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羌塘地塊西南緣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海相地層的發(fā)現(xiàn)

      2018-08-06 00:48:38畢志偉李志敏王艷凱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 2018年1期
      關鍵詞:侏羅羌塘白堊

      畢志偉,李志敏,李 強,王艷凱,孫 肖,張 濤

      (河北省區(qū)域地質礦產調查研究所,河北 廊坊 065000)

      羌塘盆地是西藏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生代海相沉積盆地之一,也是中國大陸目前勘探程度最低的中生代海相含油氣盆地,中生界具有巨大的油氣資源潛力[1-5]。長期以來,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侏羅紀末盆地發(fā)生一次明顯的構造隆升,轉變?yōu)殛懴嗯璧?,白堊紀大部分地區(qū)以剝蝕為主,缺失下白堊統(tǒng)[1,7]。近年來,先后有北羌塘盆地內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海相沉積的報道和研究[7_9],并先后對該時期海相地層沉積特征、沉積相、形成時代和物源分析等方面開展了進一步研究工作[10-13]。陳文彬等(2012)在南羌塘盆地東部安多縣鄂斯瑪一帶發(fā)現(xiàn)了孢粉化石Dicheiropollis,填補了南羌塘盆地東部地區(qū)下白堊統(tǒng)地層生物化石的空白[10],但在南羌塘地區(qū)并未發(fā)現(xiàn)有確鑿大化石依據(jù)的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地層。本次西藏1∶5萬埃永錯東地區(qū)四幅區(qū)調項目,研究區(qū)均位于羌塘盆地中東部,在調查區(qū)所屬的南羌塘盆地內新發(fā)現(xiàn)了一套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地層,初步命名為雪山組(暫引用北羌塘地層分區(qū)組名)。本文以日土縣雞夯地區(qū)中生代發(fā)育并出露較完整的實測剖面為依托分析,該套地層為一套碎屑巖夾灰?guī)r條帶或透鏡體和中性火山熔巖,主要形成于海相三角洲環(huán)境。依據(jù)在生屑灰?guī)r中所采集的珊瑚、雙殼類、腕足、腹足類化石鑒定成果,并結合玄武巖夾層的鋯石U-Pb年齡,認為該套地層形成于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1 地質背景

      調查區(qū)地處青藏高原西部,屬南羌塘地塊西南緣。據(jù)《西藏自治區(qū)巖石地層》(1997)和《青藏高原及鄰區(qū)地質圖及說明書(1∶1 500 000)》(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王立全等2010年8月),研究區(qū)屬班公湖-雙湖-怒江-昌寧地層大區(qū)(Ⅵ)、南羌塘地層區(qū)(Ⅵ2)(圖1)。

      調查區(qū)內主要出露上古生界地層,次為中生界地層和新生界地層(圖2)。古生代地層主要有下—中二疊統(tǒng)吞龍共巴組和中二疊統(tǒng)龍格組。吞龍共巴組以一套下粗上細的碎屑巖組合為主,夾硅質巖、石英砂巖、生物碎屑泥晶灰?guī)r和基性火山巖等特殊巖性層;龍格組整體為一套碳酸鹽巖巖石組合,出露生物碎屑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礫屑灰?guī)r、灰質礫巖和鈣質細砂巖夾層,與侵入巖接觸帶灰?guī)r多接觸交代變質為含方解白云大理巖、含白云方解大理巖。

      中生界地層有上三疊統(tǒng)日干配錯群一組、二組、下—中侏羅統(tǒng)曲色組和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雪山組(圖2)。日干配錯群一組主要為一套礫巖夾砂巖的巖性組合,見透鏡狀生物碎屑泥晶灰?guī)r夾層,主要分布于研究區(qū)西南部,向北東零星可見。日干配錯群二組主要為一套臺地相碳酸鹽巖組合,見有透鏡狀細砂巖夾層,主要分布于研究區(qū)西南部和中北部;曲色組為一套次深海-淺海相濁積巖建造,發(fā)育鮑馬序列,局限分布于研究區(qū)東南部;雪山組主要為一套下細上粗的濱淺海相碎屑巖組合,夾灰?guī)r、硅質巖和中性火山巖的火山-沉積建造,主要分布于測區(qū)中北部。

      圖1 調查區(qū)地層區(qū)劃圖(據(jù)青藏高原及鄰區(qū)地質圖及說明書(1∶1 500 000))

      1.調查區(qū)位置;2.一級地層區(qū)界線;3.二級地層分區(qū)界線;4.三級地層分區(qū)界線;Ⅴ.羌塘-三江地層大區(qū);Ⅵ.班公湖-雙湖-怒江-昌寧構造-地層大區(qū);Ⅶ.岡底斯-喜馬拉雅地層大區(qū);Ⅱ2.塔南地層區(qū);Ⅴ5-1.喇嘛昆侖地層分區(qū);Ⅴ5-2.北羌塘地層分區(qū);Ⅵ1.日土-改則構造-地層分區(qū);Ⅵ2.南羌塘地層區(qū);Ⅵ3.龍木錯-雙湖構造-地層區(qū);Ⅶ1-2.班戈-八宿地層分區(qū)

      Fig.1 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of the study area

      新生界地層主要有始新統(tǒng)—漸新統(tǒng)納丁錯組、漸新統(tǒng)—中新統(tǒng)康托組、中新統(tǒng)—上新統(tǒng)嗩吶湖組和第四系沉積物(圖2)。納丁錯組為一套高鉀鈣堿性系列基性-中酸性火山熔巖夾火山碎屑巖組合;康托組主要為一套磨圓、分選中等的紫紅色復成分礫巖;嗩吶湖組下部主要為一套單一成分的厚層灰質礫巖,中部為中-厚層藻屑藻團塊灰?guī)r夾礫巖組合,上部為厚層礫巖夾灰?guī)r組合。

      雪山組為本次工作從上三疊統(tǒng)日干配錯群中新解體的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海相三角洲地層,該時期的海相地層在南羌塘地塊屬于首次發(fā)現(xiàn)。

      2 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雪山組(J3K1x)的含義

      雪山組首次于1966年地礦部石油局綜合大隊總結沿青藏公路考察的報告中內部啟用,其含義是指雁石坪群灰?guī)r及其以上的地層,當時雪山組定為上侏羅統(tǒng)。1983年由蔣忠惕正式發(fā)表論文,將溫泉地區(qū)雁石坪群(后稱溫泉群)頂部的碎屑巖正式命名為雪山組。該組頂部碎屑巖(15~16段)中采到了日本蚌(Nippononaia)為代表的N.P.T.動物群,時代定為下白堊統(tǒng)中期[3]。1996~1997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青藏項目經理部曾兩次組織專家對其進行討論,于1996年10月下文明確以雪山組作為羌塘盆地上侏羅統(tǒng)大套灰?guī)r之上的一套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填圖單元,含義是指整合于上侏羅統(tǒng)索瓦組大套灰?guī)r之上的一套雜色、紫紅色碎屑巖,并將巖性組合相近的扎窩茸組歸入雪山組。2002年方德慶將白龍冰河組之上含有N.P.T.淡水雙殼化石動物群、反映羌塘盆地結束海侵歷史后的陸相碎屑巖系定義為雪山組[10]。2004年譚富文根據(jù)瓦爾特相律,將雪山組、扎窩茸組、白龍冰河組及索瓦組上段處理成同期異相的產物[11]。2006年金瑋在“羌塘盆地托納木區(qū)塊1∶5萬石油構造詳查與化探項目”中,將雪山組按巖性組合及沉積特征等系統(tǒng)劃分為3段,其沉積環(huán)境為三角洲-沖積扇[12]。2008年李金祥在南羌塘南側鳥江-扎普-多不雜-熱那錯一線,于原劃中—上侏羅統(tǒng)中發(fā)現(xiàn)較多的杏仁狀玄武巖、安山巖、英安巖和流紋巖等火山巖,獲得SHRIMP鋯石U-Pb年齡為118.1~105.7Ma,其賦存層位相當于白龍冰河組-雪山組。2013年王立全、潘桂棠等編著的《青藏高原及鄰區(qū)1∶150萬地質圖及說明書》中,認為上侏羅統(tǒng)—早白堊地層存在是一個爭論的問題,但仍繼續(xù)應用雪山組,并將雪山組置于白龍冰河組之上,時代為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14]。本次工作所發(fā)現(xiàn)的雪山組是從原上三疊統(tǒng)日干配錯群中解體出一套碎屑巖夾少量碳酸鹽巖、中性火山巖建造,其中生物碎屑灰?guī)r中含有珊瑚、腹足類和雙殼類等化石。結合化石鑒定及火山巖樣品年齡測試結果,其形成時代歸為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經區(qū)域地泛對比,暫沿用《青藏高原及鄰區(qū)1:150萬地質圖及說明書》中的雪山組[15]。

      圖2 雞夯地區(qū)地質草圖及其周邊構造單元劃分圖

      Fig.2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and tectonic division of the Jihang area and its adjacent areas

      3 實測剖面及綜述

      研究區(qū)位于南羌塘地塊西南部雞夯一帶(圖2),地層呈近東西向展布,沿走向延長30km左右,與下伏日干配錯群和龍格組均呈斷層接觸,上未見頂(僅控制到向斜構造的核部)。區(qū)內雪山組(J3K1x)較完整剖面見于日土縣熱邦鄉(xiāng)扎普村雞夯(圖3)。本次工作以雞夯剖面為例,對雪山組進行解剖,將其整體分為下、中、上3個部分①。同時根據(jù)雞夯剖面雪山組巖石組合、沉積構造、古生物面貌等特征開展了沉積相分析,在剖面上共識別出3種沉積亞相類型,即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緣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

      3.1 前三角洲亞相

      剖面1~4層和7~8層形成于前三角洲亞相。該亞相主要為細粒沉積物,巖性以深灰色頁巖為主,夾中細粒長石巖屑砂巖、薄層狀粉砂巖。頁巖呈深灰色-灰黑色,泥質結構,頁片狀構造,發(fā)育水平層理;粉砂巖呈深灰色,粉砂狀結構,單層厚多在2~8cm,發(fā)育水平層理;中細粒長石巖屑砂巖呈中細粒砂狀結構,單層厚多在4~16cm,發(fā)育平行層理,呈薄層夾層狀或透鏡狀不均勻分布于頁巖之中。本巖相主要為細粒沉積物,碎屑巖成分以及沉積構造顯示水動力條件微弱,以靜水沉積為主,其河流以及波浪作用影響微弱。

      圖3 日土縣熱邦鄉(xiāng)雞夯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雪山組實測剖面柱狀圖

      Fig.3 Measured section through the Upper Jurassic to Lower Cretaceous Xueshan Formation in the Jihang area, Rutog

      圖4 三角洲前緣亞相發(fā)育的沉積構造

      A.粉砂巖水平層理;B.中細粒巖屑砂巖楔狀交錯層理。地質錘長25cm;記錄本長16cm

      Fig.4 Sedimentary structures developed in the delta front subfacies

      圖5 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發(fā)育的沉積構造

      A.雪山組上部含礫粗砂巖中的羽狀交錯層理;B.含礫中-粗粒巖屑砂巖底部發(fā)育的沖刷面;C.雪山組上部細砂巖中的槽狀交錯層理;D.粗砂質細礫巖正粒序層理。地質錘長32cm;卷尺兩相鄰讀數(shù)之間為1cm

      Fig.5 Sedimentary structures developed in the delta plain distributary channel subfacies

      3.2 三角洲前緣亞相

      剖面5~6層以及9~20層形成于三角洲前緣亞相。剖面上該亞相巖性為中細粒巖屑砂巖/長石砂巖夾粉砂巖或與其互層為特征,見頁巖、粉砂質泥巖透鏡體。中細粒巖屑砂巖呈中細粒砂狀結構,巖層單層厚在2~10cm,發(fā)育平行層理、低角度楔狀交錯層理(圖4B),局部中細粒巖屑砂巖和頁巖構成壓扁層理;粉砂巖為深灰色,粉砂狀結構,巖層單層厚在3cm至10cm之間,發(fā)育水平層理(圖4A);頁巖為深灰-灰黑色,泥質結構,頁片狀構造,發(fā)育水平層理,頁巖大多呈透鏡狀不均勻分布于中細粒巖屑砂巖之中,整體呈夾層狀。該亞相內還有生物碎屑灰?guī)r夾層,生物碎屑灰?guī)r內見珊瑚、雙殼、腹足、腕足類化石及其碎片,其中見有較為完整的珊瑚、雙殼和腹足類化石,化石特征見下文古生物特征的描述。

      3.3 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亞相

      剖面21~25層形成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亞相。該亞相主要以粗粒沉積物為主,沿走向延伸較差,巖性組合為含礫中粗粒巖屑砂巖、細-中粒長石巖屑砂巖夾泥巖、粗砂質細礫巖等,另見有中基性火山熔巖夾層。含礫中粗粒巖屑砂巖呈淺灰黃色-淺灰紅色,含礫中粗粒砂狀結構,單層厚15cm至40cm之間。巖石由礫石、中粗砂以及膠結物組成,分選較差,礫石、中粗砂多呈次圓狀,部分次棱角狀,大小不一。巖石為接觸-鑲嵌膠結,發(fā)育槽狀交錯層理、羽狀交錯層理(圖5A)和正粒序層理,底部發(fā)育沖刷面(圖5B)。細-中粒長石巖屑砂巖呈細-中粒砂狀結構,單層厚2~11cm之間。巖石中砂粒大多呈次棱角狀-次圓狀,分選中等,屬于顆粒支撐類型,發(fā)育楔狀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圖5C)、平行層理和羽狀交錯層理。粗砂質細礫巖呈黃褐色,粗砂質細礫狀結構,砂礫石大多呈次棱角狀-次圓狀,分選較差,接觸-鑲嵌膠結,發(fā)育正粒序層理(圖5D),底部發(fā)育沖刷面。另見泥巖呈似層透鏡狀或與中基性火山熔巖互層整體呈透鏡狀產出于粗粒碎屑沉積物之中。本亞相分布于剖面頂部,巖層厚度相對較大,巖性沿走向延伸相對較差,淺水沉積構造較發(fā)育,屬于河道沉積。

      通過雞夯地區(qū)雪山組地層剖面測量(圖3),該套地層整體上為一套碎屑巖夾生物碎屑灰?guī)r、中基性火山熔巖建造,垂向層序為下細上粗、厚度達到578.7m的反向旋回沉積序列。雪山組下部為深灰色頁巖夾中薄層狀中細粒長石巖屑砂巖、深灰色薄層狀粉砂巖,頁巖和粉砂巖發(fā)育水平紋理,長石/巖屑砂巖見平行層理。根據(jù)其巖性組合、沉積構造推斷其主要形成于前三角洲和三角洲前緣沉積環(huán)境;中部為灰黃色中薄層狀細粒長石巖屑砂巖、灰綠色薄層狀粉砂巖夾深灰色頁巖、灰黃色薄層狀生物碎屑灰?guī)r。細粒長石巖屑砂巖發(fā)育平行層理、羽狀交錯層理,局部砂巖與頁巖構成壓扁層理。生物碎屑灰?guī)r見珊瑚、雙殼、腹足、腕足類化石及碎片,判斷其主要形成于三角洲前緣沉積環(huán)境;上部主要為黃褐色中厚層含礫中-粗粒巖屑砂巖、中細粒長石巖屑砂巖夾玄武巖、泥巖和透鏡狀細礫巖等。含礫中-粗粒巖屑砂巖、中細粒長石巖屑砂巖多見楔狀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平行層理和羽狀交錯層理,含礫中粗粒巖屑砂巖、礫巖具正粒序層理,底部多發(fā)育沖刷面,判斷其形成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積環(huán)境。剖面顯示雪山組從下至上由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緣逐步轉變?yōu)槿侵耷熬墸拷喜哭D變?yōu)槿侵奁皆至骱拥?,整體上反映沉積的水體逐漸變淺的反向旋回特征。

      4 古生物特征及時代討論

      4.1 古生物特征

      本此工作在剖面上10層生物碎屑灰?guī)r中采獲大劍鞘珊瑚ThecosmiliamagnaThurmann et Etallon(圖6A)、環(huán)棱-螺Bellamyasp. (圖6B)和花蛤Astarte?sp.(圖6C)(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吳順寶鑒定),在19層的深灰色薄層生物碎屑灰?guī)r中采獲高壁珊瑚(未定種)Montlivaltiasp.(圖6F)、劍銷珊瑚(未定種)Thecosmiliasp. (圖6E)(中科院南古所鄧占球鑒定)、色雷斯蛤(未定種)Thraciasp.(圖6D)(中科院南古所文世宣鑒定)。珊瑚動物為海底底棲,絕大部分生活在溫暖而清澈的正常淺海。雙殼、腹足綱動物分布較廣,海水、半咸水及陸生均有產出;雙殼綱動物從泥盆紀開始出現(xiàn)淡水雙殼后,進入并適應淡化海水體(潟湖、三角洲等),然后經由河流到達湖泊、沼澤。生物碎屑灰?guī)r中珊瑚綱占優(yōu)勢比例,從古生物方面反映了該套地層沉積環(huán)境以海相為主。

      4.2 時代討論

      調查區(qū)雪山組形成時代的確定主要參考在生物碎屑灰?guī)r中所采集的珊瑚、雙殼類、腕足、腹足類化石,其中靠近剖面下部采集的大劍鞘珊瑚ThecosmiliamagnaThurmannetEtallon多見于上侏羅統(tǒng),高壁珊瑚(未定種)Montlivaltiasp.和劍銷珊瑚(未定種)Thecosmiliasp.多見于侏羅紀至早白堊世;腹足類環(huán)棱螺Bellamyasp. 一般多見于侏羅紀及其后;雙殼類花蛤Astarte? sp.一般多見于三疊紀及其后,色雷斯蛤(未定種)Thraciasp.一般多見于侏羅紀及其后。

      綜合上述分析,調查區(qū)內雪山組即見有晚侏羅世的化石分子,又見有早白堊世的化石分子,其中分布的各類珊瑚化石屬于海相化石分子,各類雙殼和腹足類化石均以海相化石分子居多。綜合判斷調查區(qū)出露的雪山組形成于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

      圖6 生物碎屑灰?guī)r中發(fā)育的化石

      A.大劍鞘珊瑚:ThecosmiliamagnaThurmannetEtalons;B.棱螺:Bellamya sp.;C.花蛤:Astartesp.;D.色雷斯蛤(未定種)Thraciasp.;E.劍銷珊瑚(未定種):Thecosmiliasp.;F.高壁珊瑚(未定種):Montlivaltiasp.

      Fig.6 The palaeontological fossils recognized in bioclastic limestones

      5 鋯石U-Pb同位素年齡

      古生物化石顯示該套地層形成于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本次工作在該套地層上部的杏仁狀玄武巖夾層采集同位素樣品,并做了鋯石U-Pb同位素測試工作(野外取樣位置見圖7,樣品編號TW0663-1-1,測試方法為LA-ICP-MS)。

      測試鋯石挑選由河北省區(qū)調隊廊坊實驗室完成。采用人工破碎、淘洗、重液和電磁分選技術分選鋯石,后在雙目鏡下人工挑純。鋯石制靶在北京皓年領航科技有限公司完成。鋯石原位微區(qū)U-Pb定年分析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激光剝蝕系統(tǒng)為德國MicroLas公司生產的GeoLasPro (Coherent Lambda Physik GmbH,Germany)。該系統(tǒng)由德國Lambda Physik公司的ComPexProArF準分子激光器(波長193 nm)與MicroLas公司設計的光學系統(tǒng)組成,斑束直徑設定為24μm,剝蝕深度為20~40m。ICP-MS為日本Agilent公司生產的Agilent7500a。具體分析方法及儀器參數(shù)見文獻[16-18]。鋯石測定點的Pb同位素比值、U-Pb表面年齡采用ICPMS Data Cal 6.4程序計算[19]。鋯石加權平均年齡的計算及諧和圖的繪制采用Microsoft程序和基于該程序開發(fā)的ISOPLOT 3.0程序,文中圖件制作采用Geokit軟件[20],其他參數(shù)設置及數(shù)據(jù)處理參考路鳳香、劉昌實等[21,22]。本次測試所挑選的鋯石在CL圖像上多數(shù)呈柱狀,晶棱鋒銳、晶面平直,震蕩環(huán)帶特征明顯,成因單一(圖8)。各測量點數(shù)據(jù)的Th/U比值多在0.3~0.75之間(表1),鋯石U-Pb一致線年齡值為118.3±2.1Ma(圖9)。根據(jù)國際地層表,該年齡值應屬于早白堊世,表明該套地層上部地層形成時代應屬于早白堊世。

      6 結論

      前人在南羌塘西部有下白堊統(tǒng)歐利組地層的記錄,但后人對該套地層的形成時代爭議較大。該組由中國地質大學與西藏地質隊聯(lián)合考察時建組,代表多瑪-雙湖分區(qū)的殘余海盆沉積。1∶25萬日土縣幅區(qū)調報告②,在原劃歐利組的下段與上段之間發(fā)現(xiàn)明顯的不整合面,因此,將以灰?guī)r為主的下段歸為歐利組,以碎屑巖為主的上段歸為牛堡組。在下段采獲的化石有珊瑚Stylinasp.、腹足ActaeonellamicraPan、Nerinellacf.dayiBlanckanhorn和Ampullospiracf.bullimoides(d'orbiny)、雙殼Nemocardiumsp.及植物化石組合。化石顯示的時代為早白堊世至古近紀,時代跨度較大。故歐利組為一套碳酸鹽巖巖石組合,形成于海陸過渡環(huán)境。本次工作新發(fā)現(xiàn)的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地層主要為一套海相三角洲碎屑巖巖石組合,該套地層巖性組合及沉積環(huán)境均明顯區(qū)別于歐利組。綜合區(qū)域構造演化資料、沉積環(huán)境和古生物等資料,認為雪山組形成時代應略早于歐利組。

      圖7 杏仁狀玄武巖夾層及顯微照片特征

      Fig.7 Field picture and photomicrograph of amygdaloidal basalts

      圖8 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雪山組中玄武巖LA-ICP-MS鋯石 U-Pb測年CL圖像

      Fig.8 The cathodoluminescence (CL) images of the representative zircons in the basalts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to Lower Cretaceous Xueshan Formation in the Jihang area, Rutog

      圖9 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雪山組中玄武巖的鋯石U-Pb年齡諧合圖

      Fig.9 Concordia plot of the zircon U-Pb age data for the basalts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to Lower Cretaceous Xueshan Formation in the Jihang area, Rutog

      表1TW0663-1-1樣品LA-ICP-MSU-Pb測年數(shù)據(jù)

      Table1LA-ICP-MSzirconU-PbagedeterminationsofthebasaltsfromtheUpperJurassictoLowerCretaceousXueshanFormationintheJihangarea,Rutog

      本次工作新識別出的雪山組是首次在羌塘地塊西南緣識別出具有確鑿古生物及同位素證據(jù)的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的海相地層,這一發(fā)現(xiàn)進一步豐富了該區(qū)域的地層系統(tǒng),最終通過剖面實測研究,認為該套地層具有以下特征:

      (1)雪山組為一套碎屑巖夾生物碎屑灰?guī)r和中基性火山熔巖的巖石組合,垂向層序整體上為下細上粗、厚度達到578.7m的反向旋回沉積序列。從下至上沉積環(huán)境由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緣逐步轉變?yōu)槿侵耷熬?,靠近上部轉變?yōu)槿侵奁皆至骱拥?,整體上反映沉積水體逐漸變淺的反向旋回特征。

      (2)雪山組中下部發(fā)育的生物碎屑灰?guī)r夾層中發(fā)育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有珊瑚、雙殼、腹足和腕足等,通過化石鑒定認為該套地層形成于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拷喜堪l(fā)育的杏仁狀玄武巖夾層通過鋯石U-Pb同位素測年,獲得鋯石U-Pb一致線年齡值為118.3±2.1Ma,根據(jù)國際地層委員會(2014),屬于早白堊世。

      總之,羌塘地塊在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時期伴隨班怒洋向北俯沖消亡和羌塘地塊整體抬升,海水逐漸退出,在羌塘地塊的西南緣發(fā)育海相三角洲相沉積。

      致謝:論文撰寫過程中,得到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耿全如研究員等的建議和幫助;審稿專家對本文進行了詳細的審閱和修改,在此一并表示謝意。

      注釋:

      ①礦產調查研究所.西藏1∶5萬埃永錯東地區(qū)四幅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 2015. 1-273.

      ②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1∶25萬日土幅.2004.1-285.

      猜你喜歡
      侏羅羌塘白堊
      內蒙古發(fā)現(xiàn)全球最早侏羅紀花蕾
      科學24小時(2022年4期)2022-04-16 14:08:00
      川西拗陷中侏羅統(tǒng)沙溪廟組儲層特征及綜合評價
      微量元素在鶴崗盆地早白堊世沉積環(huán)境分析中的應用
      礦產勘查(2020年1期)2020-12-28 00:20:34
      柴北緣魚卡地區(qū)中侏羅統(tǒng)石門溝組沉積相特征研究
      礦產勘查(2020年7期)2020-12-25 02:43:08
      羌塘禁區(qū)
      戶外探險(2019年10期)2019-12-17 08:22:27
      羌塘盆地油氣二維地震勘探進展綜述
      羌塘盆地可控震源采集試驗分析
      和什托洛蓋盆地中侏羅統(tǒng)西山窯組層序地層及聚煤規(guī)律分析
      新疆地質(2016年4期)2016-02-28 19:18:45
      治白堊病良方
      西藏南羌塘盆地侏羅系海平面相對變化初步分析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0:08
      新民市| 乐至县| 错那县| 繁昌县| 黄陵县| 克山县| 陆川县| 娄烦县| 定日县| 潮安县| 革吉县| 叙永县| 金坛市| 区。| 仙游县| 射阳县| 平泉县| 沙河市| 平舆县| 柯坪县| 深圳市| 赣榆县| 临沧市| 丹棱县| 建始县| 胶南市| 汾阳市| 松阳县| 克拉玛依市| 舒兰市| 库车县| 厦门市| 府谷县| 青河县| 甘谷县| 广宗县| 龙游县| 荔浦县| 天水市| 化隆| 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