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鄭振鐸的《貓》除了尊重生命的主題外,還通過對三妹形象的刻畫,闡釋了一個關(guān)于“如何去愛”的主題。三妹對待三只貓的種種行為表現(xiàn)出她并非愛貓之人。本文通過對三妹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分析,考察三妹這個人物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這背后隱含著作者對于“愛與責(zé)任”、“愛與尊重”的深思。
關(guān)鍵詞:《貓》 三妹 愛 生命
我們通常將鄭振鐸的《貓》的主旨?xì)w結(jié)為尊重動物、善待生命。此外,文中第三只貓的悲劇還告訴讀者不能妄下定論,誤解他人。但這篇課文還存在一個潛在的主題,即“如何去愛”。在挖掘這個主題時,我們不能忽視一個重要的人物:三妹。
三妹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在文章開頭便向我們做了介紹:“三妹是最喜歡貓的?!庇纱丝芍?,這是一個愛貓的人。但緊接著,作者說:“她常在課后回家時,逗著貓玩?!边@是文章第一次出現(xiàn)“逗”這個字?!岸骸?,在這里具體解釋為“招引,惹”。逗,是人閑暇時、興致來時的挑逗,其目的是自娛。縱觀整篇文章,三妹對貓的喜愛,具體表現(xiàn)為一個“逗”字,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當(dāng)小貓“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東西,光澤的毛也污澀了”時,三妹卻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只“想著種種方法去逗它”,還特地給小貓買了銅鈴。銅鈴掛在貓的頸下,并不能使貓愉悅,只能愉悅?cè)说亩?。最終,種種逗弄方式未能挽回小貓的生命。
在講述第三只貓的故事時,作者也用到了“逗”這個字,但與前兩只貓不同,“三妹有時也逗它玩,但并沒有像對前幾只小貓那樣感興趣”。三妹面對第三只貓時,連逗弄的興致都減半了,那是因為第三只貓性情憂郁,不能給人帶來樂趣。與其說三妹是在逗貓開心,不如說她是在逗自己開心。
第一只貓死后,三妹“很難過”。但隔了幾天,三妹便慫恿二妹去舅舅家“拿”一只小貓回來。從第一只貓到的死亡到第二只貓的到來,時間是非常短暫的。可見第一只貓的死并未在三妹心中留下深刻的痕跡。而對待第二只貓,三妹用了一個字:拿?!澳谩?,這個用于無生命的東西的詞,卻被三妹用在了貓的身上??梢娫谌眯闹校埐皇亲鳛橐粋€生命個體而存在,倒更像是一件玩具。
當(dāng)?shù)诙回埖絹頃r,“立刻三妹的一部分注意,又被這只黃色的小貓吸引去了”。當(dāng)“替代品”出現(xiàn)時,三妹“立刻”就忘記了第一只貓。那只小生命生的時候孤單弱小,死了也輕于鴻毛,被主人迅速淡忘。第二只貓較第一只貓更活潑,更能干,更討人喜歡。“三妹常指它笑著罵道:‘你這小貓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會亂跑呢!”這句話雖是玩笑話,但也證明了三妹是有預(yù)見的?!俺!弊煮w現(xiàn)了三妹曾多次說起這樣的話,多次預(yù)見了可能發(fā)生的悲劇。然而這種預(yù)見并沒有成為切實的擔(dān)憂。她沒有將小貓的安危放在心上,也沒有加緊對它的看管。當(dāng)小貓被證實失蹤后,“三妹很不高興的,咕嚕著道:‘他們看見了,為什么不出來阻止?他們明曉得它是我家的!”三妹預(yù)見了小貓的結(jié)局,卻沒有采取任何行動,而在小貓失蹤后,她的第一反應(yīng)是埋怨鄰居。鄰居固然有自私自利的嫌疑,但在小貓失蹤這件事上,三妹卻得負(fù)更多責(zé)任。可她不僅沒有自責(zé),反而將過錯推給他人。如此看來,三妹在小貓丟失后的“慌忙”、“不高興”看似有情,實則無情。
第三只貓外貌丑陋、性情憂郁,本就不討人喜歡,更何況它還是偷吃芙蓉鳥的“嫌疑犯”。當(dāng)大家都想去教訓(xùn)這只貓時,“三妹在樓上叫道:‘貓在這里了?!彪m然最后教訓(xùn)這只貓的是“我”,但三妹儼然成了幫兇。這讓我們更加懷疑三妹愛貓的真實性了。一個愛貓的人,卻在別人主觀臆斷地判了貓的死刑時,沒有任何懷疑和不忍,還急急忙忙地為對方“遞上屠刀”??梢娙脤Φ谌回?,不但不喜歡,還懷有厭惡的情緒。
第三只貓是有“罪”的。它不但“罪”在看似吃了鳥,還“罪”在不討人喜歡。三妹對貓的喜愛取決于貓是否有趣,能否討她的歡心。她真正愛的不是貓,而是她自己。同一單元中的另一篇課文——梁實秋的《鳥》也同樣提到了自己喜歡鳥,但梁實秋卻說:“鳥并不永久地給人喜悅,有時也給人悲苦。”他愛鳥,愛鳥的歡樂,也愛鳥的悲傷,這才是愛的真正表現(xiàn)。愛一個生命,便是愛它的全部,與它共擔(dān)喜與悲。
第三只貓還“罪”在身世悲慘。它與前兩只“要來”的貓不同,它是一個不速之客。一家人出于同情收養(yǎng)了它。但收養(yǎng)了之后,“大家都不大喜歡它……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于它也不加注意”。一家人雖是出于好意收養(yǎng)了這只貓,卻都沒有盡到收養(yǎng)的責(zé)任。愛與責(zé)任應(yīng)當(dāng)是并行的,有愛而無責(zé)任,那不是真的喜愛,而是單方面的索取。無論是對于哪一只貓,三妹都未盡到責(zé)任,這種愛,是自私的。
通過分析“三妹”這個人物,我們能夠得知鄭振鐸對于“愛”的體悟。愛是不計得失,愛是共擔(dān)悲喜,愛是背負(fù)責(zé)任。愛,是需要慎重的,哪怕對方只是一個弱小的生命。因為愛便是尊重生命的體現(xiàn)。
(作者介紹:鐘凱麗,浙江師范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