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華
(遼寧省遼陽市水利工程建設技術審核中心,遼寧 遼陽 111009)
微噴帶是兼具噴灌和滴灌優(yōu)點的一種新型灌溉設備,自20世紀90年代從日本引入我國,之后我國開始自主研發(fā),國內最早生產的微噴帶系列產品,是由農業(yè)部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研發(fā),并進行了示范推廣[1-2]。21世紀初,為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我國開始大力發(fā)展微灌、噴灌等高效節(jié)水灌溉工程,微噴帶因其具有灌溉流量大,灌溉時間短,灌水均勻度高,不易堵塞,操作簡單等特點[3],近年來在節(jié)水灌溉中被廣泛應用。我國學者也對微噴帶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其相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微噴帶的研發(fā)及其水力性能等方面[4-5],而微噴帶的田間應用現(xiàn)狀表明,對田間布置方式及其適用條件方面的研究比較少,微噴帶的使用基本延續(xù)了滴灌的使用方式,即不考慮水源條件、地塊大小、管理方式等因素,而將微噴帶一律作為滴灌管帶的替代品,固定在田間使用,提高了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的工程成本。本文在多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開展了微噴帶田間布置方式及其適用條件的研究,可為微噴帶的合理應用提供參考。
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包括水源工程、輸水管網、田間微噴帶及連接配件等,使用時由水源工程加壓供水,通過輸水管網將灌溉水輸送到田間,在一定工作壓力下,灌溉水通過微噴帶上規(guī)則分布的小孔噴射而出,噴出的水流受重力、空氣阻力及水流之間相互撞擊等影響,經過細流、碎裂、分散霧化等過程后形成水滴,灑落在地面和作物上[6],形成以微噴帶為中心的濕潤帶。微噴帶的出水孔按照一定規(guī)則布設,成孔方式多采用機械打孔、氣動打孔及激光打孔,成孔直徑為0.1~1.2 mm,孔形為圓形[7-8]。在實際應用中,管徑32 mm的微噴帶較為常見,其流量通常為8 m3/h,單側灌溉寬度為4 m,工作水頭為15 m,最大鋪設長度為100 m,最大控制面積為0.08 hm2,每米價格3~3.5元。
工程實踐表明,布置方式相同時,微噴帶畝均成本為滴灌畝均成本的近1倍,而微噴帶具有可移動性,通過移動微噴帶,可以增加單條微噴帶的灌溉面積,從而降低畝均投資,但會增加田間工作量,提高運行成本。根據微噴帶的布置方式,田間工程可分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動式3種類型。
2.1.1 系統(tǒng)運行方式
移動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包括水源工程、輸水軟帶、控制閥門、快速接頭及微噴帶等,除水源工程固定外,其余設備均可移動。移動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示意圖見圖1。控制閥門安裝在輸水軟帶末端,使用時通過微噴帶快速接頭將控制閥門與微噴帶連接,開啟控制閥門并啟動水泵即可對灌水小區(qū)1進行灌溉。待灌水小區(qū)1灌溉結束后,停止供水,移動微噴帶到灌水小區(qū)2,并重復灌溉過程,直到所有灌水小區(qū)灌溉結束。
圖1 移動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示意圖
2.1.2 實例分析
某地塊面積0.8 hm2,灌溉系統(tǒng)包括水源工程一處,位于地塊中央,50 mm輸水軟管1條(50 m),32 mm微噴帶1條(100 m),每次工作1條微噴帶,單次灌溉面積為0.08 hm2,單次灌溉時間為2 h,移動輸水軟帶及微噴帶需30 min,移動10次微噴帶可完成地塊灌溉任務,總灌水時間為25 h。系統(tǒng)地面管網工程投資為435.2元(移動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管網工程費用明細見表1),單位面積工程投資為544.0元/hm2;人工費用按照每小時10元計算,每次灌水運行費用為250.0元,單位面積運行費用為312.5元/hm2。
表1 移動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管網工程費用明細表
2.1.3 適用性分析
移動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簡便易用,由于單次運行的噴帶灌溉數量少,系統(tǒng)所需流量低,通常采用管徑50 mm的輸水軟管即可滿足要求,投資較低。但由于輪灌小區(qū)灌溉面積較小,系統(tǒng)工作時需要頻繁移動輸水軟帶及微噴帶,且管件拆卸安裝工作量較大。因此,比較適合距離水源較近,灌溉面積較小的地塊,以及以家庭為單元、分散經營為主的經營模式。
2.2.1 系統(tǒng)運行方式
半固定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包括水源工程、地埋輸水管道、出水栓、輸水軟帶、控制閥門、快速接頭及微噴帶等,水源工程、地埋輸水管道及出水栓固定,其余設備均可移動。半固定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示意圖見圖2。輸水軟帶連接出水栓與控制閥門,并通過微噴帶快速接頭將控制閥門與微噴帶連接,使用方式與移動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相似。為增大單次灌溉面積,采用雙向灌溉方式,即出水栓1兩端同時連接輸水軟帶,并通過快速接頭連接微噴帶。出水栓2與出水栓1布置方式相同,待出水栓1灌溉結束后,開始出水栓2的灌溉工作,拆卸并移動出水栓1上的輸水軟帶和微噴帶至出水栓3,待出水栓2灌溉結束后,開始出水栓3的灌溉工作。
圖2 半固定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示意圖
2.2.2 實例分析
某地塊面積4 hm2,灌溉系統(tǒng)包括水源工程一處,位于地塊中央,地埋管路為90 mm PVC管,長度192 m,50 mm出水栓5個,50 mm輸水軟管2條(每條50 m),32 mm微噴帶2條(每條100 m),每次工作2條微噴帶,單次灌溉面積為0.16 hm2,單次灌溉時間為2 h,由于拆卸及移動上一組微噴帶與下一組微噴帶灌溉同時進行,故需拆卸及移動微噴帶不占用灌溉時間,每個出水栓移動5次微噴帶可完成地塊灌溉任務,所用時間為50 h。系統(tǒng)管網工程投資為3282.5元(半固定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管網工程費用明細見表2),單位面積工程投資為820.6元/hm2;人工費用按照每小時10.0元計算,每次灌水運行費用為500.0元,單位面積運行費用為125.0元/hm2。
表2 半固定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管網工程費用明細表
2.2.3 適用性分析
半固定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較移動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減少了輸水軟帶的移動距離,且輸水軟帶呈線性移動,大大降低了移動管帶的工作強度。此外,半固定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可實現(xiàn)多條微噴帶同時工作,不但增加了微噴帶的灌溉面積,也提高了微噴帶的使用效率。但半固定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仍然需要在管帶移動及管件拆卸安裝上投入一定的人工,因此,比較適合于距離水源工程稍遠,且中等面積的地塊灌溉。
2.3.1 系統(tǒng)運行方式
固定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包括水源工程、地埋輸水管道、出水栓、地面輸水管道、控制閥門及微噴帶等,灌溉系統(tǒng)所有部分均固定不動。固定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示意圖見圖3。與半固定式微噴帶相比,固定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出水栓連接地面管網,微噴帶直接與地面管網相連,控制閥門安裝于地面管網上,不同分干管上的支管可組成輪灌組,同時進行灌溉。灌溉時開啟輪灌組1的全部閥門并啟動水泵。灌溉結束后,打開輪灌組2的全部閥門再關閉輪灌組1的全部閥門,重復操作,直到全部輪灌組灌溉結束。
2.3.2 實例分析
某地塊面積15.36 hm2,灌溉系統(tǒng)包括水源工程一處,位于地塊中央,地埋管路為90 mm PVC管,長度672 m,63 mm出水栓16個,地面管路為50 mmPE管,共16條(每條40 m),32 mm微噴帶192條(每條100 m),共16個輪灌組,每次開啟一個輪灌組,每個輪灌組工作12條微噴帶,灌溉面積為0.96 hm2,每個輪灌組灌溉時間為2 h,無需移動微噴帶,灌溉所用時間為32 h。系統(tǒng)管網工程投資為76 691.2元(固定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管網工程費用明細見表3),單位面積工程投資為4992.9元/hm2;由于不需要移動微噴帶,故不計運行成本。
圖3 固定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示意圖
項目規(guī)格/mm數量單價/元總價/元地埋管路90 672 m18.9012 700.8出水部件63 16個32.20515.2地面管路63 640 m8.455408.0微噴帶32 19 200 m3.0057 600.0控制閥門63 32個11.00352.0微噴帶堵頭32 192個0.60115.2合計76 691.2
2.3.3 適用性分析
固定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不需要移動管帶和拆卸管件,人工費用大大降低,但由于單條微噴帶控制面積減少,工程畝均投資較高,因此,比較適用于輸水距離較長,地塊面積較大,經濟條件好,且規(guī)模化、集約化程度較高的地區(qū)。
微噴帶的布置方式,應根據水源條件、地塊面積、管理方式、經濟條件等方面綜合確定,通過以上研究,結合已有工程經驗,本文得到如下結論:
(1)移動式微噴帶,增大單條微噴帶的灌溉面積是降低微噴帶工程投入的主要途徑,但頻繁移動微噴帶會增加田間工作量,提高運行成本。
(2)移動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簡單易用,工程成本低,但使用時需要頻繁移動輸水軟帶和微噴帶,田間工作量大,運行成本高,因此適用于小地塊灌溉,分散經營為主的地區(qū)。
(3)半固定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可以減少輸水軟帶和微噴帶的移動次數,降低田間工作量,降低運行成本,但與移動式微噴帶灌溉系統(tǒng)相比工程成本略高,其工程成本和運行成本介于移動式系統(tǒng)和固定式系統(tǒng)之間,適合中等面積地塊的灌溉。
(4)固定式微帶灌溉系統(tǒng)工程成本較高,但灌溉過程中不需要移動微噴帶,田間工作量少,運行管理方便,由于減少了微噴帶的移動,也減少了微噴帶使用過程中的磨損與折損,延長了微噴帶的使用壽命,降低了年平均工程成本,比較適用于輸水距離較長,地塊面積較大,經濟條件好,且規(guī)?;?、集約化程度較高的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