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8月24日文章,原題:氣候變化正使中歐之間的海運航線縮短5000英里 當蘇伊士運河在1869年開通時,其對全球貿易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不用再環(huán)繞非洲航行,如今船只能直接從印度洋駛入地中海,從而將歐洲與亞洲連接起來。即便如此,途經該運河的航線依然非常漫長:從東亞到歐洲長達1.3萬英里。但在蘇伊士運河貫通約150年后,人類制造的下一場革命或將使該距離減半。隨著氣候持續(xù)變暖,北極圈周圍的寒冰正在融化,并在打通一條遠比前者更短且在經濟上可行的途經俄羅斯北部的航線。由于該航線的長度僅為8000英里,集裝箱船的航行時間將比目前縮短兩周。
2016年,哥本哈根商學院的研究人員斷言,集裝箱船或將于25年內在該航線上輕松航行。但隨著俄中兩國大力推進,該航線或將以遠比許多人最初認為的速度更快成為一種切實選擇。近年來的某些夏季,北冰洋的溫度已經達到30℃,而一場持續(xù)不退的熱浪或將意味著集裝箱船不再需要昂貴的破冰船為其開路。由于能夠在兩周內抵達歐洲,該航線將使船只的速度能與如今因快捷而變得越來越受歡迎的亞歐鐵路線的速度大體相當。目前,貨運班列需要14天從中國東部抵達中歐,其運輸費用大約是海運的兩倍。
近年來中俄兩國正努力尋找替代途經蘇伊士運河的其他選項。中國在北冰洋的戰(zhàn)略既有經濟亦有政治成分。由于正在實施其一萬億美元的“一帶一路”倡議,北京正在尋求向遍布全世界的基礎設施路線投資以促進其出口并打造經濟樞紐。一條通往歐洲的更快海運航線自然與這些努力相契合,并已被納入北京在今年1月發(fā)布的一份白皮書(《中國的北極政策》——編者注)。
“中國可能認為或將在某些地方與美國發(fā)生沖突?!钡聡乓了贡ご髮W中國專家托馬斯·海貝勒表示?!爱斆绹鴽Q定封鎖途經南海的貿易航線時,中國需要另辟蹊徑。”▲
(作者里克·諾亞克,崔曉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