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
1300年來,關(guān)于楊貴妃之死的爭論一直在延續(xù),為什么一樁案件出現(xiàn)了如此多的爭論?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玄宗攜楊貴妃從長安出逃,途經(jīng)馬嵬坡,跟著唐玄宗的禁軍對楊貴妃特別是對楊貴妃族兄楊國忠的積怨爆發(fā),在禁軍瀕臨嘩變的危險之時,唐玄宗被迫將楊貴妃賜死此事的背景大家耳熟能詳。
但是,關(guān)于楊貴妃到底死沒死,怎么死的,這些細節(jié)統(tǒng)統(tǒng)被鎖進了歷史迷霧之中。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楊貴妃吸引人們眼球的程度極高。關(guān)于她的生死之謎,就在馬嵬坡之變不久,就開始流傳了。比如,一直有人認為楊貴妃沒有死,她在當時找了替身,自己則隱居國內(nèi)的四川等地,甚至還有說法是楊貴妃東渡日本云云。這些因為嚴重缺乏文獻和檔案佐證,因此只能作為民間傳說。
在楊貴妃被賜死幾十年之后,唐朝詩人劉禹錫路過馬嵬坡,有感而發(fā),寫下一首《馬嵬行》,其中提到,自己在馬嵬坡當?shù)夭樵L到,當時楊貴妃是服食金屑而死。之所以我們要在此處提劉禹錫,就是因為劉禹錫生活的年代只比楊貴妃死亡時間晚幾十年,是可能尋訪到當?shù)亟?jīng)歷者的,因此他的說法有一定參考價值。
但是,與劉禹錫同一時代的白居易,以及劉禹錫之后的唐宋史家們,都不這么認為。按照此后的正史記載,楊貴妃在馬嵬坡之變時是被唐玄宗賜自縊而死。
到了宋代,人們又發(fā)現(xiàn)了一條非常具有震撼效果的馬嵬坡之變的細節(jié)史料,說當時唐玄宗賜死楊貴妃,起初將她用白綾吊死之后,放下來停尸于寺廟門口。過了一會兒,楊貴妃又喘氣了,奉命前來賜死楊貴妃的宮人趕緊又吊了一次,第二次才將楊貴妃殺死。
劉禹錫提出說法的時間,雖然比較靠近馬嵬坡之變的發(fā)生時間,但是很多人認為,楊貴妃吞金屑而死,并不靠譜。這是因為,劉禹錫所說的吞金屑而死實際就是古代的“吞金自殺”。從目前來看,吞金這種死法到底能不能死,是有很大疑問的。雖然說《紅樓夢》尤二姐自殺就是吞金而死,但是在現(xiàn)實操作中,吞金自殺的成功率并不高。比如,1901年八國聯(lián)軍占領(lǐng)北京,列強威脅慈禧太后交出曾經(jīng)支持義和團的朝廷大臣,軍機大臣趙舒翹因此被慈禧太后賜自盡。趙舒翹自殺的整個過程被記錄了下來,他的自殺遭遇了多次失?。黑w舒翹先吞了一小塊碎金,遲遲不死;然后趙舒翹又吃了砒霜,還是不死;最后來監(jiān)督他自殺的欽差都急了,命人用燒酒浸紙后糊上趙舒翹口鼻,趙舒翹才窒息而死。
之所以吞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常不靠譜,是因為金本身是無毒的,如果吞下去的金的總量不太多,就不太可能導致死亡。當然,吞金這個行為本身還是很危險的。尤其是如果吞下的是有棱角的金子,比如帶尖兒的帶刃兒的,一旦進入人體,在吞咽過程中容易劃破食道或臟器,導致大出血而出現(xiàn)生命危險。另外,足量的黃金吞下去,肯定還是會死的,比如一次性吞下去一斤黃金什么的,這就相當于吞個大石頭下去,不是堵塞食道氣道就是因為重量太大會撕裂胃腸,生命就有危險了。
其實,不止是楊貴妃的死因搞不清楚,而且歷代關(guān)于楊貴妃死亡過程的細節(jié),也有不同的記述。
這其中,有逆來順受型的,比如唐人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跡》提到,當時高力士奉命來賜死楊貴妃,楊貴妃說今天皇帝要我死,我也只好認命了,于是要求臨死前在佛堂參拜,隨后自殺。
還有滿腹委屈型的,比如《玄宗遺錄》就說,唐玄宗當面賜死楊貴妃,楊貴妃就說我一個婦人身處深宮之中,外面的安史之亂關(guān)我什么事呢?但是今天皇帝要我死,我也沒辦法,臨死前就希望皇帝送我上路,咱們走幾步。
還有怒斥型的,比如,唐人元虛子的《楊太真說》里面就說,楊貴妃死后還魂與唐玄宗相會,怒斥唐玄宗連一個弱女子都保護不了,還有什么臉面來見她。
這些各路野史筆記傳奇,關(guān)于楊貴妃死亡一事的種種謎團,看起來各自的描述完全南轅北轍,但是其本質(zhì),其實是一回事,那就是:歷代文人對楊貴妃之死的責任評價問題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從楊貴妃死亡開始,唐朝人乃至后世人對這個死亡事件的性質(zhì)判定和評價就是充滿了爭論的。比如詩圣杜甫,在馬嵬坡之變第二年,他就寫詩稱贊說,雖然馬嵬坡這事比較遺憾,但是唐玄宗及時殺掉楊貴妃還是主動修正錯誤的行為,屬于及時止損,是正確的。
而后來的劉禹錫、白居易等人跟杜甫的觀點就有差別,他們認為唐玄宗是被迫殺楊貴妃的。
到了唐朝后期,開始有不少人同情楊貴妃了。宋代以后,同情楊貴妃甚至替楊貴妃翻案、覺得安史之亂跟楊貴妃沒有直接關(guān)系的說法越來越多,甚至于有人直接說了大實話,認為唐玄宗辜負了楊貴妃的愛情誓言,就是萬般無奈之下,只能找個替罪羊。
摘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