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塔
海蔚藍
中國的山寓意廣博,中國人對山也有敬畏之心。
孔子便說:仁者愛山。這個“仁者”實在是一個慈悲高尚的人格象征,關愛人類,心憂天下。這種理想的人格與山結緣,無疑使中國山更富有內涵和意義。
借助山來闡述中國人對傳統(tǒng)、當代以及未來的思考是華美協(xié)進社中國美術館館長、總策展人海蔚藍在紐約曼哈頓策劃“山藝術·中國攝影家的鏡像”大展的命題本意。這場包含27位攝影家63幅不同作品的展覽將在紐約的核心地塊,從今年2月到2019年2月17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早在1926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教育學家約翰·杜威、孟祿(Paul Monroe)和中國知名學者胡適、郭秉文決定創(chuàng)辦一個通過教育與宣傳,介紹中國文化與文明,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相互了解的非盈利民間文化機構——華美協(xié)進社。90多年過去,1966年成立的華美協(xié)進社下屬的中國美術館依然是當下美國唯一專門介紹中國藝術的美術館。
到2019年1月,海蔚藍即將為華美協(xié)進社工作30年。1992年,她開始為美術館策展,2000年成為中國美術館的館長。這位當年南京大學77級的歷史系考古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也是文革以后第一代考古工作者,對中國山水深厚情感的背后是用腳一步步丈量產(chǎn)生的親昵。
憑借著一貫對山的鐘愛,海蔚藍首先在2003年策劃了展覽“故山青:南京博物院藏17世紀山水畫”。在2013年的冬天,友人邀請她去觀看汪蕪生的黃山攝影展開幕式,“在曼哈頓街頭爛糟糟的雪夜里,我不知怎的與之相遇,并且喜歡上了他的照片,種下了做一個‘山展覽的念頭。”之后,她又幸運地聯(lián)系到策展人、攝影評論家江融,了解中國當代山水攝影的新動向,進而最終梳理出這場大展的脈絡:第一部分:“高山仰止”,介紹中國的名山和歷史;第二部分:“山水清音”,以汪蕪生的黃山攝影來詮釋中國山水畫的美學理念;第三部分“新山水攝影”,展示當代攝影家們借助山水,表達對中國社會的觀察和思索。
“山藝術·中國攝影家的鏡像”反映了不同藝術家對于山水所觀察和思考的瞬間。當然為配合展覽內容,要把那些有故事的山的攝影作品都找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海蔚藍及其團隊差不多都找到了,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空間里,觀者便可看到中國最主要的名山并了解它們的故事,通過藝術家自述和策展人按語來了解中國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這雖是一個攝影展,但其意義卻超出了攝影本身,這不僅是對中國歷史的回顧,更是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回歸自然的呼喚,對一個和平美好世界的期望。當一個朋友知道海蔚藍在做關于山的展覽時,給她寄來了約翰·繆爾(1838~1914)的詩集。
“我一看就滿心喜歡。繆爾是個蘇格蘭裔美國人,自然主義者、作家、最早提倡建立國家公園和保護自然生態(tài)的人,那句子說:‘山在呼喚,我必須得去。我愿稍稍改動一下,來說:‘山在呼喚,我們必須得去?!焙N邓{說。
是否可以先介紹下您在華美協(xié)進社的角色和工作內容?
海蔚藍:我研究生畢業(yè)后在南京師范大學做了三年老師,然后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中國藝術史和中國民俗學的課程。1989年起我就在華美協(xié)進社工作,到現(xiàn)在快30年,跟展覽有關的各方面工作都做過,1992年開始做策展人,2000年成為中國美術館的館長,繼續(xù)兼任總策展人和藝術總監(jiān)。
華美協(xié)進社中國美術館自1966年成立到現(xiàn)在,共做過116個展覽,都是關于中國藝術的主題展。其中經(jīng)過我手的就有60多個,以中國最杰出的藝術品向美國或者說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這是我們一直所堅持的。
山水這個主題,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海蔚藍:我個人是很喜歡山的。從小到大,不管到什么地方,哪兒有山我都要爬,而且一定要爬到最高峰。當然這個習慣可能是跟咱們的文化有關,對于中國人來講,山不僅僅是風景,還體現(xiàn)了一種人格,這是華人血液里的文化記憶。
而且我本人是學歷史考古的,中國的三山五岳,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人住在那了,中華文化也是從此一路演變而來。中國的山不僅僅是自然的山,還與歷史文明起源關系密切,進而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審美基礎。因此我想通過攝影作品,來講述這種淵博的內涵,與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
慢慢地,我的策展思路就形成了。第一部分叫高山仰止,介紹中國的歷史名山與中華文明的關系;第二部分叫山水清音,以汪蕪生先生的作品為主,講述中國山水的古典審美,以及其中精深奧妙的人文哲理。第三部分是新山水攝影,我邀請了江融先生,這一部分都是他的貢獻。他找到了很多以攝影作為手段來觀察中圍社會變化的當代攝影師。這樣一來,這三部分組合起來從古至今、從各個層面來介紹中國的山水,這場展覽就完整了。
這場展覽在策劃和執(zhí)行中最難的環(huán)節(jié)是什么?
海蔚藍:最難的是挑選照片,比如說汪蕪生老師的作品有上萬張,我們要挑出二三十張,怎么用少量的照片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出他的藝術特點,是比較難的部分之一。
此外,我還要搜集到所有中國著名山川的照片,除了我們都知道的三山五岳,還包括昆侖山和西藏的八大神山等。比如,昆侖山在中國文化里很早就和神仙掛上了鉤,中國人覺得那是西王母所居住的地方,在秦漢神仙和長生文化盛行的時候,那里是極樂世界的象征。而找西藏神山的照片,是因為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是中國黃河和長江的源頭,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源頭。找到拍攝這十座山的攝影師是非常困難的工作,而我的選片標準是不僅要美,還要突出文化象征。
從2013年開始構思展覽,到2018年展覽開幕,整整經(jīng)歷了五年。其中經(jīng)歷很多挫折。我很敬佩將作品交給我們、信任我們的攝影師。我知道中國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發(fā)展非常迅猛,但只有文化是可以世世代代傳下去的。記得很多年前.我在北京郊區(qū)去看宋徽宗被金人逮捕后居住的地方,墻上有一副對聯(lián),寫著“詩書傳家久,耕讀繼世長”,當時甚是感動。
這個展覽在紐約曼哈頓開展,有很多外國觀眾,他們給了怎樣的反饋?
海蔚藍:我真的很驚訝,五大洲的人都會來看展。其實,不少外國人也是能理解中國山水審美和山水精神的,他們會說“很棒很美!”也有人會反復來看。
從前兩部分相對傳統(tǒng)的山水攝影到第三部分新山水攝影,您覺得它們之間有何繼承或者轉變的部分?
海蔚藍:雖然說這三部分各有主題,但是連接它們的有三點:第一點是技術層面,它們都是攝影師使用照相機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第二點,它們都講究將山水與人聯(lián)系起來,這也就是中華文化里“天地人”的和諧美學;第三點就是它們都表現(xiàn)對社會的思考,其實這也是“天地人”的問題。
變化則在,第一部分的作者更多是直觀地記錄美景,講究攝影傳統(tǒng)的色彩、光影。而到了汪蕪生老師,他在創(chuàng)作中增加了虛無縹緲、超脫的山水意境,增加了精神層面的審美情趣。而到了第三部分,創(chuàng)作者多是一些年輕人,他們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討論的卻是中國當代的社會問題。這樣看,他們既有共性,也有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