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鐒
在《三國演義》中,蜀國最先滅亡。這不僅與蜀國實力最弱有關(guān),而且與劉備手下一些關(guān)鍵人物的偏激心態(tài)有很大關(guān)系。
關(guān)羽既是劉備的二弟,又是五虎大將之首,過五關(guān),斬六將,單刀赴會,英雄無雙。他被歷代朝廷稱贊,更被清代皇帝尊崇為“武圣”。然而,在書中,剛愎自用、偏激是他不可小覷的缺點。當他受重托留守荊州時,諸葛亮再三叮囑他要“北拒曹操,南和孫權(quán)”,可是孫權(quán)派人為兒子求婚時,關(guān)羽直接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他把自家人看成“一朵花”,把別人看成“豆腐渣”,不顧大局,不計后果,導致吳蜀聯(lián)盟不成,最后自己也落個敗走麥城、被俘身亡的下場。不僅如此,關(guān)羽還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將馬超來降,劉備封其為平西將軍,遠在荊州的關(guān)羽大為不滿,特地給劉備寫信,“要入川來與之(馬超)比試高低”。老將黃忠被封為五虎大將之一,關(guān)羽又宣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他盛氣凌人,氣量狹小,這導致他在陷入絕境時因無人救援而迅速敗亡。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司馬徽老先生早已經(jīng)明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里的“伏龍”就是指諸葛亮??墒?,劉備得諸葛亮輔助后并沒有安天下,這其實與諸葛亮的偏激心態(tài)有很大關(guān)系。
諸葛亮的偏激主要表現(xiàn)在對大將魏延的認識與任用上。魏延是一位足智多謀、驍勇善戰(zhàn)的軍事奇才,但諸葛亮對他心存疑慮,不予重用。在《三國演義》中,劉備降伏魏延后,諸葛亮對劉備說:“魏延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蔽貉与S軍北伐,請求諸葛亮給他統(tǒng)兵五千,與諸葛亮分道出擊,“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qū)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即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棄之不用。后世有人認為諸葛亮在對待魏延時過于偏激,不能實事求是,不用子午谷奇謀是失策,錯失了良機,若當年用了此計,有可能制險而勝,三國歷史可能因此而改寫——然而歷史是不容假設(shè)的。
不過,魏延也是一個偏激的人。他立有戰(zhàn)功,為人孤高,對自己的能力過于自信,時常發(fā)牢騷,得罪了很多人,尤其與楊儀勢同水火。在諸葛亮死后,因為不甘心就此撤軍以及不能容忍兵權(quán)落到死對頭楊儀的手中,他違背諸葛亮的遺令,燒毀棧道,引兵攔路。最后,他被定罪為謀反,遭受誅滅三族的悲慘后果。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偏激的人很多,他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以偏概全,固執(zhí)己見,鉆牛角尖,對人家的善意規(guī)勸和商討一概不聽。這類人大多缺少朋友,因為人們交朋友喜歡“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喜歡結(jié)交飽學而謙和的人,而偏激的人以為自己比別人高明,常常梗著脖子和別人抬杠。心態(tài)偏激是一種心理疾病,它源于知識上的貧乏、見識上的孤陋寡聞、社交上的自我封閉、思維上的主觀唯心主義等。這類人應(yīng)該學會對癥下藥,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閱歷,多去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努力掌握正確的觀點和思維方法,才能有效地消除這種“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偏激心態(tài)。
偏激的心態(tài)于人于己都極為不利。一個人有主見,有頭腦,不隨人俯仰,不與世沉浮,這無疑是值得稱贊的好品質(zhì)。但是,這還要以不固執(zhí)己見、不偏激為前提。死守一隅,坐井觀天,把自己的偏見當成真理,這是做人的大忌。如果不認真糾正這種“關(guān)羽、諸葛遺風”,偏激的人很有可能讓自己走人人生的“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