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 舟
一盞不起眼的油燈,見證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艱難歲月,詮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魚水深情。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紅軍時期的手提燈,記載的就是貴州黎平群眾支援紅軍的一段感人故事。
1934年12月,貴州省黎平縣傳出一個消息:“紅軍快來了!”城內的普通群眾興高采烈準備迎接紅軍,土豪劣紳和國民黨軍政官員則聞風而逃。
12月14日,中央紅軍一部出現在黎平城的東南門,當地群眾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將紅軍接進城。許多老人、婦女站在街道兩邊,端茶倒水歡迎紅軍。紅軍入城后,在孔廟忠義祠召開群眾大會,宣傳黨的政策和紅軍紀律,組織群眾開展打土豪斗爭,沒收地主豪紳的財物分給群眾。
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決定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確定了向貴州轉兵的戰(zhàn)略決策,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了重要準備。
當時,中央紅軍分批途徑黎平向西北方向挺進,有些部隊還要與伺機進行襲擾的反動武裝作戰(zhàn),因此需要一些熟悉當地情況的群眾給紅軍帶路。
黎平縣貧苦農民高樹清,知道紅軍是幫助窮人的好隊伍。他冒著生命危險,主動找到紅軍,要求給部隊當向導。
高樹清首先引導一支紅軍,爬山涉水將部隊帶領到指定地點。
第一次帶路任務完成后,高樹清遇到了另一支紅軍隊伍,氣喘吁吁的他顧不上休息,再次帶領紅軍踏上了征程。這支部隊到達目的地后天色已暗,一位紅軍干部為了高樹清返程方便,將一盞手提風雨燈送給了他。
高樹清在返回的路上,又數次遇到人數不等的紅軍隊伍。他提著那盞油燈,接連往返多次給紅軍帶路,直到夜半時分回家。紅軍離開黎平后,高樹清把這盞紅軍送給他的手提風雨燈珍藏起來。
新中國成立后,高樹清將這盞手提燈捐獻給當地政府。后來,這件珍貴的革命文物被國家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