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軍
魚病是影響淡水魚的品質與產量的極其重要的因素,每年的5月~9月是魚病流行的高發(fā)期。尤其是在雷雨和炎熱的天氣下,不但傳播迅速還易暴發(fā)流行,因而。應加強魚病的防控,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1淡水魚魚病發(fā)生原因分析
魚病的發(fā)生和流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包括病原體因素、環(huán)境因素、魚類本身的體質因素等。其中最主要的發(fā)生原因就是環(huán)境因素,環(huán)境惡化會推動病原微生物密度的增加,水體理化因子出現(xiàn)變化后。魚體里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遭受影響,使其免疫力減低,加大了魚病的感染概率;水體水質遭遇污染后。能使水體內的氮循環(huán)形成直接影響,后續(xù)的氯化作用、氨氧化作用以及反硝化作用等一系列反應都會遭受影響,造成水體內溶氧降低,水體氧缺乏會對水體的穩(wěn)定性有影響;魚體長時間處在溶氧不足狀態(tài)下會使其抵抗力降低。而水體中亞硝酸鹽、氨氮和硫化氫等有害物質的蘊蓄堆積以及好氧微生物的降低,可造成魚體中毒。進而致使多種魚病發(fā)生。
2幾種常見淡水魚病的防治
2.1豎鱗病
病原初步認為是水型點狀假單胞菌和氣單胞菌屬的細菌。此病主要對草魚、鯉魚及鯽魚產生危害。是因水質污濁、魚體受傷后遇細菌感染引發(fā)鱗囊里蘊蓄液體致使鱗片豎立的一種魚病。病發(fā)初期的魚體色發(fā)黑,體表粗糙,嚴重時眼球凸起,腹部膨脹,患魚貧血,肝、鰓、腎、脾顏色轉淡。鰓蓋里表面充血。皮膚、肝、鰓、脾、腎以及腸組織都不同程度的出現(xiàn)病變。病魚全部鱗片豎起。鱗囊里存有滲出液。將鱗片以手指輕壓。就會在鱗片下噴射出滲出液。鱗片也跟隨脫離魚體。應注意本病與魚波豆蟲引起的豎鱗相區(qū)別。用顯微鏡檢查鱗囊內滲出液即可區(qū)分。
防控方法:越冬后投喂豐富、營養(yǎng)的飼料,來提高抗病能力。另外,在扦捕、運輸及放養(yǎng)等操作當中盡量避免魚體受傷。防止產生細菌感染。在發(fā)病時用0.3g/m2-0.5g/m2二氧化氯全池潑灑,一日1次。持續(xù)2日~3日。
2.2水霉病
此病由霉菌感染引起。主要癥狀是魚傷口處長出棉絮狀的白色菌絲,而后將出現(xiàn)運動失常。在水體上層緩緩游動,動作笨拙,反應遲鈍,病癥嚴重時可發(fā)生病灶血膿和肌肉腐爛的情況,最后大批病亡。
防控方法:用500R/m2食鹽和小蘇打合劑全池進行潑灑;或2g/m2-3g/m2亞甲基藍全池潑灑,每2日進行1次,5日后再采取0.2g/m2-0.3g/m2海因類藥劑進行潑灑1次。
2.3草魚細菌性爛鰓病
病原為柱狀黃桿菌。此病主要危害草魚、青魚,鯽、鯉、鰱、鳙也可發(fā)生。病原體是柱狀屈撓桿菌,通常因為魚體和病原菌直接接觸而造成的。病癥為魚體發(fā)黑,特別是頭部相對更黑;所以又稱“烏頭瘟”,鰓絲腫脹,粘液增加。末梢殘缺;鰓蓋內表面皮膚充血發(fā)炎。中間位置一般腐敗成不規(guī)則或圓形透明小窗。俗稱“開天窗”。
防控方法:用0.15g/m2苯扎溴銨溶液全池潑灑,每隔一日1次,持續(xù)2次或3次;或者采取每100千克魚使用大蒜0.5-1千克再加入等量食鹽拌進飼料投喂,6日是一個療程?;蛘呙慨€(水深1m)用25千克生石灰全池潑灑。同時再投松樹葉50千克。對爛鰓病有很好的效果。
2.4草魚赤皮病
病原為熒光假單胞菌。此病主要對鯉魚、草魚等魚種和成魚產生危害,是因魚體受傷遭受病菌侵入而引起。癥狀為魚體出血發(fā)炎,鱗片與魚體脫離,尤其是魚體兩邊和腹部位置甚是顯然。體表粗糙,部分或者全部鰭條基部充血,末尾糜爛,有時鰭條問組織也遭破壞,病魚的上下顎與鰓蓋位置充血,出現(xiàn)塊狀紅斑,腸道有時也充血,鱗片脫落的位置與鰭條糜爛位置通常有水霉菌寄生?;加写瞬〉聂~體瘦弱,遲緩獨游于水面。
防控方法:用0.04g/m2溴氯海因或0.25g/m2超碘季胺類藥劑全池潑灑。一天1次,持續(xù)2日~3日;還可將五倍子研碎煮后全池潑灑,使用池水濃度是2-4g/m2。
2.5草魚細菌性腸炎病
病原為腸型點狀氣單胞菌。4-10月流行,病魚體色發(fā)黑、腸道充血、肛門紅腫。主要危害草魚、青魚,在鯉魚中也有少量發(fā)生。該病常與細菌性爛鰓病和赤皮病并發(fā)。且在草魚養(yǎng)殖中更為明顯。俗稱草魚三病。
防控方法:徹底清塘消毒。發(fā)病季節(jié),外用氯制劑、甲醛或碘制劑對水體消毒,每千克魚用大蒜素0.2g或土霉素50-80mg拌餌投喂。連用4-6天。
2.6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
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魯氏耶爾森氏菌、豚鼠氣單胞菌等。病魚全身出血、眼球突出、肛門紅腫、腹水、肝脾腎腫大;內膜充血、腸腔內積有液體或氣體;該病對團頭魴。鯽魚、鰱魚、鳙魚危害最為嚴重,5-11月均有流行,水溫持續(xù)高溫在28℃以上嚴重。
防控方法:全池潑灑二氧化氯。濃度0.3克/n4;土霉素、磺胺類藥物或恩諾沙星內服:每公斤魚體重0.05-0.1克。連喂5-7天。
2.7小瓜蟲病
病魚皮膚、鰭條或鰭瓣上布滿了小點狀白泡,鱗片脫落,鰭條裂開以及腐爛。游動緩慢。于水面上漂浮,有時魚體與其他物體不斷摩擦,或跳出水面很快就大量死亡。
防控方法:用濃度為15ml/L-25ml/L福爾馬林或2-5ml/L高錳酸鉀全池潑灑;或每畝(水深1m)用辣椒粉210g、干姜70g加水煎煮30分鐘成25公斤藥液,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2-3次;青蒿末拌餌投喂,用量為每千克體重0.3-OAR,每天1次,連用5-7天。
2.8錨頭鳋病
此病是一種侵襲性魚病,發(fā)病初期。病魚有急躁不安和食欲下降的現(xiàn)象,若大量寄生在口腔,可使病魚不能攝食,進而魚體消瘦、游泳緩慢,嚴重時,魚體如披著蓑衣,所以有“蓑衣病”的稱號。錨頭蚤寄生于鰱、鳙魚等鱗片較小的皮膚,能使周圍組織紅腫發(fā)炎,出現(xiàn)似石榴籽的紅斑和紅點;寄生于草魚、鯉魚等披有較大鱗片的皮膚上,寄生處的鱗片會被蛀成缺口。理論上常把錨頭鳋分為三種狀態(tài),即童蟲(狀如細毛、白色、無卵囊)、壯蟲(身體透明、尾部有一對綠色卵囊)、老蟲(身體渾濁、衰軟)。
防控方法:飼養(yǎng)期間發(fā)病??捎?.3-0.7 g/m2的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如感染的多為“童蟲”時??稍诎雮€月內連續(xù)施藥2次:多為“壯蟲”時施藥1次;“老蟲”則可以不施藥。還可在瘦水條件下,每畝(水深1m)施400千克腐熟豬糞或牛糞,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達到防治此病。
2.9鯉春病毒病
病原為鯉彈狀病毒。病魚漫無目的地飄游,眼球突出,體色發(fā)黑,消瘦,反應呆滯。魚體失去平衡。往往頭向下做滾動狀游動,腹部腫大、腹水,肛門紅腫,皮膚與鰓出血。
防控方法:首先積極做好常規(guī)的預防措施,嚴格執(zhí)行檢疫制度,避免病原的侵入。其次是要為越冬魚清除體表寄生蟲,主要是水蛭與魚虱。最后應該對可能攜帶病毒的魚卵用100mg/L的碘伏液浸泡消毒半小時。通過殺滅魚卵上的病毒能有效地預防鯉春病毒病的傳播。
2.10草魚出血病
該病呼腸孤病毒引起,水溫25℃以下魚呈隱性感染,水溫高于27℃時,疾病能大肆流行,死亡率往往能在90%之上。病魚可發(fā)生不同的癥狀。如“紅肌肉”癥狀為肌肉充血呈紅色,鰓貧血蒼白。此多發(fā)于7-10cm的小魚;“紅鰭紅鰓”癥狀為鰭基和鰓瓣充血。這多發(fā)13cm以上的魚:而“腸炎”癥狀則以腸道嚴重充血為主要特征。大、小草魚都能發(fā)生。以上癥狀可單獨出現(xiàn)。也可一起發(fā)生。
防控方法:草魚出血病目前無有效的藥物用于治療。最主要的控制措施是注射草魚出血病滅活(或減毒)疫苗;定期(每15-20天)使用生石灰或含氧消毒劑來消毒;發(fā)病季節(jié),全池均勻潑灑復合碘制劑連續(xù)2-3天。每千克魚每天用三黃粉(大黃50%。黃柏30%,黃芩20%)板藍根(單用或合用均可)5g,氟苯尼考或氟哌酸10-30 mg,病毒靈30-50 mg,拌飼投喂,連喂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