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窄 王馨語
摘 要:社旗山陜會館是由秦晉兩省在賒店經(jīng)商的商人建造的一座會館,兼具商業(yè)會館、同鄉(xiāng)會館和關(guān)帝廟的性質(zhì)。由于民間建筑的靈活性和民間信仰的多樣性,使該館雖為道家的關(guān)帝廟建筑,卻在道家的裝飾題材之外,廣泛應用佛教和民間吉祥裝飾題材。同時,由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的重要作用,該館在建筑裝飾中也突出了對儒家文化的推崇。所以該會館在建筑裝飾上,并含了釋、道、儒三教以及民間的吉祥文化的題材,具有較強的兼容性。
關(guān)鍵詞:社旗山陜會館;建筑裝飾;兼容性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3.197
中國古代建筑裝飾根據(jù)其建筑的功能不同而選擇不同的裝飾題材。如道教常用反映神仙極樂世界的題材,如八仙、蟠桃會等等,佛教的建筑裝飾則反映的是天國的縹緲,常以蓮花、須彌座等做裝飾。儒教的建筑裝飾常體現(xiàn)出文人的風雅和品味,民居則以趨吉避兇的民俗文化為主題。而社旗山陜會館因為的功能多樣性,所以在建筑裝飾上,并含了釋、道、儒三教以及民間吉祥文化的題材,顯示了較強的兼容性。
社旗山陜會館是秦晉商人為了敘鄉(xiāng)誼、通商情、敬關(guān)公、崇忠義、安旅故、商義舉所建,又叫山陜同鄉(xiāng)會館。因該會館祭祀山西和陜西兩省共同的鄉(xiāng)土神關(guān)羽,也叫做“關(guān)公祠”,民間稱之為“山陜廟”。同時具有同鄉(xiāng)會館、商業(yè)會館和關(guān)帝廟的性質(zhì)。
關(guān)帝廟是山西村廟建筑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山西民間信仰的重要載體,由于民間信仰的多樣性和功利性,村落里的關(guān)帝廟往往不是單純的敬拜關(guān)公,凡是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神靈都是村廟的祭拜對象,在山西村落的關(guān)帝廟中,經(jīng)常見到有觀音等神靈的形象,佛道不分家是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社旗山陜會館作為秦晉商人在客地的“關(guān)帝廟”,繼承了山西村落關(guān)帝廟佛道不嚴格區(qū)分的特色,所以該館雖為道家的關(guān)帝廟建筑,卻在道家的裝飾題材之外,應用了佛教的裝飾題材。
社旗山陜會館作為一個民間自發(fā)組成的商業(yè)同鄉(xiāng)會館,它的建筑裝飾本身就具有民間建筑的隨意性、靈活性、以及貼近百姓生活等特點,因此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吉祥文化在建筑裝飾上的應用也比較多見。
此外,由于封建社會重儒輕商,晉商為提高其社會地位,提出了“儒賈相通”的觀點,他們對儒家文化也非常推崇。
1 道家主題的表達
會館內(nèi)道教裝飾的題材大多集中在大拜殿、大座殿等主體建筑的額枋、雀替的木雕上,以及石牌坊上。包括“八仙慶壽”、 “福、祿、壽”三星、“八仙過?!?、暗八仙、武八仙、明八仙等。
如大拜殿西次間額坊雕刻“八仙過?!钡纳裨拏髡f,畫面中八仙各自施展寶物與蝦兵蟹將大戰(zhàn)。大座殿南檐明間額坊雕刻“群仙會”圖案:圖中間為一個殿宇,玉帝坐在其中,兩側(cè)有老壽星等神仙或騎獸或踩祥云而來。
體現(xiàn)道家仙境的裝飾題材分布于會館等級最高的建筑的中心部位,體現(xiàn)了道家裝飾在會館所有裝飾題材的主體地位。
2 佛教題材的運用
在會館中,佛教裝飾題材在會館建筑的屋頂脊飾上有著集中體現(xiàn),幾乎每座建筑的重要脊飾都采用了麒麟馱寶瓶、白象馱寶瓶、觀音等佛教形象。此外,會館中還有大量的須彌座、仰蓮花座等,這都是對佛教內(nèi)容的宣揚。
如琉璃照壁北面基座為雙重須彌座,下座雕仰俯蓮花,束腰雕寶相花,上座束腰為福壽圖案。山門前的雙石獅,其基座也是須彌座,上、下梟雕仰俯蓮。照壁頂部正中及兩側(cè)設立獅子馱寶瓶與樓閣。懸鑒樓戲臺屋頂正脊立紫紅色寶瓶。懸鑒樓第三層屋頂正脊正中立三重檐琉璃閣樓,閣樓內(nèi)置觀音像,閣樓兩側(cè)為獅子馱寶瓶形象。東、西轅門正脊正中立獅馱寶瓶脊剎。鐘、鼓樓屋頂正脊正中立白象馱寶瓶造型。東(西)廊房屋頂正脊正中設獅馱寶瓶脊剎。大座殿正脊正中的脊剎為一座琉璃樓閣,閣頂立麒麟馱寶瓶,閣的東西兩側(cè),各設一組相向而立的象馱寶瓶形象。
3 尊儒崇文的表現(xiàn)
中國封建社會的觀念中重儒輕商的思想特別嚴重,讀書人地位最高,而經(jīng)商卻被視為一種卑賤的行業(yè),人們認為只有漁、樵、耕、讀才是正業(yè)。明朝以后,新興的農(nóng)商并重的思想使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是,社會上仍普遍認為“無商不奸”, 覺得商人永遠是以追求商業(yè)利潤為唯一的目的,而讀書人尊崇先賢,重視名譽,因而道德高尚。
但是,以晉商為代表的一批商人則提出“儒賈相通”的觀點。他們以“儒可賈,賈可士,士不可失賈業(yè)”為理論依據(jù),加強對后代的文化培養(yǎng),使商人中有文化有見識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對儒學的推崇也表達在會館的建筑裝飾中。
社旗山陜會館內(nèi)有大量引自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匾額,反映了很高的文化底蘊。如“天五尺” 出于《三秦記》,“如是觀”為傳奇劇名, “月之恒”、 “日之升”、“既和且平”引自《詩經(jīng)》等。
社旗山陜會館的建筑裝飾中,有大量表現(xiàn)“尊儒崇文”思想的題材,涉及到眾多的文學典故,其中包含了《李白騎鯨》、《十八學士》等經(jīng)典形象,還有反映文人雅士品味的《八愛圖》,如陶淵明愛菊等。此外,還有很多文學名著中的耳熟能詳?shù)墓适聢鼍埃ā度龂萘x》、《西游記》、《白蛇傳》、《封神演義》等。如石牌坊中坊東、西次間的平板枋上分別雕刻“李白騎鯨”和“杜甫夜讀”。石牌坊東配坊南立面平板枋上中部雕《封神演義》故事之“趙公明下山”,與其對應的北立面平板枋中部雕“太極圖收殷洪”。大座殿西山面北稍間額坊雕“八愛圖”之“王羲之愛鵝”,坊下南側(cè)雀替雕刻“八愛圖”之“俞伯牙愛琴”, 坊下北側(cè)雀替則雕刻“八愛圖”之“米元章愛石”。大拜殿前的八字石墻,東側(cè)石墻的圖為“十八學士登瀛洲”, 西側(cè)石墻圖為“漁樵耕讀”圖。
社旗山陜會館建筑裝飾中不僅大量運用文學典故作為裝飾題材,還把李白、杜甫等大文豪的形象與神化人物放置一起,更加突出了山陜商人“尊儒崇文”心理,這也是社旗山陜會館建筑裝飾的獨到之處。在大拜殿前八字石墻上的 “漁樵耕讀”圖,把之“讀” 放在整個構(gòu)圖的中部上部,深刻的反映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這種尊儒崇文的思想在山陜會館裝飾藝術(shù)中反復渲染,都反映了儒學在社旗山陜會館裝飾中的重要地位。
4 民間吉祥文化的采納
民間吉祥文化是民俗藝術(shù)的一種重要形式,富貴吉祥,平安長壽、多子多福是民間吉祥文化中常見的主題,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追求、文化觀念。
社旗山陜會館雖然也叫關(guān)公祠,但是它的建造者和使用者都是普通百姓,更貼近百姓的生活,所以在會館的建筑裝飾中,反映民俗心態(tài)的吉祥文化占了很大比例。如龍、麒麟、牡丹、石榴、蝙蝠、鹿桃等寓意象征的形象,還有“萬”字符、“壽”字圖案、回文、如意等抽象性符號,都反映了普通百姓趨吉避兇的心態(tài)。
由于會館祭祀的關(guān)公的武圣,所以會館裝飾中可以用“龍”的形象。龍象征著富貴、王權(quán),同時龍又可以呼風喚雨,是“主水之神”,能降雨祁豐收。龍與鳳組合又有龍鳳呈祥的吉祥寓意。 所以,會館中龍的形象非常多見。在會館前院的鐵旗桿上,就鑄著兩條飛騰的蟠龍。琉璃照壁上 “登龍門”的畫面也非常引人注目,畫面位于照壁的正中間,重點渲染的是鯉魚變成龍之后的天高地闊,所以龍的形象所占畫面比重很大。畫面的上部是兩條已經(jīng)變身的巨龍,兩條巨龍中間有一只蜘蛛,寓意“二龍戲珠”。畫面的下部描繪了一只正在變身的龍:象征龍門的樓閣在畫面的底部,所占畫面比較小,在樓閣的左下方露出一條魚尾巴,象征著龍變之前的鯉魚,樓閣的右上方是昂首向上的龍頭和龍身,展現(xiàn)了鯉魚變?yōu)榫摭埡蟮耐??!暗驱堥T”的畫面形象直觀,深刻的反映了人們想飛黃騰達的愿望。
封建宗族觀念在中國民間根深蒂固,子孫綿延不絕,香火不斷在中國人看來是關(guān)于宗族興旺的大事,所以多子多孫被認為是最有福氣的事。會館中又很多裝飾圖案表達了對兒孫興旺的希冀,如“觀音送子”、“天官賜子”、“早生貴子”、“麒麟送子”。還用雕刻荷花、男孩、女孩的形象象征 “和合二仙”,喻意夫妻和睦、百年好合。
“福壽雙全”的意象在會館中也多次出現(xiàn),是人們非常喜愛的組合。照壁 “義冠古今”兩旁分別橫排六個“?!弊郑灿嬍€福字,寓意一年十二個月,月月有福。照壁束腰處刻有“壽”字的變形浮雕以及各種蝙蝠的造型,喻意“福壽雙全”;照壁上方神獸兩側(cè)分布鑲嵌三塊“福”字圖,在“?!弊謨蓚?cè)有團壽圖案相夾,也是寓意“福壽雙全”。
會館中還有很多寓意象征的組合,如連生三級、四季平安、五幅捧壽、連年有余、萬事如意等,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5 結(jié)語
由于社旗山陜會館功能的多樣性,造就了其多元建筑文化融合的建筑裝飾特征。細賞它照壁上的吉祥紋樣,你會以為它是一座貼近百姓生活的民間樂場;單看它的殿堂屋頂?shù)摹跋篑W寶瓶”,又似一座佛教寺院;品味它的匾額、楹聯(lián)、崇文雕飾,會發(fā)覺它對儒學文化的推崇;再看它正殿及牌坊上大量的“八仙慶壽”等裝飾,又儼然是道教仙境。它的建筑裝飾滿足了多層次的文化需求,顯示多元文化兼容的特征。
參考文獻:
[1]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社旗縣文化局.社旗山陜會館[M].北京:文物出版,1999.
[2]賒店歷史文化研究會.賒店[M].鄭州:大象出版中心,2005.
[3]王日根.中國會館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4]王金平,徐強,韓衛(wèi)成.山西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5]朱向東,王崇恩,王金平.晉商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李天窄(1984-),女,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民族建筑與人居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