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旭彬
中國人喜歡喝熱水,這個習慣是怎么養(yǎng)成的?
有一種意見認為,中國人自古便有喝熱水的傳統。
此話只說對了一半。
基于衛(wèi)生原因,上層中國,確實有著悠久的喝熱水的傳統。
明代天啟年間,大臣楊漣因彈劾宦官魏忠賢而遭到迫害。屢受酷刑拷打后,楊漣“知珰意不可回,每晨起多飲涼水,以求速死”。
欲“飲涼水求速死”,顯見楊漣相信喝涼水有害身體健康。那么,未入獄前的楊漣,自當以喝熱水為日常生活的首選。
但基于經濟原因,底層中國,還有著同樣悠久的喝涼水的傳統。
唐武宗時期,日本僧人圓仁來華,見到山東一帶普通百姓“不曾煮羹吃,長年惟吃冷菜”,來了極貴重的客人,“便與空餅、冷菜”,作為招待的佳肴。
這些底層人,因燃料缺乏,熱菜熱飯都沒得吃,自然更喝不上熱水。
宋元時期,出現了獨立運營的茶肆、茶樓、茶坊,喝茶的風氣深入底層社會。但普通人還是承擔不起燒開水煮茶的燃料成本,所以,茶販們提著茶壺沿門挨家挨戶叫賣“點茶”(用沸水泡茶),就成了一門很興盛的生意,名叫“提茶瓶”。因為煮開水比做飯更費燃料,宋元時期的普通人家,日常生活中,“除了做飯(外)不生火,不準備熱水?!话慵彝ヒ荒晁募竞壬?,只有老人和生病的人才煮開水喝”。
到了清代,“戒飲涼水以防壞腹”的中土風俗,仍只存在于上層社會,多數底層民眾繼續(xù)喝涼水。
當然,如果水太臟,也會做一些有限的處理。
比如,乾隆年間,馬嘎爾尼使團訪華。他們注意到,天津白河兩岸民眾,并不直接飲用混濁的河水,而是“把河水取上來之后,把一些明礬放在一個穿孔的竹筒內,然后把這個竹筒放在水里攪動”。明礬可以沉淀河水中的泥沙等懸浮物,但殺不死河水中的病菌。
進入民國,西方細菌學說傳入,“喝熱水”獲得科學支持,知識界呼吁民眾喝熱水的聲音變大。政府轉型,也意識到自身在公共衛(wèi)生方面負有責任,開始斷斷續(xù)續(xù)向民間推廣喝熱水。
比如,1918年前后,京師警察廳曾針對北京民眾直接飲用生井水一事,多次利用媒體“婉言相勸”,宣傳涼水應煮沸后再喝。
針對當時流行的汽水,警察廳也制定了行業(yè)質量標準,要求“所用之水必須清潔熟水,至少須煎沸至三十分鐘之久,須用砂鍋過濾一次以上,不得僅用布濾其水,濾內之砂或炭每一日須用熟水洗滌一次”。
政府與知識界從衛(wèi)生角度宣傳“喝熱水”,但是否能夠收效,仍取決于經濟角度。
在經濟發(fā)達的上海、蕪湖等東南沿海城市,“熟水店”的出現,同時解決了底層民眾喝熱水和節(jié)省燃料的雙重需求。1930年代上海市政府社會局的一份關于上海工人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因價格便宜,除飲用水外,工人們連煮飯用水,也直接購買“熟水店”的開水,以節(jié)省自家的燃料費。
在更廣闊的農村,也可能有類似“熟水店”一類賣開水的鋪子存在,但迫于經濟壓力,普通民眾仍選擇繼續(xù)喝生水。
1949年之后,官方全面加強了“喝熱水”“喝開水”的宣傳和推廣。愛國衛(wèi)生運動委員會一再號召“要反復教育群眾喝開水和消毒過的水,不喝生水”;官方編纂的各種《農村衛(wèi)生院課本》也一致要求“衛(wèi)生員應當積極宣傳喝開水的好處,帶動群眾養(yǎng)成喝開水的好習慣”。
這種推廣在城市比較順利。城市居民的熱開水供應大多由其所在廠礦、機關負責,憑票購買。這種供應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
在農村,類似的開水供應,只在“公共食堂”時期(1958年~1960年)短暫出現。公共食堂失敗后,因大煉鋼鐵導致燃料更加短缺的農村,又恢復了喝涼水、喝生水的傳統。20世紀70年代,官方提倡搞“人工沼氣”,核心宣傳內容之一就是“辦了沼氣,解決了燃料不足的困難,改變了部分群眾原來喝生水的情況”;20世紀80年代全國推廣省柴灶,核心宣傳內容之一同樣是“解決了農村部分群眾喝開水難的問題,方便了群眾的生活,節(jié)約了柴草和煤炭”。
無論城鄉(xiāng)、無論貧富,多數中國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喝上熱水,時間已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距今不過20年。這一點,我們可以由保溫瓶的普及程度得知:1957年,全國保溫瓶年產量只有0.3億個;1975年只有0.69億個;1983年,年產量飆升至1.38億個;1984年達1.49億個;1988年為2.07億個;1994年為2.38億個;1997年為2.66億個,達到了峰值。
回到開篇的問題:為什么中國人特別喜歡喝熱水?
因為中國人特別不容易,才剛剛喝上熱水啊。
(摘自“騰訊·短史記” 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