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中國人之所以對月亮情有獨鐘,也許是因為月亮那種特殊的質(zhì)感、獨到的美麗。它是柔和的,它是清澈的,它是圓潤的,更重要的是,它是不斷變化的。
我們想想看:在初一,古人稱為“朔”的日子里,我們幾乎看不見月亮;初二以后,細細的一點點月痕露出它的嫩芽,然后逐漸豐滿圓潤;直到十五,古人稱為“望”的時候,它如同冰輪,如同瑤臺的鏡子,變得那么豐滿,那么圓潤。月亮周而復(fù)始地變化著。從“朔”,經(jīng)過“望”,再抵達“朔”,完成一個循環(huán),就是一個月。這就是中國的陰歷。月亮的這個周期,是一種循環(huán),隱喻著一種不死的精神。所以,月亮代表著一種流轉(zhuǎn)循環(huán)的永恒與輪回。
在中國的哲學(xué)里,月亮的這種變化是一個主題,甚至可以說,認識明月是中國哲學(xué)的一個命題:大地之上的天空,黑夜的月亮和白晝的太陽形成平衡,它們的形象被遠古的中國人提煉為“陰”與“陽”。
我們每天迎著東升旭日去上班去工作,看見的一輪太陽永遠是穩(wěn)定的,熱烈的,圓滿的。它永遠給予你光和熱,給予能量,促使人們發(fā)奮進取。中國人從太陽那里學(xué)到了一種進取心。
月亮高懸在空中,它的陰晴圓缺,有著諸多面目,和太陽的永恒形狀不一樣。在它的周期性變化里,在它的陰晴圓缺中,我們品味著時光的承轉(zhuǎn)流變,命運的悲歡離合,我們學(xué)到了平常心。
人向太陽學(xué)會了進取,在這個世界上可以奮發(fā)向上,可以超越自我;人向明月學(xué)會了沉靜,可以以一種淡泊的心情看待世間的是非坎坷,達到自己生命的一種真正的逍遙。
月亮的這種陰晴圓缺,折射到世界萬物和人生百態(tài)上,就是老子說的:“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有的東西殘缺了,實際上它獲得了另外一種“圓滿”——月亮只有一彎月牙的時候,是一種“損”,一種缺失,但它已經(jīng)蓄滿了生命,正在邁向圓滿,這就是“損之而益”。有的東西圓滿了,完成了,實際上卻逐漸走向殘缺——圓月當(dāng)空,流光瀉地,是一種璀璨,一種“益”,但它的力量已經(jīng)達到巔峰,無力再更圓一些、更亮一些,只能慢慢消瘦下去,這就是“益之而損”了。
用一種辯證與變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這樣的目光移到世間,我們就知道怎樣完成內(nèi)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
正是因為這樣的滿而損、損而滿,盼望了很久之后,最圓滿的日子——十五的月圓,就成了中國人心靈的寄托。尤其是中秋,一年中最美、最大的月亮高懸夜空,總是引得人們思緒飛揚,感慨萬千。
明月皎皎,清輝萬里,到底它藏了什么樣的秘密,徒增一段段憂傷離恨,人在天涯,月在天涯,到底它把清光灑在了誰的心上?
沉沉靜夜,我們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來。平日里忙忙碌碌,忙的都是眼前的衣食住行,我們的心事被忽略了多久呢?那些讓我們真正成為自己的夢想、心愿、遺憾、悵惘,它們還在嗎?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不圓滿的人生,我們隱藏的心事,才會探出頭來,被明月照耀得纖毫畢現(xiàn)。
(摘自“搜狐文化”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