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芳
一
我認識一個人,
農(nóng)村的。
二
他經(jīng)常上街賣紅薯。
紅薯一斤一塊五。
這個價格,還有人還價:
“一塊賣不賣?”
他猶豫許久,
“稱去。”
他作了回答。
三
他也上街賣橘子。
橘子一斤也是一塊五。
同樣有人還價:
“一塊賣不賣?”
他仍猶豫,
“稱去。”
他也這樣回答。
四
他還去賣谷子。
一斤一塊。
這里沒有討價還價。
“今年的價格怎么比去年還低?”
他嘀咕著。
但沒人回答他。
五
他去接孩子,
孩子讀三年級。
“許小明走了?!?/p>
孩子說。
“王東東也走了?!?/p>
孩子說。
“吳小妮今天也不來了。”
孩子說。
“他們?nèi)ツ牧???/p>
他問。
“他們大人去城里打工,他們跟著去城里讀書了?!?/p>
他沒再問。
“我們學(xué)??偣仓皇O铝鶄€學(xué)生了?!?/p>
孩子又說。
他哦了一句。
六
后來,他也去城里打工了。
也把孩子放城里讀書了。
七
有一天,我去了他村里,
我當(dāng)然沒看到他,
也沒看到別的人。
從村頭走到村尾,
沒看到一個人;
從村尾走到村頭,
也沒看到一個人。
八
忽然,看到一個人了。
互相走近。
“我終于在這個村看見一個人。”
對方先開了口。
“看來你也不是這個村的?”
我問。
“不是,我來玩兒,但沒在村里看見一個人?!?/p>
他說。
我跟你一樣,也是來玩兒的。
我說。
九
這天,我看見他了。
還賣紅薯。
“你怎么還有紅薯賣?”
我問。
“閑不住,就在城里開了一塊地。”
他答。
“紅薯幾多錢一斤?”
我問。
“一塊五?!?/p>
他答。
我稱了十斤,沒還價。
十
上面的文字,我發(fā)在微信朋友圈里。
“你這篇文章什么意思?”
有人問。
“你以后看見農(nóng)民賣東西,莫還價。
我回復(fù)。
責(zé)任編輯 付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