夢》。與此同時,曹雪芹還沒忘幫助比他更貧窮的人。
曹雪芹精通醫(yī)術,為貧苦百姓治愈了多種頑癥,人們都稱贊他醫(yī)術高明、醫(yī)德高尚。敦敏在《瓶湖懋齋記盛》里就記載了曹雪芹救助一個姓白的老太太的故事:“初,媼有一子,襁褓失怙。夫家無恒產(chǎn),依十指為人做嫁衣。兒已弱冠,竟染疫死。彼遂傭于大姓,不復有家矣。去冬哭損雙目,乃至被辭,暫依其甥。既無醫(yī)藥,又乏生資,已瀕絕境。適遇雪芹過其甥處,助以藥石,今春漸能視物矣?!边@里記載的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冬天,曹雪芹到他住處附近的白家疃訪友,偶然在老媼外甥家里遇到無錢看病的白老太太,就幫她醫(yī)治眼疾,經(jīng)過一段治療,使得其眼“漸能視物矣”,并且?guī)退龎|付了藥費。
為解生活窘迫,風箏扎制技藝高超的曹雪芹不得不扎一些風箏去賣。曹雪芹心靈手巧,從幼年開始就喜歡做風箏、放風箏,而且對南方和北方的各種風箏都很熟悉。制作風箏,除扎得巧、糊得精之外,繪色亦不可小看。曹雪芹對風箏的繪制頗有研究,他在《半瘦燕畫訣》自注中說:“法以佛青為底,槐黃襯之,配以紅、綠、湖、紫等色,宜力求鮮明奪目?!辈苎┣鬯L箏不僅有燕、蝶、螃蟹之類形象,還有人物,繪法奇絕,非常精美。而且其風箏造型獨特,飛得很高,人稱“曹氏風箏”,在乾隆年間曾被譽為京城風箏“四大流派”之一,與當時著名的哈氏風箏、金氏風箏、馬氏風箏齊名。
據(jù)史料記載,曹雪芹曾在京城廣武門外做過精彩的風箏放飛表演,當時只見風箏在空中上下翻滾,如飛燕穿梭,引來許多人駐足觀賞。他還寫下了放風箏的詩:
兔起鶻落似燕隼,
上擊下翻復盤旋。
最是多情雙飛燕,
左撲右閃逗云間。
曹雪芹扎的風箏很好賣,總算還能補貼家用。
有一年臨近年關,曹雪芹在京城結識的老朋友于景廉來看望他。于景廉是江寧人,當兵時腳部曾受過傷。他旅居京師,家里人口眾多,僅靠畫畫為業(yè),難以養(yǎng)家糊口。他向曹雪芹哭訴家中啼饑號寒的境況,曹雪芹聽后很是難過。盡管自顧不暇,他還是想盡辦法幫助這位朋友。
曹雪芹在自己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志》的自序中記載了這件事:“曩歲年關將屆,臘鼓頻催,故人于景廉迂道來訪。立談之間,泫然涕下,自稱:‘家中不舉爨者三日矣。值此嚴冬,告貸無門。小兒女輩,牽衣繞膝,啼饑號寒,直令人求死不得者矣!’聞之愴惻于懷,相對哽咽者久之?!倍私徽勚?,于景廉說到京城有某公子購風箏,一擲數(shù)十金。曹雪芹突然想到家中還有些竹、紙,于是就扎了幾只風箏送給他,讓他賣了好度過年關。幾天后,于景廉高興地來了:“是歲除夕,老于冒雪而來,鴨酒鮮蔬,滿載驢背,喜極而告曰:‘不想三五風箏,竟獲重酬。所得共享之……’”原來于景廉把曹雪芹給他的風箏賣了好多錢,年過得很好,特意趕來酬謝曹雪芹。
經(jīng)過幫扶于景廉這件事,曹雪芹想:怎樣才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呢?于是他決定把自己掌握的有關風箏的資料和制作經(jīng)驗整理成書,“將扎風箏的手藝傳開,使鰥寡孤獨、老幼病殘,皆可自食其力”。
就這樣,曹雪芹在寫《紅樓夢》之余,花費數(shù)年心血,寫出了一部有關風箏的專著《南鷂北鳶考工志》。當時執(zhí)掌皇家畫苑的名士董邦達讀了他的書稿后極為贊賞,欣然為該書寫了序。這本書詳細介紹了43種風箏的“扎、糊、繪、放”四藝,闡述了風箏起放的原理。為了讓沒什么文化的窮人易學易懂,他還在書中繪制了彩色的圖譜,并配有歌訣。其中的《肥燕扎糊訣》寫得更是生動形象,可操作性強:
肥燕四四法分明,
一頭兩腹尾根停。
七段等分論條架,
兩膀對扎半圓形。
中間應照拍子計,
尾竹上端中線縫。
下端條短如何定?
橫放架子首尾平。
上條健直兩梢軟,
下條扁軟緩隨行。
論紙中間方四塊,
兩膀各四力均衡。
襠肥腿軟風好瀉,
保穩(wěn)不致左右傾。
膀角配花要扎牢,
上大下小利瀉風。
按曹雪芹的設計圖樣扎出來的風箏,大的可達數(shù)丈,小的不到一寸,都能御風而起,不致傾覆,深受買家青睞。這些通俗易懂的風箏技術,讓窮苦百姓受益匪淺。
作為文學大家,曹雪芹在自己窮困潦倒之際仍能想著更多的窮苦百姓,盡其所能幫助他們解脫困苦,實在難能可貴,也給今天的人以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