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摘要】:近年來,隨著東阿縣農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馬鈴薯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馬鈴薯的生產與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標準化 生產環(huán)境 執(zhí)行標準
1 、 范圍及執(zhí)行標準:本標準生產技術規(guī)定了馬鈴薯生產過程的選茬選地選種及田間管理等技術要求,適用于東阿縣馬鈴薯主產區(qū)。執(zhí)行標準:NY/T 391-2013 綠色食品產地環(huán)境質量
NY/T 393-2013 農藥使用標準
NY/T 394-2013 肥料使用標準
2 、 栽培茬次。東阿是馬鈴薯二季作地區(qū),主要茬次包括春茬和秋茬。
2.1 春茬。
①三膜覆蓋栽培。塑料大拱棚內扣小拱棚加蓋地膜的三膜覆蓋栽培,一般12月中下旬催芽,翌年1月底2月初播種,4月下旬上市。
②雙膜覆蓋栽培。塑料拱棚加蓋地膜的雙膜覆蓋栽培,一般1月上旬催芽,2月中下旬播種,5月上中旬上市。
③地膜覆蓋栽培。一般2月上旬催芽,3月初播種,5月底6月初上市。
2.2 秋茬。
7月中下旬催芽,8月上中旬播種,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上市。覆蓋拱棚的延遲栽培,播種時間可推遲到8月20日左右,11月中下旬上市。
3、品種選擇及種薯處理。
選用高產、抗病性強、商品性好的早熟脫毒種薯。
3.1 曬種。選晴天連續(xù)曬種2~3天,剔除爛種。春季曬種注意防凍,秋季曬種避免強光直射。
3.2 切塊。切塊時充分利用頂端優(yōu)勢,螺旋式向頂端斜切,每塊種薯應有1~2個芽眼,每塊25克左右。小于50克的種薯可不切塊。每切完一個種薯,切刀用75%酒精消毒。
3.3 藥劑拌種??捎眉谆蚓`50%膠懸劑60克+丙森鋅70%可濕性粉劑50克與2公斤滑石粉混勻,與100公斤種薯切塊輕微攪拌,每塊種薯都沾上藥粉。
3.4 催芽。采用層積法進行催芽。一層濕沙一層薯塊,共堆放4~5層,上部用濕沙覆蓋。春季催芽在15~18℃的溫暖處,秋季催芽于陰涼處以避高溫。,為了打破休眠,促進發(fā)芽,切塊后用l~2毫克/公斤赤霉素溶液浸種8~10分鐘。
3.5 晾芽。當薯芽長到1.5~2厘米時扒出晾芽,溫度控制在10~15℃,晾芽3~5天,使芽變綠變粗。
4、整地施肥起壟
結合耕地,每畝鋪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4~5方,深耕25~30厘米,耙細耙勻,整平起壟,壟高20厘米左右,壟寬50厘米。也可施用商品有機肥150~200公斤,一半鋪施一半溝施。播種時,每畝溝施氮磷鉀三元復合肥(15-12-18)100~120公斤、硼砂1公斤、硫酸鋅1公斤。
5 播種
雙行栽培,小行距20厘米,大行距75~80厘米,株距20~25厘米。春茬栽培,開8~10厘米深的溝,結合開溝,將化肥、微肥施于溝底,覆土后播種,摟平,覆地膜。秋茬栽培,最好在上午10點以前或下午4點以后播種,以防土溫過高種薯腐爛。開溝深3~5厘米,播種后覆土起壟,種薯至壟頂覆土10厘米左右。也可將肥料在播種時集中穴施。
6田間管理
6.1 拱棚栽培。
①溫度管理。白天控制在20~26℃,夜晚12~14℃。前期可在中午開小口通風,隨外界氣溫的升高而逐步加大通風量。3月中下旬開棚兩端通風。4月中旬,由半揭膜到全揭膜,由白天揭膜晚上蓋直至撤棚。當外界最低氣溫穩(wěn)定在10℃以上時,可撤膜。苗期注意預防倒春寒。
②水分管理。根據天氣情況和土壤墑情,一般于出苗后、團棵期、封壟后各澆一次水,結薯期小水勤澆,保持土壤濕潤。澆水不可大水漫灌,澆至壟高1/3~1/2為宜。收獲前7天停止?jié)菜?/p>
③適時追肥。薯塊膨大初期隨水沖施尿素10公斤、硫酸鉀10公斤,也可在膨大期用0.3%磷酸二氫鉀連噴3~4次,間隔5~6天。
6.2 地膜栽培。
①播種至現蕾期。出苗前以保溫增溫為重點,一般不澆水、不施肥。如需澆水,水量宜小,以防爛種。出苗后及時破膜放苗。團棵至現蕾期小水勤澆,以水促肥。
②結薯期。適當澆水,不得大水漫灌,保持壟土濕潤。遇雨及時排水。收獲前5~7天停止?jié)菜?。薯塊膨大初期可隨水沖施10公斤的尿素、10公斤的硫酸鉀,也可在馬鈴薯膨大期連噴3~4次葉面肥,間隔5~6天。
6.3 秋茬馬鈴薯。
①播種至現蕾期。若土壤干旱應及時澆水,降低土壤溫度。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劃鋤松土。一般于4~5片葉和株高25~30厘米時進行中耕培土扶壟。
②結薯期。適當澆水,不得大水漫灌,保持壟土濕潤。遇雨及時排水。結合第一次中耕扶壟,每畝追施尿素10公斤、硫酸鉀10公斤;結合第二次扶壟,追施尿素10公斤、硫酸鉀10公斤。可在馬鈴薯膨大期噴施2~3次0.3%磷酸二氫鉀的葉面肥,間隔5~6天。
7、病蟲害防治
7.1防治原則。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
7.2主要病蟲害。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蚜蟲、蠐螬、地老虎等。
7.3農業(yè)防治。與非茄科作物進行2~3年的輪作;選用脫毒種薯;嚴格切刀消毒;控制好溫度和濕度,不得大水漫灌,雨后及時排水。
7.4物理防治。
①黃板誘殺。每畝懸掛20厘米×30厘米的黃板20~30塊誘殺蚜蟲、粉虱等。
②殺蟲燈誘殺。利用電子殺蟲燈誘殺鞘翅目、鱗翅目等害蟲。殺蟲燈懸掛高度一般為燈的底端離地1.2~1.5米,每盞燈控制面積一般在20~30畝。
7.5生物防治。
天敵。保護利用七星瓢蟲、龜紋瓢蟲等天敵防治蚜蟲。
7.6化學防治。
①晚疫病??捎?0%氟啶胺懸浮劑30毫升/畝2000~2500倍液噴霧防治。
②蚜蟲、螨蟲。可用4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8克/畝1000~2000倍液,噴霧防治。
③蠐螬、地老虎。每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2~3公斤拌藥土防治。
8、 收獲
適時收獲,具體時間視價格、產量而定。秋季應盡量延長生長時間,在不使產品受凍前提下,直至地上部葉片枯死,再利用晴天抓緊收獲。收獲時輕拿、輕放,防止碰傷。
【參考文獻】:
[1]:《馬鈴薯生產技術操作規(guī)程》 鄭曉峰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