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會像牛郎和織女這對苦命夫妻一般,如此渴望每年七月初七這一天的到來。橫跨銀河的鵲橋,搭起的是兩顆飽經苦難的心之間的橋梁。總是有人會愛上一個遠方的人,也總是有愛人去往遠方,相愛卻不能相守,想念時不能擁抱,悲喜不能一起經歷,但為了愛情,他們甘之若飴。這個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可能并不僅僅是地域,還有生與死、過去與現(xiàn)在、現(xiàn)實與夢境……銀幕上那些催人淚下的故事里,正經歷著如此難以仗量的距離的戀人們又是如何維系他們的愛情,并且依舊甜蜜的?在這個甜與苦兼?zhèn)涞墓?jié)日里,借此為自己與遠方的戀人增添堅持下去的力量吧。 文/ 赫本
戀愛距離:交錯的兩年
不同的時空,觸不到的戀人,為何上天還要讓他們產生交集?愛的誕生,從來就和理性沒有關系,如果命運讓分隔兩個時空的男女相遇相愛,那應該怎么辦?
男人搬進一座海邊的新房子,卻在信箱里發(fā)現(xiàn)一封兩年后寄來的信。原來通過這個信箱,他可以和兩年后不同時空的女人通信,于是兩個時空不同,不能“相見”的人就開始了一段觸不到的戀愛。沒有轟轟烈烈的劇情,有的只是細膩溫婉的愛情。在兩個不同的時空,守候一個共同的信箱,相約一棟海邊的房子旁,在車站等待著也許哪天可以遇到的愛人。
無法觸碰,無法見面,卻依然相愛,這本身就是奇跡。女主角原本在自己的時空有一位男友,但是她依然寂寞,這種寂寞不是因為與世隔絕離群索居,而是看著周圍的人,覺得根本無法融入他們,更不用說從他們身上得到溝通和撫慰。而這個時候,有一個兩年前的人,與她有著類似的心境。她與他進行著有趣的談話,“你知道我最喜歡什么嗎?我喜歡樹?!庇谑撬谂俗〉牡胤綖樗N了一棵樹,她的生命里開始有了他的陪伴。雖然隔著兩年的時光,但他們相約同時散步,一起在信上談論著芝加哥的美麗,做著情侶們會一起做的事,仿佛兩人從沒有被時空隔開過。
異地戀這件事,它必然要經過漫長的徘徊和等待,有像《六弄咖啡館》里的小綠和心蕊那樣,愛情的醇美也無法抵消距離的無力感,再加上各自生活帶來的個人價值觀逐漸改變,感情中慢慢摻進了雜質。當然也有像《觸不到的戀人》這樣歷盡曲折,最終回到了彼此身邊的故事。這提醒我們:我們都是軟弱自私有缺陷的人,但是愛情仍然是我們所知道的最美好的、最值得等待的事,而實際的距離從來不會是真正的阻礙。影片里,信件成為最佳幫手,但在這背后,其實是心靈的交流在拉近兩顆心的距離,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
戀愛距離:每一天都會失憶
似乎在大部分人的慣性思維里,新鮮和刺激感才是產生和保持愛情的沃土。而對于異地戀人們來說,他們擔心的是遠在千里之外的愛人是否會因為見面次數(shù)太少而缺少愛情的積累。其實要解答這個疑惑很簡單,我們不妨就把愛情想象成白熾燈。在人們心里,白熾燈大概比會落下地平線的太陽來得還要永恒,然而之所以我們覺得它永遠都四平八穩(wěn)地散發(fā)光亮,只是因為它閃動的頻率快到人的眼睛無法捕捉。放在愛情身上,這大概就是保鮮的一大秘訣—努力讓自己與愛人不斷重新愛上彼此。
《初戀50次》就是如此。當記憶被抹去,愛將被記錄在哪里?如果你愛的人每天都會忘記你,那么你是否愿意每天用你的愛感動她,讓她再次愛上你?對于亨利來說,他就面對著這樣的問題。他愛上的姑娘在一場車禍后患上了短期失憶癥,每一天都會忘記自己曾經愛過亨利。于是亨利做出了驚人的決定,他開始用不同的方式不斷與露茜巧遇,直到再次打動她的心。后來,亨利將他和露茜的生活場景錄下來,每天早上讓露茜看錄像帶,以此來制造浪漫與回憶。
最終,露茜的記憶始終沒有得到完全的恢復。但是,一場看似無法擺脫殘酷命運的愛情,在浪漫的氛圍中被演繹成一幕令人含淚而笑的輕喜劇—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兩人誰都無法放棄,于是他們擁有了別樣的浪漫,每天都是新鮮的彼此,每天都是初戀,每次都是初吻。人們會心一笑之后,內心感到的是源自于愛的巨大溫暖。影片里,露茜為了延續(xù)愛情,每天用日記記下當天的事情,以便把亨利融進自己的過去。但其實我們知道,真正延續(xù)了她的愛情的不是錄音帶也不是日記,而是保存在兩位愛人內心深處的真心,縱有天大的難題,又有何妨?
戀愛距離:共享感官,但素未謀面
導演了《復仇者聯(lián)盟》《美國隊長》等電影的“漫威”的好朋友喬斯·韋登,也許在那些腦洞大開的超級英雄夢之外,還有過異地戀的經歷,當然這都是一種猜測。因為由他擔任編劇的《你眼中的世界》,其中的科幻設定可真是異地戀情侶們的必備神器。
故事圍繞著生活在美國大陸東西兩端難有交集的一對年輕人—新罕布什爾州的麗貝卡與新墨西哥州的迪倫展開。年幼時的麗貝卡有一次滑雪時,不小心腦袋撞在樹上,然后遠在美國另一端的迪倫也突然昏厥。對,你猜得沒錯,他們因為一種不可思議的超自然因素被聯(lián)系在一起,縱然相隔萬里,兩人卻可以神奇地共享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就好比兩個靈魂同時寄居在一個身體內。當麗貝卡在現(xiàn)實中經歷了種種痛苦,卻發(fā)現(xiàn)一直支撐她的聲音不僅出現(xiàn)在腦海里,更活生生地與她對話,了解自己,陪伴自己,從此她不再孤獨。麗貝卡幫助迪倫搭訕女孩,迪倫幫助麗貝卡修車,他們開始分享所有心事,互相訴說傾聽,直到愛情的萌發(fā)。
即便素未謀面,但卻能彼此分享各自眼前的畫面,自身所感知到的香味、觸覺,這好像陷入親密的漩渦,似乎彼此的生活都已經重疊與交織,這是一種多么奇妙的感覺。這個世界就此只屬于他們彼此,再也融不進其他人,共享極致又簡單的快樂。
如果這都不算靈魂伴侶,那怎么才算呢?放在現(xiàn)實世界里,這大概就是情人間一種神奇的心靈感應,那是互相吸引,互相融入,不分你我后的產物,是精神和身體的同步協(xié)作。電影不過是將這種感應無限放大,然后顛倒順序,讓男女主人公在互相感知對方最直接甚至最隱秘的感官精神后再愛上對方。“零隱瞞、零虛假”,坦誠相待,共享生活,讓彼此都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對方的處境和想法,心有靈犀一點通,不過如此。
戀愛距離:生死相隔,現(xiàn)實與夢境
“夢里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v然夢里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新海誠說創(chuàng)作《你的名字》的靈感來源正是這首日本和歌所唱的內容,他把這個夢中相見的奇遇更進一步地改編成為一個兩個人在夢中交換身體的故事。
幾十年前住在鄉(xiāng)村的少女三葉和如今住在東京的少年瀧,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夢想,在一次彗星來臨之夜,他們發(fā)自內心的渴望被聽到了。和杜麗娘與柳夢梅的夢中會面不同,兩人即使交換了身體也未能真正見上一面,但他們擁有更徹底的“相遇”。同時夢到彼此的兩人開始了交換身體的旅行,三葉過上了她一直想要的東京生活;而瀧則變成了一位帥氣的女生,勇敢地面對所有流言蜚語。他們開始在手機上給對方留下當天的日記,用文字書寫自己一天的經歷和感受,文字間夾雜著代表著心情的表情符號,見字如晤當如是。就這樣,少女和少年在現(xiàn)實與夢境之間不定期地互相穿越,通過“住進”而非“接近”對方的身體,真切地體驗了彼此的身體和生活,互相交流也互相影響。
在新海誠以往的電影中,男女主角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獨自思考,獨自生活。而在《你的名字》里,讓人們看到了更大的可能性,與“空間上再接近,也無力改變精神上的疏離,無力解除人的孤獨”相對,新海誠這次想強調,“空間上再遙遠,也并不能阻隔精神上的親密,不能斬斷人與人的羈絆”。居住在一個飛速變化的現(xiàn)代世界里,有著遙遠且艱難距離的年輕男女,該如何產生不可遏制的共情,新海誠教會我們的是以交匯的記憶作為維系愛的羈絆和紐帶。就像影片中帶著可愛筆觸的日記一樣,每天早晨的一封郵件或者手寫日記掃描件,又或者是一張昨日拍下的照片,都會是對方新一天的動力所在。異地已經如此艱難了,為何不多創(chuàng)造些驚喜呢?
戀愛距離:跨物種,非常規(guī)
之前談了四種不同形式的“異地戀”形式,但都不如斯派克·瓊斯筆下的這一對情侶“悲情”。他們終其一生都無法觸碰彼此,就連見一面都不可能,他們不過是人與人工智能系統(tǒng)的一次神交。但他們還是毫無阻礙地相愛了,也許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些什么。究竟是什么在這樣極端痛苦的境遇下,依然能夠成為誕生愛情的培養(yǎng)皿?
影片中的主人公西奧多,以替客戶代筆寫富有感情的信件為生,但下班之后的他面對妻子卻失去了熱烈的情感,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生活,逐漸變得無話可說,最終不得不以離婚黯然收場。心碎的西奧多變成一架無情的機器,一次的偶然機會他接觸到最新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薩曼莎,希望她可以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但他想不到的是薩曼莎擁有迷人的聲線,聰慧、風趣、敏感,從某種意義上講,她是完美的。與人類一樣,薩曼莎也在無形中成長—無論是知識的進步、情感的養(yǎng)成,還是在感情上的投入,都是如此。西奧多擅長組織語言,而薩曼莎樂于傾訴、傾聽,就像她的名字的含義—“傾聽者”那般,他們在無形間構筑了一種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關系。
盡管影片發(fā)生在一個虛構的未來背景,但它柔和的色調卻讓人仿佛置身其中,更別說它與當下的網絡時代極其契合。對于相隔兩地的戀人們來說,日常的聯(lián)絡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和網戀有相似之處。而西奧多之所以會愛上薩曼莎,則是因為薩曼莎在一開始的時候就通過一系列事無巨細的問題了解到自己面對的是一位什么性格的人,知己知彼之后,他們互相為對方帶去安全感、愉悅感和被需要感。當其中一方變得猶疑、多變,另一方則選擇包容、安撫。兩人在適時適度地彼此鼓勵和贊賞中,一同變得浪漫多情,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冒險精神,共同成長。就連人工智能系統(tǒng)都能和人談戀愛,為什么僅僅是見面次數(shù)比較少的我們卻懷疑自己經營不好一段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