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姝含
徜徉在連綿不斷的雨里,汪曾祺在昆明的大街小巷揮灑著自己的情致。雨中的菌子、楊梅、緬桂花在先生筆下也變得生動起來,讓一腔溫?zé)岬奈娜饲閼岩鐫M春城的每個角落。
汪曾祺發(fā)現(xiàn)了生活中的驚喜。在我看來,驚喜是一種獲得詩意生活的情感體驗,是超脫于世俗層面的審美情趣,更是扎根于生活深處、對無趣生活的一次反叛。
遙想康·帕烏斯托夫斯基“全俄國最好看的霜”,福樓拜“按時看日出”的給自己的生命升旗的精神體驗,劉亮程在他一個人的村莊中對一朵花微笑……其中蘊含的是對自然的體察,表達(dá)的是對自然的敬意,更是一種獨特的情感體驗、與生命中驚喜的約會。
假如驚喜在生活中銷聲匿跡,那么一切精神光彩和光亮將隨之消失,人們將只能在現(xiàn)實的銅墻鐵壁中痛苦掙扎、徘徊,再也無法窺見炊煙中若隱若現(xiàn)的情致,再也無法體會古詩中橫斜的梅枝帶來的驚喜。失去驚喜,不僅意味著丟失了與自然共生、與詩意相融的情懷,更喪失了使我們的靈魂變得通透的契機。
很不幸,很多人已經(jīng)丟失了這種情懷,自然也體會不到生命的驚喜。
現(xiàn)在,許多人成了白落梅口中“歲月的奴,匆匆地跟在時光背后”。他們因為生活的重壓,或者因為對名利的追逐,整日穿梭于鋼筋混凝土的牢籠中,頭也不回地疾行,生活也像是被徹底編程。機械而千篇一律的程序化生活使得原先細(xì)膩、柔軟、豐盈的心被磨得粗糙、冷硬、貧瘠,更不要談養(yǎng)一份纖細(xì)的心情、秉持一種擁抱驚喜的心態(tài)。在他們看來,生活或者單調(diào)乏味,或者忙碌無比,哪里還顧得了驚喜與詩意這種“奢侈”的東西?
更或許,在這個“腐草為螢”被科學(xué)證了偽的時代,人們已不再相信《詩風(fēng)》中“町畽鹿場,熠耀宵行”的驚喜,更沒有了張岱在無人涉足的湖心亭勾勒出的那一痕、一點、一芥的精神向度,感性在一點點消失。
顧城說:“路也許很窄,但總是會有。”而我要說的是,生活中的驚喜也許難覓,但終有一天會相見。不妨去享受微風(fēng)中的藤椅,去欣賞雨夜的霓虹,去看在風(fēng)中旋轉(zhuǎn)的葉,這也不失為一種對生活的烘焙。慢慢地,那些不期而遇的驚喜,終會如期而至。
春城那淅淅瀝瀝的雨聲仍在耳畔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