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國勝,吳瓊,汪琰皓
(武漢科技大學 城市與建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傳統(tǒng)的聚羧酸減水劑是以丙烯酸為原料聚合而成,隨著世界化石資源日益減少,原油價格不斷上漲,以丙烯酸為原料合成聚羧酸減水劑工藝的發(fā)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約[1]。
淀粉作為一種可再生、無污染、來源廣、分子結(jié)構(gòu)由脫氧葡萄糖單元聚合而成的自然資源且含多種化學活性基團,如糖苷鍵—OH。淀粉經(jīng)過化學改性,使其分子結(jié)構(gòu)上引入多種作用基團,如親水性強的陰離子基團—SO3,結(jié)合淀粉分子鏈的疏水性,制備成淀粉基減水劑[2]。王田堂等[3]采用水溶法,通過次氯酸鈉對淀粉進行氧化后經(jīng)環(huán)氧乙烷醚化后,制備的氧化-醚化淀粉性減水劑的減水分散效果良好,但其醚化實驗相對復雜。本文探討以淀粉為原料制備聚羧酸減水劑的最佳配合比,在提升混凝土性能的條件下,降低成本。
表1 合成試驗原料
電熱套ZNHW型、JJ-1型精密增力電動攪拌器、LT1002精密型電子天平、水泥凈漿攪拌機、82型瀝青薄膜烘箱、美國立高550-II型傅里葉紅外光譜分析儀、pH計等。
改性淀粉聚羧酸減水劑的合成過程分2步完成,先將淀粉進行氧化,用氧化淀粉部分替代TPEG,進而通過自由基共聚合成玉米淀粉改性聚羧酸減水劑。
1.3.1 玉米淀粉氧化
取玉米淀粉100 g配制質(zhì)量分數(shù)為30%的淀粉乳,用氫氧化鈉調(diào)pH值為8~12,30~50℃下電熱套加熱,加入淀粉用量6%~14%的氧化劑次氯酸鈉,恒溫氧化1~5 h,用鹽酸溶液中和pH值,并加入適量亞硫酸氫鈉終止反應,經(jīng)過濾、洗滌、40℃鼓風干燥得到氧化淀粉。反應流程如圖1所示,氧化淀粉的分子結(jié)構(gòu)式如圖2所示。
圖1 玉米淀粉的氧化流程
圖2 氧化淀粉的分子結(jié)構(gòu)示意
1.3.2 玉米淀粉改性聚羧酸減水劑的合成
(1)配制底液及引發(fā)劑:底液:TPEG(2400)90 g,氧化淀粉 10 g,30%H2O21 g,去離子水 50 g;引發(fā)劑(A 液):維 C:0.15 g,巰基丙酸:0.35 g,去離子水 19.5 g;B 液:10.15 g丙烯酸及7.5 g去離子水。
(2)底液配制好后,攪拌并升溫至45℃,開始滴加A液、B液,其中A液滴加3.5 h,B液的滴加3 h,保證A液比B液后滴加完畢,滴加過程溫度控制在43~47℃。
(3)滴加完后45℃恒溫老化1 h,加入0.75 g片堿,70 g去離子水,攪拌均勻即可。反應流程如圖3所示。
水泥凈漿流動度按照GB 8077—2012《混凝土外加劑勻質(zhì)性實驗方法》進行測試,減水劑折固摻量為0.3%。
圖3 氧化淀粉的聚合流程
氧化劑用量對減水劑分散性有較大影響,次氯酸鈉將淀粉一部分化學鍵氧化成具有減水作用的羧基。趙平等[4]研究了羧基含量與水泥凈漿流動度的關(guān)系,結(jié)果表明,當羧基含量在一定范圍內(nèi)時,隨著羧基含量的增加,淀粉的水溶性變好,改性淀粉的分散性隨之提高。次氯酸鈉用量對減水劑分散性的影響見圖4。
圖4 次氯酸鈉用量對減水劑分散性的影響
由圖4可知,氧化劑用量為玉米淀粉質(zhì)量的10%時,減水劑的分散性最好。由淀粉的氧化機理可知[5]:次氯酸鈉容易滲透到淀粉顆粒的深處,在低結(jié)晶區(qū)發(fā)生氧化作用,使分子斷鏈,引起解聚,從而影響改性淀粉的減水性能。當次氯酸鈉用量過大時,體系中堿的量也隨之增加,淀粉顆粒發(fā)生膨脹糊化,導致氧化淀粉量減少。
pH值對減水劑的影響是由于次氯酸鈉主要是以ClO-來氧化淀粉。在堿性環(huán)境下,次氯酸鈉主要以ClO-的形式存在;在中性環(huán)境下,次氯酸鈉主要以HOCl和ClO-的形式存在;在酸性環(huán)境下,次氯酸鈉主要以HOCl和CL2的形式存在[6]。氧化體系pH值對減水劑分散性的影響見圖5。
由圖5可見,摻減水劑水泥凈漿流動度隨pH值的增大呈先增大后減小,當pH值為10時,減水劑的分散性最佳;隨著pH值的繼續(xù)增大,引起氧化劑歧化副反應加劇,不利于氧化反應的進行。
圖5 氧化體系pH值對減水劑分散性的影響
在pH值為10,氧化劑用量為淀粉質(zhì)量的10%條件下(下同),反應溫度對減水劑分散性的影響見圖6。
圖6 反應溫度對減水劑分散性的影響
從圖6可知,當反應體系溫度為40℃時,減水劑的分散性最好。當反應溫度過低時,體系中反應速度緩慢;反應溫度過高則會出現(xiàn)局部糊化,且會促進次氯酸鈉發(fā)生歧化反應。
在反應溫度為40℃(下同),反應時間對減水劑分散性的影響見圖7。
圖7 反應時間對減水劑分散性的影響
由圖7可知,在反應時間為4 h時,反應較為完全,減水劑的減水效果最好。這是由于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體系中的次氯酸鈉能夠充分氧化玉米淀粉,淀粉充分膨脹,反應試劑充分擴散,使得整個反應更加完全,當反應到一定程度后,延長時間不會對反應體系有影響,綜合考慮效率和成本,反應時間為4 h。
反應時間4 h,以不同質(zhì)量的氧化淀粉部分替代TPEG,進而聚合合成淀粉改性聚羧酸減水劑,氧化淀粉用量對減水劑分散性的影響見圖8。參與合成的氧化淀粉的量占氧化淀粉總質(zhì)量的百分比(轉(zhuǎn)換率)變化見圖9。
圖8 氧化淀粉的用量對減水劑分散性的影響
圖9 氧化淀粉轉(zhuǎn)換率變化
從圖8可知,氧化淀粉用量為聚合單體總質(zhì)量(100 g)的10%時,合成減水劑的分散性最好。經(jīng)過對改性淀粉聚羧酸減水劑成品的洗滌、過濾、干燥、稱量發(fā)現(xiàn),聚合反應中氧化淀粉并未反應完全。而增加氧化淀粉用量相當于減少TPEG用量,由圖9可知當氧化淀粉用量10%時,反應中氧化淀粉的轉(zhuǎn)換率最大,減水劑的分散性也較好,聚合反應相對完全。
采用美國立高550-II型傅里葉紅外光譜分析儀進行分析,取一定量樣品,80 ℃烘干,波數(shù)范圍為 0~4000 cm-1,掃描次數(shù)為16次。按上述最佳工藝,用氧化后的淀粉取代10%TPEG合成淀粉改性聚羧酸減水劑,對其紅外光譜進行分析,結(jié)果見圖10。
由圖10可知,在1105 cm-1處為C—O—C碳氧單鍵吸收峰,表明試樣中帶有聚氧乙烯基團,1720 cm-1范圍處是羧基伸縮振動特征吸收峰,2880 cm-1范圍處有飽和烴C—H的伸縮特征吸收峰,3487 cm-1范圍處出現(xiàn)的寬峰即為羥基O—H的伸縮振動峰,氧化淀粉試驗較好達到預期效果。
圖10 玉米淀粉、氧化淀粉和合成減水劑的紅外光譜
由合成減水劑的紅外光譜可知,聚合后的減水劑保留著淀粉在 3000~3600 cm-1處羥基的特征峰,除原 1000~1200 cm-1處糖苷鍵的特征峰外,增加了3個吸收峰,其中1120 cm-1和1358 cm-1分別是—SO2-的對稱和不對稱伸縮振動峰,616 cm-1則是S—O鍵的伸縮振動,表明磺酸基團成功引入了淀粉改性聚羧酸減水劑中,符合預期分子結(jié)構(gòu)設計。
本文以玉米淀粉為原料,在氧化劑次氯酸鈉和引發(fā)劑作用下,經(jīng)過氧化作用和聚合作用合成聚羧酸系減水劑,通過上述實驗,得出如下結(jié)論:
(1)以玉米淀粉為原料,經(jīng)氧化-聚合作用制備水泥減水劑的最佳工藝為:氧化工藝,次氯酸鈉用量為淀粉質(zhì)量的10%,反應溫度40℃,反應時間為4 h,氧化體系pH值為10;聚合工藝,氧化淀粉用量為TPEG質(zhì)量的10%,m(VC)∶m(巰基丙酸)=3∶7。
(2)紅外光譜分析結(jié)果表明,淀粉改性聚羧酸減水劑的分子結(jié)構(gòu)較為理想。
(3)合成減水劑的分散性良好,當減水劑折固摻量為0.3%時,水泥凈漿流動度達到了300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