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也認(rèn)為,教育的目標(biāo)是成人。
人,其實也有好幾種。最高級的叫圣人;最差勁的叫小人,是時時被拉出來批判的??鬃邮怯欣硐氲默F(xiàn)實主義者,因此他的培養(yǎng)目標(biāo)在二者之間,具體地說就是君子。
那么,君子是什么樣的?
這就不好說了,僅僅《論語》中就有三十多處提到君子。如果逐條分析,咱們這課要拖堂。舉例說明呢?又會有盲人摸象之嫌。
所以只能看,君子不是什么。
不是什么呢?《論語》說:“君子不器?!边@話可能有三種意思,直譯過來有點(diǎn)難聽:一、君子不是東西。二、君子不能是東西。三、君子不能只是東西。
說明一下,這種翻譯很現(xiàn)代,孔子那時候沒有“東西”這個詞,“東西”是唐代以后才有的。唐代長安的商業(yè)區(qū)分為東市和西市,東市賣土特產(chǎn),西市則賣外來商品?,F(xiàn)在維吾爾族的抓飯,還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什么的,就能在長安的西市買到。長安人購物不在東市,便在西市。這就叫買東西。
如果不是在這兩處買的呢?品質(zhì)沒有保證,不是東西。所以,君子不器,只能翻譯為不是器物。
可見,孔子的教育主張是:不要成材,也不要成器。
為什么呢?因為成材成器是小人的事。
按照孔子的說法,小人并不是壞人,而是比較低級的人。他們要從事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必須有一技之長,也必須把自己變成材料和工具,這就是器?;蛘哒f,成材成器。
君子則相反,謀道不謀食。
據(jù)《論語·學(xué)而》記載,孔子甚至還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吃飯睡覺都不重要,哪里還需要什么謀生的手段和技能?
這種君子,確實做不得。
其實,孔子那么說,是因為他培養(yǎng)出來的學(xué)生多半能做官,穿衣吃飯根本不是問題。但,如果做不了官呢?就只能像顏回那樣苦哈哈的。
當(dāng)然,顏回不覺得苦,他不改其樂。
這很值得尊敬,卻未必應(yīng)該提倡。顏回愿意是顏回的事,但不能要求人人都這樣。如果大家都像他那樣,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請問誰來創(chuàng)造社會的物質(zhì)財富?恐怕早就亡國亡種了。
何況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謀生是第一位的,謀心是第二位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生存都成問題,請問如何謀道?喝涼水,數(shù)星星嗎?
謀生手段,豈能沒有?
但,如果只是賺錢吃飯,跟盯著食槽的豬又有什么兩樣?謀生第一,卻不是唯一。要活得像真正的人,就還要有精神追求,還要謀心。
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樣?
要有一技之長,又不能只有一技之長。沒有技能就沒有飯吃,只有技能就變成器物。說清楚了這一點(diǎn),我們就能繼承孔子的思想:通過教育使人真正成為人。
問題是,什么叫真正成為人?這當(dāng)然又說來話長。但,最好的辦法,是看看孔子自己。
(摘自“易中天微信公眾號”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