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齊林
初中作文教學應(yīng)從“走進生活,展露真情”的角度切入,下大力氣培養(yǎng)學生觀察積累生活的能力,為今后作文、做人奠定初步的基礎(chǔ)。如何“走進生活,展露真情”呢?我想談點自己的想法。
一、要善于引導(dǎo)學生寫作時表達一份真情
古人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笨纯次覀儗W過的文章,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寫人敘事也好,繪景也罷,無不蘊含著感人肺腑、引人共鳴的真情。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抒發(fā)了父愛子、子愛父的人間真情;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表現(xiàn)了對自由快樂生活的熱愛和對私塾生活的厭惡之情;……由此,我們指導(dǎo)學生寫作文之前,不妨先讓學生想一想:要表達一種什么感情?是對某個事物的喜愛還是厭惡?是對某個人的熱愛、感激、思念還是憎恨?是快樂還是憂傷?是欣喜還是憤怒?是贊美還是蔑視?——當你確定要表達某種感情時,就能寫出自己心中想說的話了。
作文貴在寫真話抒真情,但切不可為文造情,那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情是萬萬使不得的。其實生活處處有真情,根本不用去造。如看到母親給你做了可口的飯菜,自己卻吃咸菜會心頭發(fā)熱,這就是真情;又如因為做錯了事,傷害了別人而懊悔不已、痛心疾首,這也是真情……就看你如何去發(fā)現(xiàn)、去捕捉人間真情了。
二、要善于引導(dǎo)學生寫作時實話實說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就是用筆來說話,作文要說真話,說實在的話,說自己的話,不要說假話,說空話,說套話?!比~老多年前的話對我們當前的作文教學仍然具有積極的指導(dǎo)作用。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必須鼓勵學生寫真話、抒真情。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歸有光的
《項脊軒志》等文章都是現(xiàn)行中學語文課本中情感類文章。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作家都是平實地寫生活中的瑣事,實話實說,那樸實本分的情感使讀者流下或激動或心酸的淚水。事實告訴我們,寫作文有了真正發(fā)自內(nèi)心的“從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實感,就能做到寫山能情滿于山,寫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讓好文章富于永久的生命力。而現(xiàn)實中許多同學作文所發(fā)的那些虛情常常讓人哭笑不得。其原因,一是作文教學中,引導(dǎo)學生寫真話抒真情的力度不夠,二是學生沒有真正走進樸實無華的生活,學生沒有學會怎么去感受生活。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yīng)該經(jīng)常向?qū)W生強調(diào),生活才是活生生的語文,要過寫作關(guān),就要學會閱讀生活,實話實說。
三、要善于引導(dǎo)學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拓寬閱讀生活的視野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可論,學生就會有話可說,有真情可抒,師長、親朋、同學,樁樁可敘。比如,經(jīng)常與親人交流,盡可能多地瀏覽報刊,多留意街頭四季的變化,學會傾聽來自自然的聲音,聽聽音樂,參觀藝術(shù)展覽等,凡是健康向上的東西都要學會用心去貼近。從這種觀察中獲取活生生的寫作材料,引起學生無限的聯(lián)想。有時候老師可以選擇一些精美的時文抄給學生,也可以把自己偶爾的思考拿出來讓學生品評。作文只要善于引導(dǎo)學生深入生活,體會生活,盡可能多地開拓學生的生活視野,那就會達到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最高境界。
能獲得滿分,不是靠巧妙的構(gòu)思,精美的語言,也不是靠曲折的故事、生動的場景,而是靠作者那支無矯情、不造作的筆,靠那份真真切切的話語抒發(fā)的那份真情。因此,千萬不要湊技巧這個熱鬧,認認真真地閱讀,老老實實地寫作,本本分分地感動,那才是作文的正途。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快更好地走進生活、把握生活呢?一是讓學生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真情。真情只能從生活中來,離開了生活就無所謂真情,所以要想獲得真情,根本的經(jīng)驗就是實感生活?!罢媲椤敝荒軓摹皩嵏小敝挟a(chǎn)生,無生活實感,就不可能有真情。作文與生活的關(guān)系也一樣,作文離不開生活,沒有生活,也就沒有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