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紅
(作者單位:廈門市中醫(yī)院)
隨著祖國中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中醫(yī)藥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睞。如何正確煎煮中藥,最大限度地使其發(fā)揮出應有的藥效,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疾病的治療效果。在門診護理工作中,也時常有患者和家屬咨詢中藥的煎煮方法,現(xiàn)就中藥煎煮的正確方法介紹如下。
首選砂鍋來煎煮中藥。砂鍋傳熱性能好,受熱均勻,不易爆沸,兼有保溫、使用方便、價格低廉等優(yōu)點,更重要的是砂鍋為硅酸鹽成分,化學性能穩(wěn)定。其次也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煎煮中藥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容器,因為這些容器的金屬化學性質較為活潑,易與中藥中的某些成分發(fā)生化學變化,影響中藥成分的含量,使中藥的效應減低或消失。
煎煮中藥,取什么樣的水非常重要。古代醫(yī)家的經(jīng)驗是,肢體的病變取長流水,二便不通的取急流水,痰飲郁滯的取逆流水,發(fā)熱陽證的取雪水,中氣不足的取春雨水。但現(xiàn)在很難依此法取水,多是用自來水,偏遠地方還有用井水的,如果選用礦泉水則效果會更好。
用水量直接影響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度。原則上第一煎加水量要超過藥面3~5厘米,第二煎超過藥面2~3厘米即可。
但也要看藥物是否易吸水,如果是植物的枝葉、花莖等容易吸水的藥物,可以多加一些水。如果是植物的根、礦物質、動物甲殼等不易吸水的藥物,則可以少加水。將兩次煎出的藥液混合,藥液總量控制在成人200~300毫升,兒童50~150毫升,分2~3次服用,病位在上部的宜飯后服用,病位在下部的宜飯前服用。
煎煮用水,一般以生水為主,冬季也可以用常溫水,但不可用沸水浸泡。浸泡時間以30分鐘為宜,但具體浸泡時間也要依據(jù)藥材而定。如植物的根、莖、果、礦物藥、動物內臟等藥材,浸泡時間應適當延長,對于花、葉等藥材則應適當減少浸泡時間,而需要先煎后下的藥材無需浸泡。
現(xiàn)在煎煮中藥一般是使用天然氣,掌握火候非常重要。一般是“先武后文”,即煎開前用較強火力,煎開后用較弱火力。要做到武而不烈,文而不緩。煎煮中藥的時間要控制好,煎煮時間不足,藥物的有效成分尚未完全煎出,但也不是時間煎煮得越久越好。第一遍煎煮時間以20~30分鐘為宜,第二遍煎煮時間以15~20分鐘為宜。
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延長藥物的煎煮時間,使藥物難溶性的成分充分煎出。一般情況下,需先煎的飲片,經(jīng)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10~20分鐘,再與用水浸泡過的其他藥物合并煎煮。常見的需要先煎的藥物有:①礦物、動物骨甲類飲片,如生龍骨、生龍齒、生紫石英、生寒水石、生石決明、生珍珠母、生瓦楞子、鱉甲、龜甲、鹿角霜、生磁石、生牡蠣、生石膏、生赭石、自然銅等;②某些有毒飲片,如含有烏頭堿的生川烏、生草烏或制附子,經(jīng)過1~2小時的煎煮后,可使烏頭堿分解為烏頭次堿,進而分解為烏頭原堿,可使藥物的毒性大為降低。
后下的目的是為了縮短藥物的煎煮時間,減少藥物因煎煮時間過久所造成的成分喪失。一般情況下,在其他群藥文火煎煮15~20分鐘后,放入需后下的飲片再煎煮5~10分鐘即可。常見的需要后下的藥物有:①氣味芳香類飲片,如降香、沉香、薄荷、砂仁、白豆蔻、魚腥草等;②久煎后有效成分易被破壞的飲片,如鉤藤、苦杏仁、徐長卿、生大黃、番瀉葉等。
即把需包煎的飲片裝在用棉紗制成的布袋中,扎緊袋口后與群藥共同煎煮。常見的需要包煎的藥物有:①含粘液質較多的飲片,如車前子、葶藶子等;②富含絨毛的飲片,如旋覆花、枇杷葉等;③花粉等微小飲片,如蒲黃、海金沙、蛤粉、六一散等。
膠類中藥不宜與群藥同煎,以免因煎液粘稠而影響其他藥物成分的煎出或結底糊化。可將此類藥置于已煎好的藥液中加熱溶化后一起服用,也可將此類藥置于容器內,加適量水,加熱溶化或隔水燉化后,再兌入群藥煎液中混勻分服,如阿膠、鱉甲膠、鹿角膠、龜鹿二仙膠等。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一些貴重中藥飲片,為使其成分充分煎出,減少其成分被其他藥渣吸附引起的損失,需先用另外的容器單獨煎煮取汁后,再將渣并入其他群藥合煎,然后將前后煎煮的不同藥液混勻后分服。如人參、西洋參、西紅花等質地較疏松者,通常需另煎30~40分鐘,而羚羊角、水牛角等質地堅硬者,則應單獨煎煮2~3小時。
對于液體中藥,放在其他藥中煎煮,往往會影響其成分,故應待其他藥物煎煮去渣取汁后,再行兌入服用,如黃酒、竹瀝水、鮮藕汁、姜汁、梨汁、蜂蜜等。
一些用量少,貴細的中藥宜先研成粉末再用群藥的煎液沖服,避免因與他藥同煎導致其成分被藥渣吸附而影響藥效。如雷丸、蘄蛇、羚羊角、三七、琥珀、鹿茸、紫河車、沉香、金錢白花蛇等。
對于質地松泡、用量較大,或泥土類不易濾凈藥渣的藥物,可先煎15~25分鐘,去渣取汁,再與其他藥物同煎,如葫蘆殼、灶心土等。
一些果實種子類的中藥,由于外殼堅硬,其成分不易煎出,對這類中藥需“用時搗碎”。需“用時搗碎”的炮制常用藥有:牛蒡子、瓜蔞子、芥子、決明子、豆蔻、苦杏仁、草豆蔻、梔子、砂仁、牽牛子、桃仁、益智仁、酸棗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