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勒朝魯,那生桑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基礎(chǔ)醫(yī)學(xué)院 北京 100029;2.內(nèi)蒙古醫(yī)科大學(xué) 呼和浩特 010110)
大戟屬(Euphorbia)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最大的屬,全世界共有2000余種,我國有80余種,其中藥用約40余種,40%有毒[1]。該屬植物的毒性特點主要為對皮膚、黏膜的強烈刺激作用,它會引起皮膚、黏膜的急性炎性反應(yīng),尤其是對胃腸道粘膜特別敏感,可引起較強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便血的癥狀,也有一定的呼吸抑制作用[1]。現(xiàn)代研究[2]認(rèn)為其刺激性成分主要與其所含的二萜類成分有關(guān),呼吸抑制可能與三萜類化合物大戟苷有關(guān)?!吨袊幍洹罚?015年版一部)[3]收載的甘遂、京大戟、狼毒、千金草、飛揚草、地錦草等6種大戟屬藥材中除了地錦草無毒外,甘遂、京大戟、狼毒、千金草為大毒,飛揚草為小毒。由于該屬藥用植物的毒性,歷來臨床應(yīng)用均進行炮制,通過不同炮制方法,減少其毒性成分,緩和其瀉下等毒性表現(xiàn),更好的為臨床癥候服務(wù)。鑒于該屬藥用植物的毒性的特殊性和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炮制的多樣性,本文圍繞《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3]記載的本屬有毒藥材,綜述介紹了其毒性研究和炮制減毒研究的概況,為其今后研究提供參考。
大戟屬藥用植物的毒性主要為皮膚及胃腸道刺激性?,F(xiàn)代研究認(rèn)為其多種活性與其所含有的二萜酯類化合物有關(guān)。二萜酯類化合物是大戟屬藥用植物的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在其白色乳汁中含量較高。主要有巴豆萜烷型、瑞香烷型、巨大戟烷型、千金二萜烷型酯、松香烷型、假白欖酮型酯等6個類型。
1.1.1 巴豆萜烷型(Tigliane)二萜酯
巴豆萜烷型二萜酯類成分普遍存在于大戟屬植物中,是本屬植物毒性、刺激性、致炎和輔助致癌的重要成分之一。據(jù)文獻報道,吳起成等[4]從狼毒中分離的到了prostratin、12-deoxyphorbaldehyde-l3-aceta te、12-deoxyphorbol-13 hexadecanoate、13-deoxy phorbal dehyde-13-hexadecacetate、12-deoxyphorbol-13-(9Z)-octa decan oate-20-acetate、langduin A、fischeria A等巴豆烷酯型化合物。其中12-deoxyp horbol-13-hexadecanoate具有一定的細(xì)胞毒性,其IC50(半抑制濃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為 0.0051 mg/L[5],prostration 則有強烈的制炎毒性[6-7]。
表1 《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收載的大戟屬植物一覽表
1.1.2 巨大戟烷型酯
巨大戟烷型酯類化合物在大戟屬植物中存在也較多,是本屬植物中發(fā)現(xiàn)較早,數(shù)目較多,具有刺激性、致炎性和致癌性作用的成分。甘遂巨大戟萜醇及其衍生物如甘遂萜酯A、甘遂萜酯B均具有激活EB病毒早期抗原活性、皮膚刺激及促進腫瘤發(fā)生作用[8]。甘遂巨大戟二萜醇型化合物對蛙卵細(xì)胞有很強的細(xì)胞毒性[9],在樣品濃度為10~50 μg/ml時表現(xiàn)出很強的細(xì)胞毒性,顯微鏡下看到細(xì)胞膜的破裂;濃度為2 μg/m1以下時細(xì)胞膜完好,并且仍然保持了很高的分裂抑制率>60%。
1.1.3 瑞香烷型酯
瑞香烷型酯類化合物雖然是本屬植物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但在本屬植物中分布較少。樹脂大戟醇酯是到目前為止該屬藥用植物中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類瑞香烷型酯類化合物,它包括丁亞毒素樹脂大戟毒素和原樹脂大戟毒素。
1.1.4 千金二萜烷型酯
千金二萜烷型酯類化合物是本屬植物大環(huán)二萜酯類化合物中數(shù)量最多者。Kong L Y等[10]從大戟Euphorbia peknensis根中分離得到了euphpekinen sin、12-O-diacety l-7-O-benzoy l-8-methox yingol、ingol-12-acetate、ingol等4個化合物,其中第一個種為Casbane烷型二萜化物合,后3種為千金二萜烷型化合物,對人鼻炎癌KB細(xì)胞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別為0.06 mg/L、5.63 mg/L、3.94 mg/L和8.45 mg/L。
1.1.5 松香烷型酯
JolkinolideA、JolkinolideB是狼毒所含的最主要的松香烷內(nèi)酯型化合物,其中Jolkinolide B對人的慢性髓細(xì)胞樣白血病K562細(xì)胞株、食道癌Eca-109細(xì)胞株、肝癌HepG2細(xì)胞株[5]和HeLa、S-180、埃利希腹水癌細(xì)胞[11]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3]對其收載的甘遂、京大戟、狼毒、千金草、飛揚草等5種大戟屬毒性藥材的毒性進行了概述,其中甘遂、京大戟、狼毒、千金草為有毒,飛揚草為有小毒,并全部標(biāo)注為“孕婦禁用”。筆者對甘遂、京大戟、狼毒、千金草、飛揚草等5種大戟屬毒性藥材的來源、性味歸經(jīng)、主治功能、主要毒性成分進行整理歸納,詳見表1。
1.2.1 甘遂毒性
甘遂為有毒藥材,其生品小鼠灌胃LD50為32 g/kg左右。刁義平[12]比較研究生甘遂、醋甘遂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及刺激性,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生甘遂醇提取物的 LD50為(24.64±6.57)mg/g,95% 可信區(qū)間為18.07~31.21 mg/g;醋甘遂醇提取物L(fēng)D50為(106.35±15.88)mg/g,95%可信區(qū)間為90.47~122.23 mg/g。張姍姍等[13]對甘遂生品及其各炮制品急性毒性進行研究,結(jié)果生品和炮制品石油醚部位是甘遂的毒性部位,其生品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36.4 g/kg;醋炙品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65.3 g/kg;清炒品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53.9 g/kg;清炒拌醋品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59.8 g/kg;生拌醋品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43.8 g/kg。楊靜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表明,甘遂具有類似巴豆酸和斑蝥素的作用,中毒潛伏期為30 min至2 h。
表2 《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收載的大戟屬植物炮制方法一覽表
1.2.2 京大戟毒性
京大戟對實驗小鼠的主要毒性部位為乙酸乙酯部位。生品該部位的LD50為160.3 g/kg,其95%可信區(qū)間為142.5~180.3 g/kg;醋制品該部位LD50為234.8 g/kg,其95%可信區(qū)間為209.7~262.8 g/kg[15]。
1.2.3 狼毒毒性
狼毒大戟小鼠LD50為2.05 g/kg,LD50的95%可信限為1.77~2.37 g/kg[16];狼毒大戟水提物和醇提物一次腹腔注射的LD50為275.9 g/kg和171.96 g/kg[17]。狼毒大戟水提物180 g/kg劑量時對小鼠具有明顯的致突和致畸作用[18];對小鼠肝、腎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19]。月腺大戟水提物在288g/kg劑量時對小鼠脾、腎和心臟具有毒性作用;在144 g/kg和288 g/kg劑量下具有致突變和生殖毒性作用[20]。
1.2.4 千金子毒性
據(jù)文獻報道,千金子的LD50為1.7950 g/kg,其LD50的95%可信限為1.6211~1.987 9g/kg[21]。千金子毒成分為千金子甾醇、殷金醇棕櫚酸酯等,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也有毒副作用,臨床多服或誤服可引起中毒,中毒劑量9~15g[22]。千金子乙酸乙酯、石油醚、水提取物的小鼠經(jīng)口LD50分別為160.23 g/kg、90.8 g/kg、912.0 g/kg;千金子揮發(fā)油的小鼠最大耐受量為266.8 g/kg[23]。
1.2.5 飛揚草毒性
辛永潔等[24]將2.94g/mL飛揚草水提物,以0.04 mL/g灌服昆明種小鼠,觀察14天,小鼠無死亡,無明顯中毒反應(yīng),其最大受試藥物量為117.6g/kg。另文獻報道,飛揚草甲醇提取物對鹵蟲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37.07 μg/ml[25]。飛揚草對大鼠有潛在的毒性,其水提物對小鼠睪丸及附屬器官有害[26-27]。
大戟屬藥用植物均有較強的毒性,其毒性則主要表現(xiàn)為對粘膜、皮膚和胃腸的過度刺激,引起充血、腹瀉、腹痛等。自古以來很重視它們的炮制處理,通過炮制來降低刺激性,緩和瀉下作用。大戟屬植物炮制方法多種多樣,不同書籍記載均有所不同。筆者對《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收載的大戟屬藥用植物炮制方法進行了整理歸納,詳見表2,其共同點為加熱和醋泡?,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大戟屬中藥的藥效作用主要是通過刺激腸管,促進腸蠕動,增加腸道內(nèi)腸液,加速腸內(nèi)容物的推動而產(chǎn)生瀉下作用,減少內(nèi)容物在腸內(nèi)的停留時間及增加水份的吸收而達到消除腹水、胸腔積液等的目的。通過炮制可降低其刺激性成分的含量,緩和其刺激性,從而達到減毒適效的目的。
2.2.1 甘遂
甘遂炮制工藝研究報道較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①醋制甘遂:醋的用量為30%,炒制溫度為260℃,炒制時間9 min[30]。②甘遂醋灸制最佳工藝條件為炒制溫度230℃,炒制時間30 min,每100 Kg甘遂用醋30 Kg[31]。③醋甘遂:用30%的醋在260℃炒制7 min[32]。④甘遂醋炒:30%醋量悶制24 h,100℃炒25 min[33]。⑤醋烘甘遂:30%醋量悶制24 h,110℃烘40 min[33]。
2.2.2 狼毒
狼毒醋制最佳炮制工藝為40%的醋量,160℃炒制溫度,10 min炒制[34]。在以上條件炮制,可使狼毒總內(nèi)酯含量降低,狼毒乙素、狼毒丙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并能使小鼠胃體重量顯著增加,緩和其生狼毒引起的小鼠胃重減輕、胃粘膜變薄的狀況,顯著增加胃組織PGE2含量[35]。
2.2.3 千金子
千金子炮制方法主要為制霜,《中國藥典》(2015年版)采用“取凈藥材碾碎如泥狀,經(jīng)微熱后,壓去部分油脂氣。含脂肪油應(yīng)為18.0~20.0%”的方法。曹艷花[36]比較了烘制和蒸制后制霜方法,最終確定千金子最佳制霜方法為140℃,烘制30 min后,用淀粉稀釋先混合粉碎,再用超微粉碎法制備千金子霜,并使之過20目篩的炮制工藝。
2.2.4 京大戟
京大戟主要炮制方法為醋制,孫立立等[37]對京大戟醋制方法進行了優(yōu)化,并確定了最佳炮制工藝條件,即每100 g藥材加入醋30 g和水270 g的醋水混合液,拌勻,悶潤,文火煮至醋水被吸盡,取出,晾至6~7成干,切厚片。
2.2.5 飛揚草
飛揚草雖然小毒,但是中醫(yī)歷來不進行特殊炮制,主要進行除去雜質(zhì),洗凈,稍潤,切段,干燥即可用藥,故飛揚草炮制的相關(guān)報道為零。
大戟屬藥用植物通過醋制后其毒性成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目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甘遂、京大戟和狼毒3種藥材上,金錢子和飛揚草炮制的相關(guān)文獻報道較少,特別是對其炮制減毒作用的報道幾乎為零。
黃海燕[38]研究發(fā)現(xiàn),生甘遂粉末的毒性、皮膚刺激性和瀉下作用較強,炮制后其LD50提高3倍,皮膚刺激和瀉下作用明顯緩和。修彥風(fēng)等[39]發(fā)現(xiàn)甘遂經(jīng)醋制后,3-0-(2,3-二甲基丁基基)-13-0-十二烷?;薮箨拼肌⒋箨┐己虰-谷甾醇等成分含量降低,個別成分含量增加,但組分沒有變化。任樹林等[40]發(fā)現(xiàn)甘遂經(jīng)醋炙后其化學(xué)成分有組分的變化,醋制甘遂水提取液中不僅有4種新的成分產(chǎn)生,并有4種成分的含量明顯下降,7種成分消失。耿停等[41]研究發(fā)現(xiàn),甘遂醋制后其刺激性成分乙酸乙酯部位和二萜部位下降明,其中二萜部位下降可達4~5倍;瀉下石油醚和二萜部位,醋制后均有明顯減弱,其中石油醚部位最為顯著。李水清等[42]研究發(fā)現(xiàn),醋甘遂醇提物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氯仿部位毒性,與生甘遂醇提取物相比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李興華等[43]發(fā)現(xiàn),京大戟生品和醋制品中總?cè)祁惓煞值钠骄糠謩e為1.72%和1.35%;京大戟醋制后,總?cè)祁惓煞趾肯陆?1.511%。
張寧等[44]研究發(fā)現(xiàn),狼毒炮制前后狼毒提取液只是在含量上有一定的改變;炮制后狼毒乙素含量增加,狼毒丙素含量降低,多糖含量減少,脂肪油含量及成分發(fā)生了質(zhì)和量的變化,炮制后其毒性顯著降低,狼毒水煎液MTD(最大耐受量,Maximal torlerance dose)為240 g/kg,而生制品乙醇提取液的LD50是2129.7士13.04 g/kg,同時指出狼毒生制品不同溶劑萃取物中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炮制后其抗炎活性增強。張寧等[45]應(yīng)用GC-MS對狼毒炮制前后的脂肪油中檢測出了34種和30種化合物,再次證明了炮制對狼毒化學(xué)組分的影響。
邱韻縈[46]采用腸推進運動模型及巨噬細(xì)胞炎癥模型,評價京大戟、甘遂、狼毒炮制前后的毒副作用。結(jié)果京大戟、甘遂、狼毒生品及醋制品均能明顯促進小鼠小腸推進運動,并能顯著增加巨噬細(xì)胞釋放NO的能力,其強弱順序為甘遂>京大戟>狼毒,醋制后三者均可明顯緩和這一作用。鄭時俠[47]通過小鼠腸推進實驗比較了對京大戟、甘遂、狼毒3種大戟屬根類中藥炮制前后的藥效。結(jié)果各藥品經(jīng)醋制后,小鼠腸內(nèi)推進距離顯著減小,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對于最常用的京大戟、甘遂、狼毒等3種大戟屬藥材的毒性部位,大多數(shù)報道均不一致,有人認(rèn)為是乙醇部位,有人認(rèn)為是乙酸乙酯部位,也有人認(rèn)為是氯仿部位。
邱韻縈[48]采用小鼠小腸推進運動和刺激巨噬細(xì)胞釋放NO的能力實驗,對京大戟、甘遂、狼毒等3種大戟屬有毒中藥的胃腸道刺激性進行了比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京大戟、甘遂、狼毒有毒中藥的共性毒性成分與二萜類成分有明顯的相關(guān),醋制后含有二萜酯類成分的部位毒性明顯下降;三萜類成分大戟二烯醇不是導(dǎo)致京大戟、甘遂、狼毒胃腸道刺激性毒性的主要成分,并將京大戟和甘遂的乙酸乙酷部位、狼毒的石油醚部位確定作為三種中藥的瀉下毒性的主要部位。
2.4.1 甘遂
主要集中在乙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氯仿部位。黃海燕[38]提出甘遂的毒性和瀉下作用成分主要存在于乙醇提取物中;而耿停等[41]認(rèn)為甘遂的刺激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部位和二萜部位,瀉下成分主要集中于石油醚和二萜部位;李水清等[42]則認(rèn)為醋甘遂醇提物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氯仿部位有毒性。
2.4.2 京大戟
主要集中在乙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石油醚部位,其中石油醚部分最為顯著。王奎龍等[49]對京大戟不同極性部位的腸道毒性作用進行研究,結(jié)果顯示京大戟醇部位、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均可導(dǎo)致小鼠糞便含水量及十二指腸及結(jié)腸的含水量增高,石油醚部位作用最強;京大戟95%醇提物、石油醚部位對IEC-6細(xì)胞具有顯著的增殖抑制作用;京大戟95%醇提物、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均能導(dǎo)致結(jié)腸中AQP1(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表達降低、AQP3(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3)的mRNA表達增高,并可抑制IEC-6(一種腸道上皮細(xì)胞)細(xì)胞增殖。從而提出京大戟的主要毒性部位為石油醚部位,炮制后其毒性的降低可能與石油醚部位的二萜類成分含量下降相關(guān)。
2.4.3 狼毒
主要集中在石油酸部位。莊果等[50]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95%乙醇加熱回流提取1 h方可較為理想地從月腺大戟中提取出其刺激性成分;月腺大戟主要刺激性部位為石油酸部位,醋制后刺激性大幅度降低。并指出刺激性成分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與醋制過程中巖大戟內(nèi)醋B含量的顯著降低有關(guān)。
大戟科大戟屬植物有著悠久的藥用歷史并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但其毒性一直制約著其在臨床上的運用。自古以來,人們采用各種炮制方法降低其毒性,以保證其用藥安全。綜上所述,大戟屬植物具有以下共同特點:(1)多數(shù)具有毒性,主要表現(xiàn)為對皮膚粘膜和胃腸道強烈的刺激性,刺激性的物質(zhì)基礎(chǔ)為其所含的二萜類成分。由于其強烈的胃腸道刺激性,在臨床上表現(xiàn)為較強的瀉下作用。(2)該屬藥用植物炮制方法主要為醋制和炒制,通過適宜的炮制,可降低部分刺激性成分或使其轉(zhuǎn)化為毒性較小成分,從而達到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3)大戟屬類藥材研究仍然不夠深入,目前主要集中在甘遂和京大戟兩種藥材之上[51],并以二萜類成分的抗腫瘤、抗炎[52]等藥理藥效及活性成分上,對于其瀉下活性成分和緩和瀉下作用的物質(zhì)基礎(chǔ)研究甚少。因此應(yīng)充分利用甘遂、京大戟、狼毒等為代表的大戟屬藥用植物的“善滌臟腑之水邪而常用于治療肝硬化腹水、滲出性胸膜炎、腎炎水腫以及晚期血吸蟲病所致的腹水”的傳統(tǒng)功效,從瀉下活性成分和緩和瀉下作用的物質(zhì)基礎(chǔ)入手,進行現(xiàn)代研究或許是該類藥用植物開發(fā)研究的另一個途徑。