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吃小魚”“魚只在水里游”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墒?,在動物世界中,“小魚吃大魚”這樣的“怪事”卻真實存在。
在海洋中,鯊魚可稱得上兇猛動物了,可它的天敵竟是小小的硬腭毒魚。硬腭毒魚身體粗短,背扁腹圓,外皮松弛,除了嘴和尾部外,全身幾乎都長滿尖利的棘刺。就像孫悟空鉆進鐵扇公主的肚子里一樣,當硬腭毒魚被鯊魚吞進肚子里后,它會鼓成一個刺球,亂刺亂撞,邊啃邊吃。當硬腭毒魚咬穿鯊魚的肚子鉆出來時,鯊魚就沒命了。這硬腭毒魚就是刺豚!
摩洛哥的羊爬樹,其實也是為了找食物,尤其是在食物匱乏的干旱地區(qū)。摩洛哥堅果樹有刺,而且多有節(jié)瘤,而此地的羊有可協(xié)助平衡和借力使力的分趾和上爪,很適合爬樹。
攀鱸魚樣子普通,但它離水能夠不死,還可以“走路”。攀鱸魚可在陸地上生存數周。除擁有特別的呼吸系統(tǒng)外,它還具有特別的視覺系統(tǒng),可適應光線在水中折射和空氣折射之間的改變,這對魚類來說很罕見。在干旱季節(jié),它們會鉆入泥巴之中匿藏,借此生存下來。攀鱸魚使用胸鰭移動和跳躍在陸地上“行走”,即是利用胸鰭撐住前半身,然后用后半身扭來扭去往前行進。
摩門蟋蟀并不是蟋蟀,而是一種樹螽(zhōng),是蝗蟲的近親。如果它們面臨食物短缺,就會集體遷移。在這個過程中,每只摩門蟋蟀都會全神貫注,使出渾身解數跟上隊伍。但這絕不是強烈的群體責任感驅使的,而是為了活命。因為一旦一只摩門蟋蟀停下了腳步,同伴就會群起而攻之,將其立即吃掉。這種殘忍的同類相殘,是因為饑餓的遷移大軍需要補充蛋白質和鹽分以維持體力,直到找到新的食物。
長頸鹿是世界上個子最高的動物,脖子長約16英尺。這種顯著的特征幫助長頸鹿在同其他動物的食物競爭中占得先機。然而,這種優(yōu)勢也給長頸鹿帶來了許多麻煩,它們心臟的跳動速度必須是母牛的2倍,這樣才能把血液輸送到大腦。因此,長頸鹿就需要擁有復雜的血管系統(tǒng),以保證它們蹲下身時,血液運輸不會忽然中斷。為了避免血液匯集到蹄部,長頸鹿必須緊繃心臟以下6英尺處的雙腿皮膚。
鸚鵡通常被認為是一種不動大腦的帶羽毛的“錄音機”,只知機械地重復。但研究發(fā)現(xiàn),鸚鵡不僅會“學舌”,而且還具備某種復雜的語言處理能力。鸚鵡的語言能力其實十分突出,能以類似4-6歲小孩的熟練程度從事某種語言處理任務。鸚鵡似乎能掌握“相同”與“不同”,“大”與“小”,“有”與“沒有”等概念。也許最令人感興趣的是,鸚鵡還能以一套新奇的方法將標簽和符號組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