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熟了
2004年,從北大退休的錢理群教授在南京師大附中開了一門名為《魯迅作品選讀》的選修課。
頭一回上課,連過道都站滿了人,可不到一個月,空曠的大教室就只剩不過二三十個學生。
錢教授傷心了,是自己講得不好嗎?當然不是。一位同學在寫給他的信里揭開了謎底:“我們不是不喜歡聽您的課,而是因為您的課與高考無關,我們寧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無負擔地來聽您的課。”
上中學,與高考無關的課,不學;到了大學,與就業(yè)無關的知識,不問;到了職場,與生計無關的事,不做。
對于極力追求有用人生的人們而言,從這一刻起,他們就向著那條漫長的平庸之路,邁出了第一步。
那么國外的大學呢?耶魯大學一個名叫Williams Deresiewicz的教授寫了一本書,叫《精致的綿羊》,說這些頂級高校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都是像綿羊一樣聽話的優(yōu)等生。
大多數(shù)學生畢業(yè)后都進了金融和咨詢行業(yè),也是因為大家都這么做,而且這個行業(yè)收入高,只要是名校生就收。這不就是一群群綿羊嗎?
我曾經(jīng)對一位著名大公司的HR表示過羨慕,他們手里永遠有一大把名校畢業(yè)生的應聘名單,而她卻向我大倒苦水:“這些名校的畢業(yè)生,一個個單獨看,都很優(yōu)秀,很有個性,表達能力很強,但放在一起看,你總覺得他們都是一個模子里出來的,你幾乎可以看到他們幾年后的樣子。”
怪他們嗎?在很多公司里,你比別人優(yōu)秀,不一定能勝出,但你比別人犯的錯誤多,那你就輸定了。如果和別人一樣,能夠讓你更安全,收入更高,更符合這個社會的標準,那他們?yōu)槭裁匆蛣e人不一樣呢?這就是我們走向平庸的第二步。
幾年前,我的一個同事到工商局辦理公司的一個手續(xù),跑了幾趟后,很沒有風度地忍不住破口大罵——當然,是在回來之后。
就這樣跑了幾趟,總算材料齊了,可最后公司抬頭又出了問題。
我相信,這些辦事員絕不是故意玩弄我的同事,他們只是被一根一尺長的繩子緊緊地拴在了一個叫“職業(yè)化”的木樁上。
對于他們而言,標準重于目標,程序大于服務,這一尺長的繩子就是整個世界,這就是走向平庸的第三步。
我上淘寶網(wǎng)商EMBA的課時,有學員分享了自己的品牌理念和發(fā)展規(guī)劃。提問環(huán)節(jié)剛開始,一個同學就問:“那些有什么用?你賣得好的款,我就跟你上同款,比你便宜,不停地刷單,找淘寶關系上活動,還找人天天給你差評,你怎么辦?”
做淘寶靠刷單,做APP靠刷榜,做微信公眾號靠刷閱讀,做直播靠刷觀眾,一個“刷”字,就是我們的互聯(lián)網(wǎng)精英的社會貢獻。
他們津津樂道于低維打擊高維,滿足于用破壞市場手段維護生存。同時他們又覺得自己特委屈:別人都這么做,你不做就活不下去。
當他們認為“這是一個人人有罪的世界,而唯一的罪過就是被抓住”時,這就是走向平庸的第四步。
弱小不一定導致平庸,傲慢才會。一個傲慢的人,不僅自己在走向平庸的路上回不了頭,還會竭力讓這個世界也變得平庸。有一萬條道路將帶我們走向平庸,卻只有一條能幫助我們擺脫它。在人人選擇趨利避害時,反而那些看起來無用的事,看起來很笨的事,看起來沒人理解的事,才會讓你避免走上平庸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