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
作為一個在成長中的女性作曲者,長期關注并喜愛女性作曲家及其作品:古拜杜麗娜、夏米娜拉、塔耶芙爾、陳怡、劉索拉等。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對女性繪畫家也產生了興趣,一個幾乎不懂繪畫的我就這樣我走進了夏俊娜舉辦的大型個展《生命的豐年》。也許藝術真的是相通的,我雖不懂繪畫的技法確讀懂了一個女性繪畫家心中甜美的色彩。不管是女性作曲家、繪畫家,皆是藝術家的她們以強化女性獨特的心靈感受,闡釋內心深處靈動,這些女性藝術家強調和夸張個人的生命體驗和不可窺探的情感,重視自我的內在體驗。
或許源于曾經的父權制美學,以往女性藝術家總是遵循著男性建立起的藝術準則來規(guī)范她們自己的創(chuàng)作,或者從男性的價值觀欣賞藝術的美,思考藝術的意義何在。但隨著社會經濟與精神文明的發(fā)展,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喚起人們對女性問題的關注,社會盡可能的提供為女性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提供便利條件,女性這一特殊視域的人群,通過自身的努力女性終于在社會人群中找到自我、肯定自我,這也使女子從以往的“家庭婦女”轉變?yōu)椤吧鐣恕边@一角色。這種角色的轉換,使女藝術家建立了一個有自身意識、意志和語言的有機體系。曾有對女性藝術家的評論,“她們的生活、照片、談識、身姿、聲音、圖像以及瑣細的呢喃和放肆的嬉戲都無一不構成搖曳多姿的符號,這就是與男性建立的藝術史標準形成的差異所在:經驗的差異,語言的差異,個性的差異,形式的差異乃至性趨向的差異。這些差異多側面標示著“有主義”的女藝術清新、剛健、尖銳的活力和令人不安的又苦又美的魅力和滲透力。從而,女性藝術,就純然涂繪上了她們應有的精神生命、本土血氣、生存勇氣至淚花” 。
夏俊娜特別愛畫女孩子的作品,一般是帶有某些自傳色彩,這在一些女性畫家、作曲家的作品中較為常見,作品像是給自己筑造的一個少女夢境,如《高原的云》。這是女性心理的一種真實的體現(xiàn)。除了畫女孩子,鮮果、花卉也始終是她創(chuàng)作的題材?!芭运囆g形式的和諧親近感大致有兩種,其一是很少強烈沖突與對比,色彩豐富又統(tǒng)一自然。” 她的畫作清晰主調、層次較為豐富,畫面感較為溫暖,很少有極端的抽象、冷漠、雜亂。她從女性獨特的視角,用看似紛雜的用筆與豐富的色彩上構筑女性內心世界追求的平靜、溫馨、和諧。夏俊娜的《青春組曲》、《朝花夕拾》色彩斑斕且自然,繁復的筆觸與繽紛的色彩幻化出青春、生命的永恒主題,畫面形式也十分統(tǒng)一。從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是用單純的色彩和畫筆去表達人類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傾訴自己內心世界的情感,以及揭示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的真正涵義。在她的繪畫中往往會隱藏著神秘的氣氛,其作品中天真嬌嗔的神態(tài),美麗純潔的大眼睛和纖細美麗的身體,仙境般帶有香甜空氣的花草等共同建構一個沒有社會批判,沒有時代風浪,沒有憂傷與痛苦的美麗樂園。夏俊娜的作品多以女孩與花為主題,并且,女孩表現(xiàn)的大都是西方人的形象。畫中美女的神態(tài)像是在追求浪漫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與畫中的花草彼此相互掩映,若隱若現(xiàn)浮沉于迷幻光斑之中。她充分調動黑白因素使其作品中的語言、畫面、題材、形、色是有意而為,但又不是刻意而為,有形但又無法抓住,給人以幻想力和想象力。因而,她作品中色彩與內涵才獲得生命和靈氣,雕琢出一個虛幻的空間,展現(xiàn)出撲朔迷離的效果,滲透著對生活的愛、對人和自然的深情。她善于把內心情感隱藏在那些神秘的灰調子里,在神秘而富有幻想力的灰調子色彩中表現(xiàn)出陰郁的情緒,從而使繪畫更具有生命力,也給人更大的想象空間。
中國現(xiàn)當代女性藝術,思想、情感均根治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其風格外于男性創(chuàng)造的藝術程式又區(qū)別于成為男性審美附庸的古代女性藝術;注重藝術的本體地位,使其區(qū)別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頗多政治說教口吻的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動因的感性與藝術風格的相對和緩又與西方女性藝術拉開差距。 以“性別視域”作為劃分藝術風格的基石,是現(xiàn)代社會對人性、社會關注下的新藝術形式。同時,中國的女性藝術家,一方面吸取了過去西方女權主義,一方面又吸收了大量中國文化成果。因此,它是一種“新”與“舊”交融的藝術,既具有扎根于傳統(tǒng)的人文底蘊,又富有現(xiàn)代的“正在進行”的意義。這種注重情感、關注人性的新生物的出現(xiàn),無疑使藝術世界更為貼近人類世界生動真實的原貌。
冰心女士曾這樣贊美女性:世界上因為有了女性便多了五分的真實,六分的善良和七分的美麗,相信我們的女藝術家們將繼續(xù)為這世界增添到十分的真實,十分的善良和十分的美麗在藝術探索之路上攜手并進,共同譜寫著中國女性藝術的當代樂章。
參考文獻:
1.劉坤:《九十年代,中國油畫領域中女性畫家的自覺性》,《世紀橋》2006年第10期。
2.劉新華、劉堅:《中國當代女性藝術論》,《美術觀察》2012年第3期。
3.張麗娜:《視角——女性藝術》,《美術大觀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