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峰
我又麻利兒地干完了一期活兒,晃了晃有些酸了的脖子,關上眼前的大電腦,美滋兒美滋兒地開始憧憬著自己所負責的版面印刷出來后的漂亮勁兒,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曲兒,可詞兒都是老詞兒:“大吊車,真厲害,成噸的鋼鐵,它輕輕地一抓就起來!”用現(xiàn)在的話講——暴露年齡啦!
的確,從事紙媒編輯工作已經(jīng)快三十年了,我也是眼睜睜地見證了文字編輯領域里的“老吊車”的厲害以及不斷的變化,而種種的變化,讓眾多的平面媒體人從“刀耕火種”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站在潮流的前沿,去為受眾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領航。
“真要是好好回想一下,別的不說,就報紙上的圖片處理,自己就見證了科技進步過程中的‘祖孫三代’!”我跟小年輕兒的同事侃起來——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剛剛大學畢業(yè)的筆者被分配到了一家全國知名的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報紙做編輯,每周要帶著一大摞稿件去印刷廠做版,要知道那時候,還是鉛字排版呢。由于是小學生讀物,版面上少不了一些插圖,這才是排版過程中最需要小心的事情——那時的美編老師很辛苦,每期的稿件湊齊了,審過了,都得交到他手上,他要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以及版式紙所留出的尺寸去畫插圖。畫好以后,還要拍成照片,并在照片后注明是哪篇文章的配圖以及尺寸。這樣做無非就是要減少在排版過程中出現(xiàn)的“張冠李戴”。然后,我按圖索驥地把這些小插圖用膠條貼在鉛字印刷出來的草樣上,經(jīng)過校對審核,才算是交付印刷的模樣?,F(xiàn)在想想,都覺得老土??稍谶@之前呢?我也沒見過,想來也是夠寒酸的。
后來,出版前處理圖片有了掃描儀——先是平板的掃描儀,跟復印機似的,照片洗印出來,放到掃描儀上一掃,就可以傳到排版軟件上,經(jīng)過美編的調(diào)色,就可以上版了;可是,遇上有記者采訪帶回來的海報,就費事了,因為單位的平板掃描儀沒有那么大的規(guī)格,于是,花錢請來了高科技“救兵”——滾筒掃描儀,把大點的圖片放到這家伙的肚子里按照需要的尺寸一滾一掃,齊活!真是進化了。只不過,掃描件終究比不上原件清晰,偶爾會留下些遺憾,當然,還有,洗照片也會花去不少的銀子,這一點,每家媒體的攝影記者都最清楚不過了。
現(xiàn)在,曾經(jīng)讓大家爭相搶占的掃描儀都不見了,因為我們又進化了,進化到就連描述這個過程都用不了那么多的文字了——“我需要原圖……”“你給我個微信號或者郵箱,我傳給你……”“美編老師,這是我的優(yōu)盤,文圖都在里面,交活兒!”就這么簡單!科技,就這么牛!時代,就這么牛!
面對跟自己工作如此密切相關的科技進步,我倒糊涂了,見證了圖片處理這“祖孫三代”,可該把誰叫祖兒,誰該當孫兒呢?不過,他倒是很開心地知道一點,用不了十年,就又會有“新祖孫三代”出現(xiàn),不信?走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