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N
6月,青海湖畔的馬蘭花盛放,猶如一片紫色海洋。一排排云杉抽枝長葉,似是這片海上的“燈塔”,它們把根扎入沙土,迎風而立。
這些“燈塔”是青海大學農(nóng)林科學院(原為青海省農(nóng)林科學院)研究員張登山的“作品”,他已記不清種了多少棵烏柳、沙棘和云杉。不遠處,張登山穿著“老三樣”——藍色牛仔褲、遮陽帽、沙地鞋,蹲在一處“半黃半綠”的草場,這是他將要功克的下一個“山頭”。他連根拔起一撮草,“長勢不錯,毛根系很發(fā)達,這一片以后就是草原了”。
36年前,他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那時這里沒有花香和綠地,只有漫天黃沙。
“就在這里好好治沙?!北藭r22歲的張登山,望著數(shù)不盡的沙丘留下了這句話。于是,心便扎在了這里,他要長成一棵云杉,擋住滾滾而來的黃沙。
“36年來,他一寸一寸‘讓黃變綠‘讓小綠變大綠,是我們治沙人的榜樣?!鼻嗪4髮W農(nóng)林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金萍說。
歲月無聲,斑白的兩鬢訴說著時光,黝黑而粗糙的皮膚是這片土地留給張登山的印記?!拔沂菑霓r(nóng)村走出來的孩子,能有今天很知足。”57歲的他正了正遮陽帽,“36年太短了,還有很多工作沒做呢?!?/p>
張登山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人,成長在農(nóng)民家庭。少年時,植物是他最好的“玩伴”,他對一草一木都有很深的感情?!案畈菸关i時,我對各種飼草都很好奇,喜歡探究它們的不同?!庇谑?,一顆種子在這個少年心中發(fā)芽:這輩子要與植物、土地打交道。
回憶“治沙”這一選擇,張登山靦腆地笑了?!稗r(nóng)村長大的孩子沒見過沙漠,還真想出去闖一闖,看看沙漠長啥樣?!?/p>
高考時,他報考了當時全國唯一設有沙漠治理專業(yè)的學校——內蒙古林學院。隨后,他順利入讀沙漠治理專業(yè)。在校期間,張登山擔任班長,不僅成績優(yōu)異,還是學校的“運動健將”。
可臨近畢業(yè),這位“班級之星”卻作出了令所有人都詫異的決定——去青海治沙。當時,作為班內唯一的正式黨員,品學兼優(yōu)的張登山本可選擇去一線城市。
“青海是發(fā)配‘勞改犯的地方,你去那干嘛?”一名同學曾這樣問張登山。彼時,苦于人才少、治沙任務重,內蒙古、寧夏、新疆、青海等沙化地區(qū)每年都要去內蒙古林學院招收治沙人才。
“甘肅、寧夏、新疆等地區(qū)都有人報名,唯獨青海沒人愿意去,那里同樣需要防沙治沙人才。既然學了治沙,就要去最苦的地方?!睆埖巧秸f。
“青海好,青海好,青海滿山不長草。”這句在當?shù)貍鞒母柚{,是青海幾十年前的真實寫照。而坐落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沙珠玉鄉(xiāng),是青海省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qū)。那里常年西北風盛行,生態(tài)極其脆弱。
“沙珠玉是在普通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只有在大比例尺的中國地圖上才能看到。”張登山指著辦公室墻上掛著的地圖說。
1959年,青海省在共和盆地沙珠玉鄉(xiāng)建立了青海省治沙試驗站,從此拉開這里人工固沙、沙障固沙、沙地造林工作的序幕。1983年,張登山被當時報到的單位——青海省農(nóng)林廳分配到這里從事防沙治沙工作。
當時的生活條件很艱苦,宿舍是站里蓋的小平房,風沙肆虐起來,整個房間被吹得呼呼作響。寒意常年浸透整個房間,冬天早起時室內溫度只有零下2?℃。
然而,比這些更為惡劣的,是沙珠玉的沙化情況。到了沙珠玉,張登山才明白這里為何被稱為“風庫”。每年10月下旬過后,狂沙席卷而來,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路,離宿舍不遠的水井坊常被整個淹進沙中、不知所蹤。來到沙珠玉的第二年春天,張登山帶著當?shù)卮迕耖_始了治沙造林工作,每年3~5月是他們最忙碌的日子。
一株苗、百株苗、萬株苗……8年間,在張登山及其同事的帶領下,試驗站工作人員及村民在沙珠玉沙漠化治理試驗區(qū)前后共栽下了5?000余畝固沙植物。
如今的沙珠玉已成為享譽全國的“高原荒漠綠洲”,滿眼綠意取代漫天黃沙?!斑@片固沙林是當年張教授那批人栽下的,這些綠植讓沙珠玉的綠化面積不斷擴大,土地沙化現(xiàn)象明顯緩解。”現(xiàn)任青海省沙珠玉治沙試驗站站長楊德福說。
1990年,青海省治沙試驗站劃歸青海省農(nóng)林科學院管轄。張登山也隨之離開了沙珠玉,回到西寧。
不再有四面透風的宿舍,不再有黃沙漫漫,就在旁人覺得張登山可以舒服地坐辦公室時,他又開始不按常理出牌。
“他是在沙堆里滾的人,辦公室外才是他的天地。”金萍說,入職新單位后,他幾乎沒怎么坐過辦公室,沒待幾天就去了沙地?!稗k公室里是工作,辦公室外是業(yè)務,沙地還在等著我?!睆埖巧秸f。
植物是固沙的“利器”,但青海本地的治沙植物種類很有限。此外,由于青海海拔高、氣候寒冷,能在普通沙區(qū)生長的植物到了這里會有“高原反應”,難以適應高寒環(huán)境、成活率低。
為了能找到適宜的固沙植物、摸清沙地特征,1985年起,張登山和同事們調研了東北、華北及西北沙區(qū),足跡遍布十余個省?!叭珖硡^(qū)他走了個遍,哪里有沙漠哪里就有老師的腳印?!睆埖巧降膶W生田麗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