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宏濤
出征雅加達亞運會之前一個月,韓國人宣布了參賽目標:收獲65枚金牌,保住總成績第二。自1998年曼谷亞運會開始,韓國已在連續(xù)五屆亞運會上僅次于中國。這一次,他們特意提及韓國代表團完成這一目標,很可能要面對20年來最激烈的競爭。
競爭自然是來自日本。兩年后,日本將成為夏奧會東道主,這幾年,其競技體育水平整體快速提升。本屆亞運會在相當程度上應當能看出其奧運項目如今的大致高度。不過,與韓國人不同,日本沒有聲張他們的亞運計劃,低調(diào)得近乎神秘。
自1951年首屆亞運會開始,日本曾在27年的時間里,連續(xù)八屆占據(jù)金牌榜的頭把交椅。尤其是1958到1970年的四屆亞運會上,日本取得的金牌數(shù)都超過了當屆其他參賽代表團金牌數(shù)的總和。1964年,東京舉辦了奧運會,日本取得16金,戰(zhàn)績只落后于美國和蘇聯(lián)兩大超級體育強國,為日本競技體育的輝煌時段留下了一處醒目的注腳。
1974年,中國在伊朗德黑蘭首次登上亞運舞臺,那也成了日本人亞運戰(zhàn)績的一道分水嶺。他們在金牌總數(shù)中的占比從前一屆的54%一下子滑落為37%。中國獲得33枚金牌,占全部202枚金牌的16%,在數(shù)字上差不多就是日本減少的份額。當時,日本仍領先中國42枚金牌,尤其是在設有25個小項的游泳比賽中,日本選手豪取22項桂冠,中國金牌數(shù)則是0。之后的1978年曼谷亞運會,日本的優(yōu)勢繼續(xù)消減,而中國大幅提升,兩者之間的金牌數(shù)差距縮小為19枚。1982年,亞運會回到印度新德里時,日本破天荒失去了頭號交椅,中國以61對57領先4金的優(yōu)勢取而代之。此時,在頭一年獲得了夏奧會舉辦權的韓國悄然推進到第三的位置。
1986年,韓國首次舉辦亞運會。借做東之利,加上兩年后就將舉辦奧運會的強力刺激,韓國的競技實力急劇攀升,與中國代表團的亞運金牌王之爭一直持續(xù)到那屆賽會最后一天的最后一項。依靠男子 4X100米接力4位選手疾速飛奔率先撞線,中國隊方以94對93的一金優(yōu)勢,驚險保住了金牌榜上的第一。在那之后,中國一直以明顯優(yōu)勢穩(wěn)坐亞運老大的位置。而日本除了1994年在廣島舉行的亞運會上以多出一塊金牌的成績略超韓國之外,其余幾屆都居于韓國之下,排在第三。
顯然,日本顯然并不甘心這個亞洲體壇的多年“老三”的位置,在2013年9月贏得夏奧會舉辦權之后,立即開啟了雄心勃勃的復興計劃。當年10月,日本成立體育廳,并確定由國家財政為奧運會項目強力輸血。一個月后,日本奧委會召開運動員強化總部會議,定下要在2020年夏奧會上全部的大項上都獲得獎牌、金牌總數(shù)排名第三的目標。很快,文部省制定出《日本2020年奧運會運動員育成與強化計劃》,將奧運目標具體標注為25-30枚金牌、70-80枚獎牌。
不妨參照一下兩年前里約奧運會的數(shù)據(jù):排名金牌榜第二、第三的英國和中國,金牌數(shù)不過是27和26枚;日本12金位居第六。30枚金牌,意味著他們2020年要在里約奧運會的基礎上增長1.5倍,看上去似乎有些令人難以置信。然而,去年在奧運會項目上,日本獲得的世界冠軍總數(shù)超過了中國,實現(xiàn)2020宏大目標的可能性陡然變得清晰。
最感震動的無疑是中國體育界。兩年前在里約奧運會被英國超過的失落歷歷在目,兩年后面對有東道主身份加持的日本強力沖擊勝算幾何呢?此番在印尼雅加達和巨港展開的亞運爭奪基本覆蓋東京奧運的項目,且中日在大多數(shù)項目上都遣出了一線主力,雙方整體實力的對比應當可以看出大致的輪廓。
日本大概不會太在意本屆亞運在獎牌榜上是否仍舊居于韓國身后,乒乓球全由新人上陣,體操也并非最強的陣容。2020奧運“大棋”之下,幾枚亞運金牌可以不去糾結(jié)。但他們一定不會輕看亞運練兵的價值,不會浪費提振信心的時機,賽時全力以赴,賽后認真總結(jié),都是必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