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輝
二喜曾非常滿意現(xiàn)在的住處,推開窗,能夠俯瞰一條美食街,那條街因為池莉的一部小說而聞名全國。二喜奮斗到40多歲,才從三環(huán)邊上搬到這兒。
如今二喜正在為怎樣逃離這套老宅而煩惱。
“你知道我是有一點潔癖的……”二喜說起一件讓他忍無可忍的事,隔壁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住進了將近20人,都是附近某酒店的服務員、廚工。因為廁所不夠用,情急之下便有人在樓道里解決……
二喜決定把房賣了,去一個正常點的小區(qū)居住。他去中介一打聽,房子并不好賣。評估價雖然每平方米2.5萬,但房子太老,總價太高,買得起的人大多會選擇去買位置稍微偏一點的新房,所以實際成交價不過一萬七八每平方米。
“哪怕回到三環(huán)邊上,我都認了!”二喜下決心將房子掛了牌。
和二喜一樣,侄兒大偉一度也覺得居住地段是身份的象征,三環(huán)以外是郊區(qū),武漢人住到那兒很跌份。然而去年他參加了七八個樓盤的搖號,最終不得不務實地買了四環(huán)邊的一套三居室。他起初垂頭喪氣,后來小區(qū)業(yè)主建了群,一看鄰居大多是和他一樣的年輕白領,論學歷、薪資,他只不過處于中游,于是心情大好,覺得并不跌份了。
當年,我是從上海移居武漢的,已經(jīng)被“踢”出九百多公里了,倒并不介意再被“踢”出三四十公里。于是“五一”前去東郊看房,我很快就簽下一套小戶型,明年交房。之所以有些匆忙,是因為我現(xiàn)在所住的房子快20年了,很多銀行不給高齡二手房發(fā)放貸款。有些即便肯貸,首付也會較高,還貸期限較短。等房齡超過20年再出售,買家可能會大大減少。
“別看是一樓,好處多著呢。您看,屋后綠化帶,您可以圈起來種菜、養(yǎng)雞。沒人會管……”那天看到中介帶著幾個人在小區(qū)里看房,如此介紹房子的“優(yōu)勢”。面對這樣的小區(qū),我能不早點走人嗎?
相比我們,我的姑媽是個堅守“榮譽”的人。她住在上海市中心的一套老房子里,居住體驗不是很好,但她覺得這是正宗上海人應該住的地段。我多次勸她把房子賣了,去嘉興或者昆山買套小別墅,生活質量肯定會有飛躍。姑媽不屑,說那些地方已經(jīng)是鄉(xiāng)下了,不考慮。想想她都已經(jīng)70歲了,還這么講究身份,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房子是用來住的,居住體驗當然最重要,可是偏偏有人給它加載了過多的附加屬性,最后房子沒累著,累壞了自己。
(摘自《富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