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學(xué)農(nóng)學(xué)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淋溶作用是指農(nóng)藥隨滲透水在土壤中沿土壤垂直剖面向下的運(yùn)動[1-2],是農(nóng)藥在水、土顆粒之間吸附、解吸或分配的一種綜合行為[3]。農(nóng)藥在土壤中的淋溶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隨著水的流動,農(nóng)藥均勻地隨著土壤向下淋溶,不僅速度慢,淋溶量還非常少;另一種則是隨著水的流動,農(nóng)藥通過土壤以及各類洞道等大孔隙向下淋溶。二甲戊靈隨土壤間隙水的垂直運(yùn)動而不斷向下滲透[4-5]。
供試藥劑為新疆錦華農(nóng)藥有限公司提供的2種劑型的二甲戊靈即懸浮劑SC和乳油EC。
供試土壤為壤土,4月20日采集于石河子大學(xué)試驗站未施化學(xué)除草劑的土壤。收集回來的土壤進(jìn)行風(fēng)干處理,并用烘箱在140℃下烘烤5 h以確保土壤中無雜草種子干擾試驗結(jié)果。
供試雜草為稗草,稗草為棉田常見雜草。稗草種子經(jīng)過4℃冰箱低溫春化后,再經(jīng)溫湯浸種處理并催芽,催芽至露白后使用。
采用盆栽法,將處理過的土壤裝入直徑為10 cm的花盆中,將催芽至露白的稗草種子播入每個花盆中,每個花盆種10粒,本試驗淋溶方式設(shè)底部澆水和表面淋溶2種方式,表面淋溶澆水量設(shè)每個盆200 mL和300 mL,底部澆水由于只是為了保證植物正常生長,澆水量為每個盆300mL,不同的淋溶方式及淋溶量處理分別為該藥劑的2種劑型并各設(shè)5個濃度,分別為:二甲戊靈 SC600 ga.i./hm2、900 ga.i./hm2、1 200 ga.i./hm2、1 500 ga.i./hm2和 2 400 ga.i./hm2,二甲戊靈 EC 495 ga.i./hm2、750 ga.i./hm2、990 ga.i./hm2、1240ga.i./hm2和1980ga.i./hm2。底部澆水與表面淋溶各設(shè)1個清水對照 (每盆每次澆水量為300 mL),每個處理重復(fù)4次。各處理每周澆水1次。于藥后7d、14 d、21 d分別統(tǒng)計稗草株防效,并測量稗草株高、根長和鮮重。
根據(jù)試驗二甲戊靈藥劑濃度及其所對應(yīng)的稗草株防效及株高、根長的抑制率、鮮重的抑制率,采用DPS軟件,求出其毒力回歸方程Y=A+BX及對稗草的防效為90%的相關(guān)系數(shù)R。
從表1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淋溶方式下,二甲戊靈SC對稗草的株防效是隨著濃度增加而增加的。當(dāng)淋溶方式為底部澆水時,在濃度為1 500 ga.i./hm2時,株防效達(dá)到最大,為91.89%。當(dāng)濃度增加至2 400 ga.i./hm2時,株防效沒有再增加。
在相同濃度不同淋溶方式下,底部澆水的淋溶方式二甲戊靈SC對稗草的株防效要略優(yōu)于表面淋溶的株防效,在濃度為2 400 ga.i./hm2時,2種淋溶方式的株防效相同。在相同濃度不同淋溶量下,除了二甲戊靈SC為600 ga.i./hm2時,表現(xiàn)為淋溶量少但對稗草株防效稍高外,其余濃度下,二甲戊靈SC淋溶量對稗草的株防效沒有影響。
表1 不同淋溶方式下二甲戊靈懸浮劑對稗草的株防效
表2 不同淋溶方式下二甲戊靈懸浮劑對稗草生長量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相同淋溶方式下或相同淋溶量下,二甲戊靈SC對稗草株高、根長和鮮重的抑制率隨著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對株高的抑制率要高于對根長和鮮重。
在相同濃度不同淋溶方式或淋溶量下,二甲戊靈SC對稗草株高的抑制率在80%~90%之間。在相同濃度不同淋溶方式下底部澆水方式的抑制率要高于表面淋溶,并且淋溶量少的抑制率要高于淋溶量多的抑制率。底部澆水對稗草根長的抑制率略高于表面淋溶,當(dāng)淋溶方式相同淋溶量不同時,除了二甲戊靈SC濃度為1 200 ga.i./hm2時,其余濃度下的抑制率均是二甲戊靈SC淋溶量少略高于淋溶量多。二甲戊靈SC底部澆水淋溶方式對稗草鮮重的抑制率高于表面淋溶。
表3 不同淋溶方式下二甲戊靈乳油對稗草的株防效
表4 不同淋溶方式下二甲戊靈乳油對稗草生長量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在相同濃度不同淋溶方式下,二甲戊靈EC對稗草的株防效是底部澆水要略優(yōu)于表面淋溶200 mL,在淋溶方式相同淋溶量不同時,在二甲戊靈EC濃度為495 ga.i./hm2、750 ga.i./hm2和 990 ga.i./hm2時對稗草的株防效相同;在濃度為1 240 ga.i./hm2時,二甲戊靈EC淋溶300 mL對稗草的株防效高于淋溶200 mL;在濃度為1 980 ga.i./hm2時則相反。
從表4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淋溶方式和相同淋溶量下,二甲戊靈EC對稗草的株高、根長和鮮重的抑制率都是隨著濃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對株高的防效要優(yōu)于對根長和鮮重。
在相同濃度不同淋溶方式和淋溶量下,二甲戊靈EC對稗草株高的抑制率都在80%以上,并且底部澆水的淋溶方式的抑制率要高于表面淋溶。淋溶方式相同淋溶量不同時,二甲戊靈EC對稗草株高的抑制率相同,對根長的抑制率為底部澆水淋溶方式低于表面淋溶;在淋溶方式相同淋溶量不同時,在二甲戊靈EC濃度為990 ga.i./hm2和1 240 ga.i./hm2時,淋溶量少對稗草抑制率高于淋溶量多,其余濃度下抑制率相同。對稗草鮮重的抑制率在70%~80%之間,不同淋溶方式和相同淋溶方式下,不同淋溶量對鮮重的抑制率幾乎沒有影響。
表5 二甲戊靈2種劑型除草劑對稗草的毒力
從表5可以看出,不同淋溶方式下二甲戊靈EC對稗草的防除效果均達(dá)到90%的情況下,二甲戊靈SC底部澆水方式的使用量少于表面淋溶的使用量,在底部澆水對稗草達(dá)到90%的除草效果,使用二甲戊靈SC濃度為1 810 ga.i./hm2,表面淋溶淋溶量為200 mL與300 mL的2個處理在達(dá)到對稗草相同株防效90%時,所用濃度相同,均是1983ga.i./hm2。不同淋溶方式下二甲戊靈EC對稗草的防除效果達(dá)到90%時都是底部澆水的使用濃度少于表面淋溶的使用濃度,二甲戊靈EC的使用濃度分別為1264ga.i./hm2和1383ga.i./hm2。
本研究中2種劑型的二甲戊靈在不同的淋溶方式和不同的淋溶量下,底部澆水方式對稗草的株防效要略高于表面淋溶的株防效,二甲戊靈淋溶量低的株防效要高于淋溶量高的株防效,與田麗娟、董士嘉等[6-7]研究的除草劑在土壤中的淋溶量增加使除草劑下滲量增多,無法在土壤表層形成穩(wěn)定的藥土層,導(dǎo)致了除草劑防效下降這一結(jié)論相似[6-7]。
通過不同淋溶方式和淋溶量對二甲戊靈藥效的影響試驗,結(jié)果表明,在同一淋溶方式或淋溶量下,二甲戊靈的藥效在本試驗用量范圍內(nèi)都是隨著濃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在淋溶方式不同時,底部澆水的方式要優(yōu)于表面淋溶方式,在防除稗草且株防效達(dá)到90%時,二甲戊靈SC的使用量為1 810 ga.i./hm2,二甲戊靈EC的使用量為1 264 ga.i./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