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娟
房山區(qū)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有兩個“紅”即“紅色背簍”與“紅色郵路”。本文就講講“紅色背簍”的故事。
房山區(qū)周口店鎮(zhèn)黃山店村是“紅色背簍”的發(fā)源地。1958年到1965年的7年時間里,黃山店分銷店負責人王硯香帶領6名職工,為供銷合作社的歷史書寫了光輝燦爛的一筆,“背簍商店”也成為全市和全國學習的先進典型。1965年“背簍商店”的接力棒交到了白金海手中,白金海帶領分銷店的職工繼續(xù)將“紅色背簍”精神傳承下去。從房山區(qū)檔案館館藏的一組“背簍商店”的老照片中,可以找到王硯香、白金海等人當年的身影。近日,我們也采訪了“背簍商店”的傳承人白金海,今年85歲的白老先生對那段經(jīng)歷仍然念念不忘,他翻看著老照片,為我們講起那段紅色的記憶。
商店“裝進”背簍里
1958年,房山縣黃山店村積極響應中央的“三上山”(人上山、畜牧上山、生產(chǎn)資料上山)戰(zhàn)略部署,全力開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建設。黃山店地處深山,7個生產(chǎn)大隊的540戶社員、2800人,分居在35條山溝里和十幾個山坡上,還有十幾戶牧羊和護林的社員獨居在高山上,購物極不方便。“背簍商店”是房山縣周口店供銷社設在黃山店的一家分銷店,作為村里唯一的供銷社分銷店,社員買東西只能請假下山來買,等買好東西回到家也快日落了,耽誤生產(chǎn)建設。有時遇到陰雨天山路濕滑,大雪天看不見道路,社員下山十分困難。
為解決山區(qū)農(nóng)民“買貨難、賣貨難”兩大問題,背簍送貨應運而生。分銷店的6名職工在負責人王硯香的帶動下,提出“寧肯自己千辛萬苦,不讓百姓一時為難”,常年堅持身背六七十斤重的簍子,翻山越嶺,送貨上山,既收購又賣貨,使廣大社員能夠在自己的村里買到日用品和零星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極大地方便了山區(qū)群眾的生產(chǎn)和生活。因此,當?shù)厝罕娪H切地稱它為“背簍商店”。
“背簍商店”使地頭兒變商店、炕頭兒變柜臺,受到了老鄉(xiāng)們的熱烈歡迎。他們這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成為全市乃至全國商業(yè)戰(zhàn)線學習的先進典型。1958年以來,這個分銷店一直被評為市供銷社先進集體,1964年被評為北京市五好先進集體。1965年,背簍商店的事跡在全市廣泛傳播,北京電影制片廠以“背簍商店”和其創(chuàng)始人王硯香的先進事跡為素材,拍攝了故事片《紅色背簍》并在全國放映,受到人們的普遍贊揚。供銷社職工這種不怕吃苦、艱苦奮斗、全心服務、一心為民的精神被稱為“紅色背簍”精神。
永不消逝的“紅色背簍”精神
白金海從1960年起在周口店供銷社分銷店工作,與王硯香同屬一個供銷社,他深深地被王硯香的熱情和精神感染著,一直以王硯香為榜樣,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希望到最艱苦的地方做貢獻。1964年,白金海調(diào)到了黃山店分銷店,成為“背簍商店”的一員,也成了王硯香的左膀右臂。1965年王硯香被提拔到周口店供銷社任主任,“背簍商店”由白金海負責。在這座大山里長大的白金海,對這里的山和山上的路十分熟悉,對這里的鄉(xiāng)親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從14歲就開始去煤窯里背煤,一背就是三四十公斤,從小打下的底子讓他并不覺得負重爬山有多么困難。他決心為鄉(xiāng)親們省時省力,總是積極地負責外圍工作,帶頭背著背簍上山送貨收貨。還兼任著副業(yè)指導員和畜牧指導員的他,除了支持社員們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還去海淀和豐臺收購優(yōu)良兔種,再背上山送到老鄉(xiāng)手里,支持山上社員的養(yǎng)殖業(yè)。
貴在經(jīng)常,貴在堅持,白金海從王硯香手中接過“背簍商店”的接力棒,一年四季帶領供銷店職工,不分烈日酷暑,不怕雨雪風寒,按照四條路線為當?shù)剞r(nóng)民送貨,“人人身背一個簍,祖國建設大飛躍”,背上去支援農(nóng)村建設,背下去支援城市建設。只要對生產(chǎn)和群眾有利,哪怕是一分錢的買賣也有意義。
1965年到1970年期間,分銷店有了一頭小毛驢,之后增加到兩頭小毛驢,為店員們上山下山、又購又銷帶來了極大便利。1976年,黃山店成立了基層社,職工最多的時候有30多人。1986年,白金海調(diào)離黃山店,店里人員幾經(jīng)變動,送貨的背簍卻一直沒有放下,重重困難都被供銷社職工吃大苦、耐大勞的精神所克服。他們沒有辜負山區(qū)人民的期待,把背背簍上山送貨、購銷結(jié)合的經(jīng)營方式堅持了下來,也把“紅色背簍”精神傳承了下來。
上世紀九十年代,供銷社轉(zhuǎn)制,“背簍商店”也成了建設時期的歷史符號,歲月在變、技術在變、產(chǎn)品在變,唯一不變的是傳承下來的“紅色背簍”精神。
小背簍,真感情
白金海曾在1971年調(diào)到西莊分銷店工作了10個月,之后又調(diào)到周口店收購站工作一年,于1973年又調(diào)回黃山店分銷店,一直工作到1986年調(diào)離,在黃山店供銷社一共工作了20年零兩個月,他也背了20年零兩個月的背簍。說起這20余年中最難忘的事情,白老眼中泛著淚光,聲音哽咽,采訪一度中斷,最后他緩緩吐出兩個字“老鄉(xiāng)”。他說最難忘的就是山上的老鄉(xiāng),老鄉(xiāng)忒好,對他們非常熱情,想再回去瞧瞧他們。
當年,他們翻山越嶺把滿滿的貨物背到山上,老鄉(xiāng)們奔走相告“供銷社的同志送貨來了!”店員們雖流淌著汗水、伴隨著疲乏,但內(nèi)心無比喜悅,老鄉(xiāng)們的歡呼更是對他們的肯定?!靶”澈t”推平了山上山下的崎嶇,拉近了供銷社和老鄉(xiāng)們的心。供銷社職工和老鄉(xiāng)們之間不再是簡單的買賣,而是割舍不斷的感情。現(xiàn)在路通了,背簍不好找了,“背簍商店”也成了歷史符號,但是因“背簍商店”結(jié)緣的感情一直在白金海心中無法褪去,彌足珍貴。
小背簍,真黨性
1965年,“背簍商店”成為北京市財貿(mào)戰(zhàn)線的一面旗幟,1978年5月5日,中共北京市委召開大會,命名房山縣黃山店供銷社(背簍商店)和北京市百貨大樓及天橋百貨商場同為大慶、大寨式企業(yè),以表彰“背簍商店”在山區(qū)建設和為人民生活服務中做出的顯著貢獻。白金海也在1966年被評為北京市六好職工,1978年和1981年兩次獲得“北京市勞動模范”稱號,1981年和1986年兩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當被問到在“背簍商店”工作這20余年最大的收獲,答案卻不是這些榮譽,他說:“一個是健康的身體,每天背背簍上山下山,鍛煉了我的身體;另一個就是堅持為人民服務,這是最大的幸福,任何時候都想著人民,一想起來就覺得幸福?!卑捉鸷8嬖V我們,有一次送完貨,背著空簍子下山,碰見一輛拉煤的馬車,車把式?jīng)]跟著車,馬車失控往下溜,急中生智的他把簍子扔出去截住馬車,車把式正好也拉住車閘,終于將馬車停住,救了牲口和一車煤,車把式趕著馬車離開的時候,一步三回頭表示感謝。說起這些往事,白老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比起他獲得榮譽,從白老身上,我們更看到了真黨性。
就像“背簍商店”最初的負責人王硯香說的,“艱苦的路我們不走,群眾就得走,我們一個人走一遍,就免得群眾很多人都走一遍”?!凹t色背簍精神”的實質(zhì)就是黨的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白金海二十年如一日,把困難攬在自己肩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濃縮進一個小小的背簍中,這是黨性使然,更是共產(chǎn)黨員的本色。
“紅色背簍”精神在傳承
“紅色背簍”精神已走過60余載,如今85歲高齡的白金海早已放下背簍,但“背背簍爬大山,一人辛苦萬人甜”的“紅色背簍”精神卻一直在傳承,不會因時代變化而褪色。黃山店村黨支部將“紅色背簍”精神發(fā)揚到了新時代。目前,房山區(qū)委正在開展“紅色使命領航工程”,周口店鎮(zhèn)政府正在推進“紅色背簍”精神傳承系列活動,讓黨的旗幟在山村高高飄揚。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該如何繼承和弘揚“紅色背簍”精神呢?白老告訴我們:“‘紅色背簍精神是從老王傳承下來的,一天兩天學不了。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工作,為新時代做貢獻?!焙唵蔚脑捳Z蘊含著樸實的道理,“一步一個腳印”,做人、做事,都應如此。
當我們驅(qū)車準備離開的時候,白老一路小跑追上來再次感謝和歡送我們,小小的舉動傳遞著巨大的能量,其實最該感謝的是他啊,感謝他傳遞給我們“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的精神和樂觀、熱情的人生態(tài)度。
作者單位:房山區(qū)檔案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