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景
張學良早在擔任東三省最高軍政長官時,就非常愛打麻將:三五好友圍坐桌前,不分尊卑不講親疏,既聯(lián)絡了感情,又調(diào)節(jié)了神經(jīng),可謂一舉兩得。但張學良的牌技卻難令人恭維,夫人于鳳至時常笑他:“牌技平平,方法簡單。”但凡五六張同一類型的牌被他摸到,也不看別人打的什么牌,他都做成“清一色”,還固執(zhí)地非要“自摸”不可。因此張學良贏牌的概率小之又小。有的下屬為了哄他高興,偷偷讓牌。一旦發(fā)現(xiàn)下屬有“照顧”之意,張學良不但不領情,還大發(fā)脾氣,而且越是贏少輸多,越是勁頭十足。
張作霖在世時酷愛京戲,張學良也遺傳了老爸喜愛聽戲的基因,他就職北平行營主任后,不光聽戲,還和許多名伶結(jié)為朋友。凡是有黨政要員來京津公干,公務完畢,張學良就會邀請他們上戲院聽戲。久而久之,不少劇目的念白、唱詞,張學良都耳熟能詳,偶爾自己也“咿咿啊啊”地唱上幾句。幽居溪口時,聽說一位看守會拉胡琴,張學良便邀請該看守為自己伴奏。結(jié)果一亮嗓子,大家發(fā)現(xiàn):張學良唱戲只能拔高,不能唱低聲,聽起來很是刺耳。眾人聽罷暗暗發(fā)笑,而張學良則絲毫不覺得難為情,只要戲癮上來,就拉著該看守為他伴奏。那位看守實在聽不慣他那沒有抑揚頓挫的唱腔,總想找理由離開,張學良就是抓住他不放,唯有過足戲癮方才罷手。
“七七事變”爆發(fā)后,日本飛機不斷在溪口附近出沒、轟炸,蔣介石命人將張學良轉(zhuǎn)移至湖南沅陵山區(qū)。此地名為抗戰(zhàn)后方,但也不是絕對安全。清末以來,沅陵地區(qū)匪患嚴重,不僅平民百姓遭受土匪涂炭,政府官員被土匪襲擾也是常事。張學良剛安頓下來,就得到有股土匪要進攻沅陵城的消息,看守他的特務們趕緊把他遷至沅陵鳳凰山頂。這些看守都是軍統(tǒng)特工,平常職責就是刑訊逼供或搞幕后暗殺,根本沒有對付土匪的經(jīng)驗。看守隊長劉乙光了解張學良的家世——張作霖發(fā)跡于綠林,老子英雄兒好漢,他相信張學良肯定也有對付土匪的辦法,劉乙光便放低身段,虛心向張學良求教。
對付土匪張學良還真不外行,1920年,他從東北陸軍講武堂畢業(yè),被擢升為衛(wèi)隊旅旅長,打的第一仗就是剿除黑龍江匪患。張學良諳熟土匪習性——飄忽不定,不循常規(guī)。如果他們得知山上不是正規(guī)部隊,很可能避實擊虛,咬住不放,看守特工彈藥匱乏,很難堅持長久。張學良遂決定憑借地利優(yōu)勢和天然資源——石頭和樹木,仿效古人以滾木礌石拒敵。在他的倡議下,特工門砍伐樹木,搬運石頭,囤積于關隘險要之處。打算攻城的土匪聽說城內(nèi)有所防備,便放棄了攻城計劃。
石頭和樹木沒能用來拒敵,卻給出行帶來不便。張學良有一天打此路過,注視著擺放的樹木和石頭,猛地甩掉上衣,運足氣力,將一塊很大的石頭推下山去,看著石頭翻滾而下,到了山腰又和石壁相撞,數(shù)次彈起落下,最后“咚”的一聲落入山下江中,瞬間濺起來一根粗大水柱,水花散落幾十米遠,十分壯觀。
自此后,張學良就來到此處,每當窮極無聊時,他就輪番往山下推木頭和石頭,聽著木石落水的“嘭嘭”聲,他頓覺身心舒暢,直至大汗淋漓,依然樂此不疲。看來,很多時候,尤其是身處困境,還是犯點“傻”好。
在漫長的幽禁歲月中,張學良不僅沒有改變初衷,精神頹廢,罹患抑郁,還能享以高壽,應該和他的坦蕩胸懷,與他時而“犯傻”有很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