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偉華 王婕
法治建設是“八八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和實踐載體。2006年4月,浙江省委全面部署“法治浙江”建設,率先開始建設法治中國在省域層面的實踐探索。2014年12月,浙江省委決定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設,提出法治建設新要求。“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積累寶貴經驗。
4月13日,在杭州“市民之家”,記者注意到一間自助服務廳,廳內設有多個“最多跑一次”自助服務終端。
杭州市行政審批服務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楊燕介紹說,在這些自助終端上,可以進行企業(yè)名稱查詢、企業(yè)/個體工商戶自助登記和社會保險、醫(yī)療保險、不動產信息查詢等事項。
劉一丁使用自助終端開具一份不動產信息查詢證明,使用身份證信息登錄,在系統(tǒng)提示下,幾分鐘內就辦完?!白詈玫恼?,是讓人感覺不到政府的存在,卻時時刻刻都在享受政府的便捷服務?!眲⒁欢≌f。
目前,浙江全省各地行政服務中心投資審批、商事登記、不動產交易登記等領域綜合受理窗口都已到位,正在抓緊推進各業(yè)務部門和市縣自建業(yè)務系統(tǒng)與統(tǒng)一受理平臺對接,加快推進這項改革從物理整合向化學融合轉變。
浙江省編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浙江對于政府自身的改革思路,始終聚焦處理好政府權力和服務的關系這一主題。
在他看來,“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動實現了政務服務的三大轉變:一是群眾辦事從找“部門”轉變?yōu)檎摇罢?,由綜合窗口一致對外。二是從部門“各自為戰(zhàn)”轉變?yōu)椤皡f(xié)同作戰(zhàn)”,政府辦事從單部門循環(huán)跨越到多部門循環(huán)乃至整個政府的循環(huán)。三是部門行政權力轉變?yōu)樾姓熑?,行政服務中心不僅僅是一個政務服務平臺,更是政務服務的第三方監(jiān)管機構,對各部門履職進行全流程監(jiān)管、考核評價,并建立群眾辦事回訪機制。
為客觀評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成效,浙江省編辦委托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學圍繞“放管服”三個方面,組織開展了全省政務環(huán)境評估和滿意度抽樣調查,調查評估結果顯示,“最多跑一次”改革讓政府辦事效率明顯提高。
例如,在企業(yè)投資審批方面,2017年前8個月平均審批時間與2016年同期相比大幅縮短。在不動產登記方面,全省不動產交易登記平均時間為3.82天,與改革前的20天相比,縮短80.9%。
2003年7月10日,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召開。時任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總結浙江經濟多年發(fā)展經驗的基礎上,全面系統(tǒng)地闡釋了浙江發(fā)展的八個優(yōu)勢,提出了指向未來的八項舉措——“八八戰(zhàn)略”。
“進一步發(fā)揮浙江的體制機制優(yōu)勢,大力推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被確立為“八八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之一,浙江更加主動、更為自覺地把發(fā)揮體制機制優(yōu)勢擺在突出位置,將其作為引領新一輪發(fā)展的根本性與決定性的工作抓手。
體制機制新優(yōu)勢何以立?唯有改革!以政府自身改革為突破口,發(fā)起一場政府“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從富陽曬出全國首份縣域行政權力清單,到浙江政務服務網上線、全省42個省級部門權力清單上的4236項行政權力首次上網公布……在加快法治建設的道路上,省委、省政府從來都敢于動真碰硬,不惜“壯士斷腕”。
近幾年,浙江省歷經四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四張清單一張網”建設,政府自身改革不斷深化。“從‘三張清單一張網到‘四張清單一張網,再到現在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到了一個可以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收獲成果的節(jié)點?!边^去的這幾年,浙江省委黨校教授徐邦友一直在關注浙江的政府改革進程,在他看來,“最多跑一次”的承諾,水到渠成。
走進互聯(lián)網法院,處處可見互聯(lián)網元素:在線咨詢機可以實時聯(lián)通法官、導訴臺前自助設備能幫助當事人掃描各類材料、法庭內法官能通過大屏幕和遠方的當事人在線開庭……
2017年12月19日,備受關注的“浙廣集團”起訴“咪咕視訊”“咪咕文化”侵犯《奔跑吧兄弟(第三季)》信息網絡傳播權案在杭州互聯(lián)網法院宣判。與其他法院相比,宣判現場的布置很特別。法庭里沒有原被告席,合議庭法官面對的是一塊大屏幕,原被告雙方當事人分坐在各自的電腦前。
此前,杭州互聯(lián)網法院通過在線庭前會議的方式提前梳理案件證據、歸納爭議焦點、確定無爭議事實,將疑難復雜案件的開庭審理簡單化,通過在線庭審的方式完成了案件開庭審理。
這是杭州互聯(lián)網法院正式揭牌成立以來所審理案件的一個縮影。自2017年5月1日試點開始至2017年12月31日,杭州互聯(lián)網法院累計立案受理4825件,審結3422件,網上立案率85%,一審服判息訴率達98.5%,平均審理天數48天。
近些年,信息經濟對司法提出了便捷化、數據化、互聯(lián)互通的新要求,浙江高院適應新形勢,迅即組織整合科技、司法力量,探索涉網案件的網絡化審理。
2015年4月,浙江高院確定杭州市余杭區(qū)法院、西湖區(qū)法院、濱江區(qū)法院和杭州市中級法院作為電子商務網上法庭首批試點法院,分別審理網絡交易糾紛、網絡支付糾紛、網絡著作權糾紛及其上訴案件。
當年8月13日,這四家試點法院的電子商務網上法庭正式上線,從起訴、調解、立案(管轄異議)到舉證、質證、開庭、判決、執(zhí)行,訴訟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在線上完成。這一改革完全顛覆了傳統(tǒng)的庭審模式,堪稱一場司法革命。
電子商務網上法庭的先行先試,積累了經驗,發(fā)現了問題,為設立杭州互聯(lián)網法院探清了道路,打下了堅實基礎。
近些年來,浙江深入推進司法改革,打造了“陽光司法指數”“網絡司法拍賣”等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浙江品牌”,以不斷創(chuàng)新的探索和實踐,讓浙江的陽光司法更加透明,更加人性化,司法公正以看得見的方式得到實現,司法公信力不斷提升。
“在中國2015年度司法透明指數評估報告中,浙江高院、寧波中院、寧波海事法院分列全國高院、中院和海事法院榜首?!痹?016年浙江省法院工作報告中,浙江法院在司法透明指數評估中獲得了三個榜首,鼓舞人心,這是多年來浙江深入推進陽光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最好體現。
為了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浙江的司法改革之路早就有了陽光司法的規(guī)劃。2009年,浙江省高院作出“抓好八項司法、服務科學發(fā)展”的工作部署,陽光司法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2011年,浙江制定了《浙江法院陽光司法實施標準》。2012年,聯(lián)合浙江大學研制“浙江法院陽光司法指數評估體系”。
2013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國內首創(chuàng)“陽光司法指數”基礎上,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作為獨立的第三方,選取司法公開中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對全省法院進行陽光司法指數測評,這標志著我省法院全面實施陽光司法指數評估體系。
2015年,浙江高院又制定了《關于打造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全面深化陽光司法的工作要點及分工方案》,全面深化陽光司法工作,構建司法公開的長效工作機制。
每走一步,浙江都更加深入推進陽光司法,讓公平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而隨著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司法公開的渠道不斷拓寬,浙江又著力以科技手段創(chuàng)新陽光司法,建設“智慧法院”,讓司法權力更加全面地“曬”在陽光下。
2012年6月26日,寧波市兩家基層法院的兩件轎車拍品在淘寶網上拍賣,超過30萬人次圍觀。10多天后,這兩件拍品被大幅溢價拍出。這在浙江,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網絡司法拍賣是浙江法院推進“陽光司法”的創(chuàng)新之舉。2012年6月,浙江高院率先探索零傭金網絡司法拍賣,試點成功后,在全省103家法院全面鋪開。
據統(tǒng)計,2015年網絡司法拍賣全年成交1.6萬件,總成交額355億元,成交率達90.1%,平均溢價率39.2%,比傳統(tǒng)委托拍賣方式分別提高了14%和17%,為當事人節(jié)省傭金7.7億元。
“沿線這幾棟房子存在的問題,大家想下如何解決?”在浙江桐鄉(xiāng)市高橋鎮(zhèn)的越豐村,由12名村民組成的“百姓議事會”正在熱烈地討論。村書記沈春雷告訴記者,越豐村位于滬杭高鐵、高速公路邊上,為了更好建設美麗家園,大家正在商討如何解決這個環(huán)境治理問題。
征詢了村民代表大會的意見后,“百姓議事會”決定,外立面整治由村委會組織施工人員來完成,房前屋后的雜物則由各家各戶自行清理。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的新觀點新要求,從社會管理轉向社會治理。2013年,桐鄉(xiāng)率先在高橋鎮(zhèn)越豐村進行基層社會治理試點,組建了三支植根于民間的團隊——百姓參政團、道德評判團、百事服務團。由老百姓參與公共決策,自己參與干,干得怎么樣自己參與評判。通過建立適合當地發(fā)展的基層組織,讓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各司其職。
通過“三治合一”的成功實踐,全市上下已經逐步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尤其是通過全市100個三級法律服務團的普及運用,老百姓已經習慣于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和矛盾。
近幾年來,浙江省委完善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機制,推進鄉(xiāng)村治理創(chuàng)新,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推動全面制定修訂和實施村規(guī)民約、社區(qū)公約,提高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推進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推廣“一村(社區(qū))一法律顧問”制度,促進了文明和諧社會風尚的形成。
如今在浙江,法治、德治和自治“三治合一”的基層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成為山區(qū)海島、街巷田頭的一道亮麗風景。
在龍游,村規(guī)民約推陳出新,以合理、有序的“家法”身份再次出現在群眾的眼前。全縣262個行政村都確立了新的村規(guī)民約,成為和諧社會的一大基石。
發(fā)軔于舟山市桃花鎮(zhèn)的“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目前已在全省遍地開花,形成“融管理于服務”的基層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